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新年论坛上,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谈了自己对当前和未来中国经济的看法。全文如下,分享给大家。
我自己用很短的时间迅速跨越一下改革开放的40年,今天一天的主题,来的嘉宾从企业层面或者是个体层面都在说这样一个主题见证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这个反映在经济数字上,反映在基础设施上,反映在脱贫人数上,从任何层面看都是前无古人的一个伟大的经济奇迹。
这里面我想就是讲到了基础设施,中国企业的崛起,这些维度看都有了不起的成就。反思40年的时候,在社会的演化之中没有什么是不可避免的,不可避免的是思想。嘉宾提到改革开放40年我们的最大的成就的原因是解放了思想,是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这样一些规划。
我们在过去40年时间里面,展现出了非常卓越的发展智慧,反映在对市场经济,对市场经济体系,对工业化进程的信赖上,也反映在用创新的方式找到了成熟的有中国特色的投融资体系方面。也反映在更开放的心态积极参与全球的经济分工协作,充分享受人口红利和全球化红利,也反映在政府用了比较稳健的、比较审慎的宏观管理架构,营造了一个相对来说对经济发展有利的外部环境。
这些合在一起大概解释了我们做对了什么事情。这40年的发展,今天很多嘉宾提到了,从个体角度,刚才是一个宏大的叙事。从个体角度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我们看到了更多感性的,看到了奋斗和坚持。这40年最大的收获还是在于中国人有了自信,也有了能力真正的理解和定义未来的美好是什么东西。
实现中国2035美好愿景,需要更平衡充分的增长
十九大报告讲到,2035年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没有提到具体的数字,但是
我作为经济学者的话也做了一些估测,相对保守的一个估测,按每年GDP增加5.5%的比例,到2035年我们的GDP会达到将近200万亿人民币,人均约等于2万美元,不仅摆脱了中等收入陷阱,进入了现代化国家的行列里面了,这个是我们理解2035的时候应该是目标清晰的,没有太大的争论
。
今天我想说,我们怎么达成这一目标?或者说,什么样的路径或者是陷阱可能让我们到不了这一步?现在的增长在高歌猛进了40年之后积累了很多的结构性问题,这些问题在未来是需要我们去破题的,这也带来了一个基本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时代的到来。我自己理解,需要的不一定是更快的增长,而是更充分更平衡的增长。
怎么去理解,怎么去定义什么叫做更充分更平衡?我自己一直有一个比较简洁的思考问题的框架。我认为经济增长有两个东西来驱动,一个是投资率,一个是投资资本收益率。在未来一段时间,到2035年可能我们能够想象到的或者是希望能达到一个场景,应该是第四个场景,叫平衡充分增长。这种情况下,我们找到了一个投资率和投资资本收益率或者是投资效率之间更为有效的均衡,换句话说是投资率下降之后,我们通过微观的创新,通过企业家精神的保护和弘扬,通过创业创新提升投资的效率,这种情况下有一种中高速的增长,但是同时增长质量非常令人羡慕。
大家可以看到,要实现这个第四种场景的话,最关键的一个核心指标就是投资资本收益率,这也是我过去10年时间里面一向兜售的一个概念:投资资本收益率。微观基础就是说是良好的企业、商业模式,良好的产品服务、资本使用效率,用经济学的数据来讲,是全要素生产率。大家可以看一下,如果我们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在理解
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全要素生产率。我们回顾40年的趋势。看到80年代、90年代,以及本世纪第一个10年,年均4%的TFP的增长速度,进入第二个10年降到2.3%。从这个角度来讲,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从粗放式的投资拉动到效益驱动、到创新驱动的一个最大的瓶颈是:未来投资资本收益率的来源是什么地方,或者是未来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速度能不能重新回到过往享受过的高水平上
。现在2.3%,再回到4%的话,我想2035年都会有非常美好的一个未来。
创新和企业家精神是达成目标的关键
我这里也没有太多的美好的建议,但是我想基本上是回到两个东西。一个是大家讲的比较多的企业家精神,也是论坛的一个主题,大家从不同角度在讨论企业家精神,另外一个就是创新。
讲企业家精神,我可能讲法会稍微有点不太一样。我会觉得就是说,不像光华讲到了光华培养的学生,我会觉得应该是国之重器,你就应该具备企业家精神,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一方面你能定义什么是美好,对美好有方向,另外一个是有实现美好的愿力。未来我们需要更多的批判式的精神,需要更多的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的命运和家国精神联系在一起,实现创新创业。
第二点我举两个小例子。一方面是过去一段时间创业创新做得非常不错,
去年中国的研发做到GDP的2%的样子,但是真正要成创新型国家或者被界定为一个创新型国家,研发占GDP的比例应该到4%以上,深圳是一个有活力的地方,现在研发占GDP的4%-6%,这样保持不断的活力
。未来想象中,我有这样一个希望,能不能像若干年前提出教育开支一定要占到GDP的4%之上,我们提出未来2035年甚至再往后走,研发也能占到4%之上,这一点能做到未来中国的发展路径和格局将不一样。
另外是研发本身分四个层次。我们讲到共享单车,讲到高铁,我们也讲到其他的一些。基本上的话,从用户体验,从效率提升,从工程,从科学,有四个层次。现在研发,多的是发,而不是研。未来的话是真正到了中国人开始鼓励科学精神的时候,我们希望看到一些深度的科学原创,把科学原创转化成真正的给用户非常好的体验的产品和服务,最终退化成非常优秀的商业模式,提升我们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我们的投资资本收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