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后的第一天(10月8日),大A开盘即涨停,但沪指在盘中被砸到了3370点,收盘时不到3500点(市场原预期至少3600点以上),另外是港股出现了暴跌。
原因主要是三个,一是10月8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发改委未提及众所期盼的增量财政刺激政策;二是金融管理部门已对商业银行进行窗口指导,包括“银行信贷资金严禁违规进入股市”;三是南向资金抽回去搞A股,加剧了港股的暴跌。
很多朋友问牛市会不会继续,或者是不是应该冲进股市博一把了。坦白地说,对于这种情绪化的行情,其实很难给出有效的建议,不过我们还是建议大家多去关注基本面的问题。
有一点要承认的是,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现在确实很缺赚钱的行业和门路,因此牛市的预期和信号一来,大家就急不可耐地往里冲了。
尽管如此,我们依旧坚定地认为这轮牛市最终还是得回归基本面。
据中金的统计数据,从9月26日至10月2日,被动外资(也即持有ETF但买了中国股票的外资)中,A股的流入是26.4亿美元,港股和ADR的流入是28.7亿美元,合计大约55亿美元;主动外资中,通过北向资金流入A股的是1.9亿美元,流入港股和ADR的是1.2亿美元,合计大约3.1亿美元。把主动和被动的外资流入全部加起来,总共大概是58亿美元,合计约人民币400亿元,这个金额跟沪深两市的交易额从5400亿放大到3万亿进行对比,其实连零头都不到。就这个外资流入数据情况,连同10月8日港股暴跌的情况一起纳入进来考虑,大家还会觉得外资在疯狂抄底A股和港股吗?
市场方面还有很多人关注到,上述400亿的外资流入中,基本都是以交易性资金为主,这类外资是不看长期趋势和基本面的反转的,也即主要是以短线套利资金为主,而真正的海外大资金,比如新加坡主权基金、挪威主权基金等,他们是必须等到确认中国基本面好转之后才会进场的,而且一旦进场持有股票的时间就会很长。
截止当前,市场方面有个初步的共识,这一轮牛市是“政策牛”,也是“信心牛”“情绪牛”,如果后续政策的落地不及预期,或者经济持续在低位徘徊,则这一轮牛市很可能会以新一轮韭菜的接盘结束。
从预期管理的角度来看,最近的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需要先保证持续性和落地性,推动股市的持续上涨并带来赚钱效应后才能反哺实体经济并促成楼市的筑底,随后在股市、楼市回暖的情况下继续通过消费的回暖实现经济的触底回升,从而实现从消费端到生产端、就业端的良性循环。尽管如此,我们依旧认为,如果“基本面”无法接力“政策面”作为经济复苏的动力之源,则本轮牛市很可能快速夭折。
很多同行问我们,如果股市具备“长牛”的动力,我们这种做城投债和城投非标产品投资为主的机构是不是得吃土。理论上来说,牛市确实会虹吸债市和非标市场的资金,包括我们在配资市场都很难找到投资人一起投资国企或城投的项目,但从投资取向和风险偏好来看,大部分投资人都不会轻易抛弃固收和类固收的赛道(或该类投资组合),何况股市能否“长牛”还看不太清,因此我们并未有太多的担忧。
我们建议大家仔细阅读一下10月8日的《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 介绍“系统落实一揽子增量政策扎实推动经济向上结构向优、发展态势持续向好”有关情况》的全文内容(有需要的读者可联系后台小秘书领取),从通篇来看,主要还是“通过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思路,包括新基建、城市更新等方向,尤其是特别国债、地方专项债等的加力支持。
从政策的着力方向来看,我们认为对于主要从事地方国企和城投平台的新基建、城市更新等项目的投资业务的机构来说,业务机会是不缺的。为适应市场的变化,我们目前修正了主攻的业务方向,一是通过债券或非标融资产品向国企、城投输入资金,解决他们的流动性需求;二是为国企、城投的项目提供施工、代建、运营等服务(具体由我们与央企合作的混改平台实施),并重点解决项目后期的经营性现金流问题;三是为国企、城投引入或带入产业,盘活存量资产资源。总之,业务重点还是围绕着地方政府的投资和化债需求展开,国企、城投在中短期内的需求也肯定不会消退。
更多基建、城市更新等项目的交流和合作事宜,欢迎联系西政财富和西政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