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这里一是强调了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二是强调了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全要素”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词,说明这是一个整体的提升,不是局部的提升。没有“全要素”环境,数据很难真正成为一个市场要素。当前,科技创新和发展也恰恰到了这么一个关键点,人工智能在全要素生产率大幅度提升中,扮演着关键甚至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作为一个技术,不仅仅在自身领域发展中,而且跟其他很多事情都有非常重要的相关性。“人工智能+”,不是一个简单的“+”,而是人工智能作为重要生产力在中间发挥作用的过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我认为人工智能的竞争就是一个全球竞争。
人工智能驱动科技创新变革
我出过一本书,是关于计算、数据和互联网的。今天综合起来就是两个词:数据和计算。数据驱动之前,科学研究是怎么做的?假设哪里来的?要么就从文章中来,要么从实践中来。大部分研究都是这样的。现在所谓的数据驱动,是针对假设驱动来讲的。这句话听起来很抽象,直观怎么理解?打个比方,就是人类从来没有在地球外看地球,直到人类进入到太空。所以为什么人类最早觉得地球是平的,后来才觉得地球原来不是平的,是圆的,还有“日心”“地心”之争。但是人类很早就在想怎么改变我们的世界。所以为什么是全要素,等到你有整体观的时候,你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就发生了一次天翻地覆的变化。阿波罗飞船的宇航员威廉·安德斯说了一句话“我们原本是来探索月球,最后发现的却是地球”。“我们原本是来探索月球”是假设,“最后发现的却是地球”是数据驱动。我们本来满心希望去看月球是什么样子的,结果回头一看才明白原来地球是那个样子的。人工智能就是这样,它是可以让我们对世界有一个整体观的认知,这就是全要素。
再说一下数据为什么重要。哈勃望远镜对一个一无所知的地方拍了很多照片,试图发现新的东西,也确实有了很多革命性的发现。数据可以让你在不知道有什么东西的情况下,通过数据分析,最后让你可以发现新的东西,这是数据的魅力。发现我们还没有发现的规律,这就是人工智能今天真正改变我们的地方,也是人工智能的价值。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两个关键:第一,人工智能不是来替代人,而是要帮助人;第二,人工智能不是打败人,而是拓展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边界。
“人工智能+”关键在于机制体制创新
2024年4月,美国总统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发布了报告《赋能研究:利用人工智能应对全球挑战》,该报告总结和预测了AI对半导体、超导体、宇宙基础物理学、生命科学等领域带来的巨大改变。就AI对全球技术的影响,指出了AI基础设施,谈到这是一个新的登月计划,是新的学科,这就意味着所有的科学研究都会发生一次彻底改变。
2023年7月,之江实验室做了一次新的规划。科技发展将计算推到了创新能力建设的核心位置。之江实验室聚焦智能计算,加快打造万卡规模(E级算力)、支撑万亿参数基础模型训练的新型算力中心,加速形成AI基本竞争力。
除了在地上打造万卡规模的算力集群,之江实验室还将在天上构建千星规模的计算星座。今天我们单个卫星的算力都是T级的,并且大部分卫星的算力都是零点几个T。之江实验室要做的事情,第一要把单个卫星的算力能够以P来计,从T到P增加了1000倍,我们希望在今后几年把单颗卫星的算力增加1000倍。今天天上所有的遥感卫星都是不互联互通的,它们唯一的联系就是地面,之江实验室要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是要让卫星互联互通。过去的卫星只有通信、导航、遥感,我们要定义第四种卫星叫计算卫星,这个计算卫星以后会变成这三种卫星的基础,事实上现在的导航卫星已经需要这个东西了,再完成卫星间的互联互通,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新的网络体系,叫做计算星座。人工智能不能因算力的缺失而缺席太空。人类去火星的路上需要计算的陪伴,去一趟火星来回600天,没有算力的支持,很难想象我们的技术能够到火星上。
这件事情需要机制体制的创新。比如说轨道资源问题,一颗卫星的轨道资源申请周期是3年至5年,如果通过机制体制创新,就可以缩短这个周期。我把它叫做“三体”计算星座,就是“计算卫星+互联互通+机制创新”,我们要与所有这些研究机构和企业来合作完成这件事情。这个就是机制体制创新的重要性,也是为什么我反复说,如果说不清楚机制体制创新在哪里,事实上是完不成“人工智能+”这次创新的。
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之江实验室有关计算和互联互通的最基本的技术已经在天上验证了。我们的目标很简单,就是在5年到8年时间里,能够形成一个1000颗卫星的计算星座,达到E级规模的算力。再看看我们做的计算卫星,是“12+1”颗卫星,那“1”颗卫星有什么特点?这颗卫星是3D打印出来的。发射卫星的成本不仅仅与卫星本身的制造费用有关,更与卫星的重量有关。一公斤载荷发射的成本是10万元,一颗500公斤重量的卫星发射成本就是10万元的500倍。所以要把卫星重量减少30%,唯一可以采用的技术就是3D打印,当然用的是金属空心材料。之江实验室算了将近100万种结构,才找到了这个金属空心结构。这就是规模计算的重要性,这100万种结构若让人来找,有生之年也找不完。这种比金属强度还要强的金属,重量却比木头还要轻。这样一来,整个卫星的生产周期也被压缩了50%。
让一颗卫星也能体现价值。过去发射上去的每一颗卫星都是独立的,它全局的价值没有被体现,所以今天的卫星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只要有云层,它拍回来的照片就没有用。人工智能就会解决这个问题,只要有一颗卫星发射到天上,跟“三体”计算星座连在一起,它就产生价值了。我们也能走到国际上去。大家知道今天全球能够发射那么大规模卫星的国家,可能也只剩下中美两国了,一般国家能发射一两颗卫星都是它的极限。所以我们的目标是把这些国家的一两颗卫星跟我们的计算星座互通互联,让它们产生价值。我想这也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