我上课经常举这样一个例子:
我和年长的人一起坐电梯,一般让长辈先走,我跟在后面。我们都很省事,这是年轻人和长者一起行动的礼节。另一方面,我是老师,跟自己的学生坐电梯的时候,学生跟在我后面。这是老师和学生一起的礼节。
「礼」的作用在于确定了一个行动规范
,谁先谁后,谁应该谁不该,非常清楚。避免了很多争议或者僵持,很好用。
问题是,假如我跟一个年长的学生一
起坐
电
梯,怎么办
?
该用哪套规则?你可能会有迷惑。
事实上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我和对方会在电梯门口僵持,互相谦让。当然了,进电梯先后根本无足轻重,我们只是不想被看成「不懂规矩」的人。所以要先明确一件事:现在这个情境,存在不同的建构方式,是优先把它建构为「长者-年轻人」的情境?还是「老师-学生」的情境?
两种都对,没有唯一答案。
怎么样都可以
,也可以说
怎么样都
不
妥。可能还有人
会考虑别的,比如性别,比如先来后到,谁有急需,
但无论如何,你会确定一种偏好的建构方式。你要记得
它是你的一种偏好,而不是普遍规则
。你可以说「我看不到老师和学生,我看到的是年轻人和长者」,可以。但你必须认识到,那是你个人的建构方式。也可以有人看到的跟你完全相反。他并没有犯错,凭逻辑你无法指责他。
铺垫这么大一堆,是为了说这么一个事:
你知道,看到女性稍微暴露一点的着装,文明社会的公民该说哪些话,不该说哪些话。你也知道一个明星收到网友的负面评论,怎样反应得体,怎样不得体。你还知道抑郁症患者跟别人发生争执时,别人怎么做会激化她的病情,她的哪些反应会引起同情,哪些反应是病态的偏执。几种情境都有确定的秩序,或者所谓的对和错。
但如果把女性、明星、病人、偏执者几个角色合并为一个人呢?
取决于你优先建构哪一个。
这是一个抽象的哲学命题。但它在现实中发生了。同一个新闻事件,每个人看到的故事截然不同。在热依扎跟网友对骂的例子里,同时存在「女性-评判者」,「公众人物-普通人」、「抑郁症患者-舆论环境」、「偏执者-被误伤的群众」几种不同的建构角度。就像电梯情境,哪里有唯一的是非标准呢?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无论热依扎还是网友都处在任人指摘的境地。谁都可以被看成不懂规矩的人,无论他们按照哪一种规矩来做。
谁都有理由生气,谁也说服不了谁。
所以,我们在油然而生正义感的时候,需要更审慎一点的态度。你只能说,你自己看这件事看到了什么。你以为自己看到的比其他人更真实。但那只存在于你个人的头脑里。生存在这个时代,可能越来越需要这样一种观念:
你看到的不是某种所谓「真实」,只是你个人的立场与偏好。
就像热依扎这件事,有人看到的是:
这就是一个忍无可忍被迫反击的故事。
也可以被(同样真实地)看成:
那么这就是一个心胸狭窄的明星,享受了公众人物的特权,却不愿意承担公众人物的责任。
它还可以被看成这样:
你看到的是一个病弱者在残忍世界中的自救。
它甚至可以说成一个阴谋论的故事:
这几个故事真的是同一件事吗?
是,也不是。你可能认定其中某一种是「真相」,或者还有其它。那是你的自由,取决于你更习惯从哪个角度看事情,或者你本人更欣赏哪一种叙事手法。想清楚这一点,会让你有点空虚。看了半天热闹,为一件事在网上争来吵去,本质上是在吵什么呢?并不是为了一件事本身,只是为了看待一件事的角度,在吵哪一种建构的偏好更优先,就像争吵两个人是应该按年龄还是按姓氏排序。
「不管怎样,她毕竟是
病人
。
」
这是「疾病」语境下的建构。治疗和康复就是优先的。它成了一个理解与不理解,照顾与不照顾,发病与刺激发病,病弱者和人血馒头的叙事。
「她
首先是一个人
,有作为人的自由。」
病不重要,人的自由是第一位。
「可是
网友
就没有言论自由吗?」
「她是
公众人物,
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
「挨骂的不是网友,是网上的
蛆虫
。」
「她是一个
艺人
,艺人的职业道德就应该是接受公众的褒贬议论,受不了就别吃这碗饭。」
……
然后人们就吵,吵啊吵,吵到最后干脆打起来了。仿佛每个人都看到了真理,为真理而战。但这种事情哪里有唯一的真理可言?不过是为了维护各自眼中的故事,和故事中我们坚持的秩序而已。
你是谁,决定了你看到什么。
这种时候真的很无力。
所以我说,有些正义感最好慢一点,审慎一点。如果在各自建构出来的世界,每个人为了自己眼中的正确就要置别人于死地。世界就会是一个修罗场。
出手越凶狠,反而越觉得自己善良。
哪里
有绝对的善良和凶狠呢?
谁不是被侮辱和
被损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