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金融科技研究
聚焦中国金融科技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潇湘晨报  ·  再次道歉!全额退款 ·  22 小时前  
潇湘晨报  ·  陈小春、应采儿,传新消息!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金融科技研究

国际观察 | 特朗普政府对华经济政策展望与应对策略

金融科技研究  · 公众号  ·  · 2025-01-07 17:31

正文

导读: 特朗普政府对华经济政策以“美国优先”为核心,通过高关税、技术封锁、投资审查和经济制裁等手段,旨在削弱中国国际竞争力并推动经济脱钩。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郭彪和中国银行研究院副院长鄂志寰 分别就特朗普新任期对华经济政策及其可能对中国经济带来的长期影响,接受了采访并发表了相关观点。



两位专家指出,特朗普政府的新任期政策可能进一步升级,或采取更为系统化、极端化的手段。通过全面加征关税推高中国出口成本,对中国高端制造业发展形成长期掣肘;实施减税政策吸引资本回流美国,对中国资本市场和外资依赖型企业构成冲击,推动人民币贬值并抬高融资成本。针对这些挑战,两位专家建议,中国应加快优化出口结构,拓展多元市场,增强金融防御能力,加强供应链安全,并加速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以提升经济韧性和抗风险能力。





01

特朗普政府对华经济政策特点

2017—2021年,特朗普政府以“美国优先”为核心,通过高关税、技术封锁、投资审查和经济制裁多维手段,系统性打压中国竞争力,推动中美经贸关系“脱钩”,对贸易、科技和资本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一)高关税壁垒掀起“中美贸易战”

特朗普政府通过“特别301调查”认定中国存在“不公平”贸易行为,随即开启多轮关税加征。2018年至2019年,美国对约55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平均税率从2.7%升至15.4%,覆盖劳动密集型和高附加值核心行业,意在长期压制中国经济。关税措施重创中国出口,同时引发全球供应链重组。

(二)技术封锁强化中美科技脱钩趋势

特朗普政府通过《出口管制改革法案》和“实体清单”制度,强化对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和半导体等领域的出口限制,同时禁止中国企业获取美国产品和技术,直接打击华为、中兴等高科技企业。通过技术封锁,中美科技合作趋于割裂,全球技术流动格局显著改变。

(三)严格投资审查限制中国资本进入

特朗普政府通过《外国投资风险审查现代化法案》和相关行政命令,强化对外国投资的安全审查,显著扩大审查范围,重点覆盖关键技术、基础设施和数据安全领域。此类措施不仅增加了投资准入的难度,还通过政治化解读将中国企业视为潜在威胁,从而限制其技术获取和市场拓展能力,大幅压缩了中国资本在美的投资空间和发展机会。

(四)制裁与融资限制扩大经济打压范围

特朗普政府通过经济制裁和融资限制相结合的方式,对中国企业实施精准打击。以中兴和华为为代表的企业被列入“实体清单”,其关键技术供应链被切断,国际业务严重受挫。此外,美国禁止资本投资与中国军方关联的企业,迫使多家中国公司退市,并通过《外国公司问责法案》大幅提高在美上市企业的合规成本。这些措施从技术供应、资本流动和市场准入多维度遏制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02

特朗普新任期经济政策的潜在影响

2024年总统大选落下帷幕,共和党候选人特朗普在选举中获胜。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2025年入主白宫后,将与共和党拥有白宫、参议院以及众议院的全部掌控权力,实现“全执政”。如果特朗普政府在新任期内延续并强化减税与普遍加征关税的政策,这些措施相较其上一任期,可能体现出更系统化和极端化的特点,对中美经贸关系、产业技术合作、资本市场和供应链布局带来更深层次的影响。全面关税的加征或将加剧中美贸易摩擦,加速两国经贸脱钩进程;再工业化战略可能通过限制技术合作和制造业回流,对中国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带来严峻挑战;减税政策可能吸引国际资本回流美国,进一步推高人民币贬值压力,并冲击中国资本市场稳定;供应链调整趋势加速,则可能削弱中国制造业的全球核心地位,增加出口依赖型行业的生存压力。

(一)全面关税升级冲击中国贸易格局

特朗普政府若在新任期内实施普遍关税加征政策,将延续其上一任期的单边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但在范围和力度上可能更加扩大。计划对所有美国进口商品普遍加征10%至20%的关税,尤其针对中国商品的关税政策或更为严厉,这可能使中美贸易摩擦进一步升级,甚至加速两国经济脱钩。

相比上一任期针对特定产品和行业的关税措施,新政策可能呈现“全覆盖”特征,对中美双边贸易产生结构性影响。劳动密集型行业如服装、鞋类、玩具、家具和家电等受冲击最大,这些行业出口高度依赖美国市场,高关税将导致进口成本骤增,迫使美国进口商削减订单或寻找替代供应源,从而压缩中国相关企业的市场份额和利润空间。

农产品领域也可能受到严重冲击。中国是美国大豆的主要买家,关税壁垒可能进一步减少中国从美国的农产品进口,转而增加从其他国家采购的比例。这一变化将削弱中国对美国农业的依赖,同时对相关运输和加工产业链带来调整压力。尽管短期内,美国进口商可能因关税生效前的囤货需求拉动中国出口,但长期来看,贸易联系的弱化将加速中美经济脱钩,并可能对中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形成深远影响。

(二)再工业化政策深化中美技术脱钩与产业竞争

特朗普政府计划通过减税、补贴和关税政策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再工业化,这一战略将对中美高科技领域的技术合作和中国的技术创新能力产生全方位的深远影响。美国可能以“国家安全”和“知识产权保护”为由,扩大对关键技术领域的出口管制清单,强化对人工智能、半导体、生物技术和绿色能源等核心技术的封锁。这种封锁不仅将切断中国企业获取先进技术的渠道,还通过高关税显著提高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至美国的成本,从而削弱其国际市场竞争力。

再工业化政策还可能重塑全球制造业的区域布局。通过税收优惠和补贴,特朗普政府试图吸引制造业尤其是高技术含量生产环节回流美国,这将使美国进一步加强技术研发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提升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竞争地位。一些跨国企业为了贴近美国市场并享受政策红利,可能选择将生产基地或研发中心迁至美国,从而加速全球制造业的区域重组。这种趋势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地位。

对中国来说,中美技术脱钩的深化将显著增加技术获取和创新的难度。一方面,美国的封锁措施将延缓中国在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导致企业不得不依赖自主研发和国内创新资源,增加研发成本;另一方面,产业链割裂和国际合作受限将进一步加大中国在技术领域的竞争压力。此外,再工业化政策还可能引发全球制造业的竞争加剧,其他国家为应对这一趋势可能加强本国制造业支持,这将进一步挤压中国企业的国际市场空间。

在国际市场中,中国高科技产品可能面临美国产品的竞争压力,其市场份额可能逐步减少;而在国内市场,美国回流企业的高端技术和产品也可能对中国本土企业形成竞争冲击。这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将使中美在高科技和制造业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深刻改变全球技术和产业格局。

(三)资本流动与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剧市场压力

特朗普政府新任期内的减税政策与普遍关税政策可能通过多重路径对中国资本市场和人民币汇率产生深远影响。减税措施的实施将进一步降低美国企业的税负成本,增强美国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这一政策的效果可能远超上一任期,尤其是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国际资本将更倾向于流向经济增长更有保障、政策更具吸引力的市场。资本回流美国的趋势将对中国资本市场形成外资撤离的直接压力,特别是对高度依赖外资的出口导向型企业和科技行业,可能导致相关板块股价出现剧烈波动,进一步削弱市场稳定性。

与此同时,人民币汇率可能受到来自贸易摩擦和资本流动的双重压力。首先,高关税政策将削弱中国的贸易顺差,减少外汇流入,这直接削弱了对人民币的市场需求。根据历史经验,当中美贸易摩擦加剧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通常会面临较大贬值压力。其次,全球资本回流美国可能推高美元指数,进一步加剧人民币的相对贬值。在这一背景下,人民币的外部价值可能在短期内迅速下行,进而影响国际投资者对人民币资产的信心。

资本市场的波动还可能通过债券市场进一步传导至企业融资环境。国际资本的重新配置可能导致部分外资从中国债市撤离,从而推高债券收益率,使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成本上升。这种资金流动的不稳定性不仅增加了资本市场的短期风险,也可能对实体经济造成负面溢出效应,抑制企业的投资扩张计划。

此外,人民币贬值还可能对中国经济的其他领域产生连锁反应。进口商品价格的上涨将加大国内通胀压力,进而压缩企业利润空间,特别是对于依赖进口原材料的制造业企业而言,成本上升可能进一步削弱其国际竞争力。同时,汇率波动的不确定性可能影响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项目和跨境贸易结算,对中国国际经济合作计划的稳定性构成潜在威胁。

(四)供应链重构削弱中国制造业的全球网络效应

特朗普政府的新任期内关税政策的延续与强化,可能对全球供应链产生深远影响,并对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网络效应形成显著削弱。这一政策不仅通过直接提高中国商品的进口成本迫使美国企业调整供应链布局,还可能通过政治引导和补贴激励加速“去中国化”的趋势。

成本因素是促使美国企业调整供应链的直接驱动之一。高关税政策显著提高了从中国进口商品的成本优势,尤其对于劳动密集型和中低端制造业来说,高关税直接削弱了“中国制造”的成本吸引力。美国企业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可能选择将供应链转移至劳动力成本更低或关税政策更优惠的国家,例如东南亚和南亚地区。越南、印度、孟加拉等国家因其较低的生产成本和日益完善的产业链支持,成为潜在的替代选择。对于某些运输成本敏感的行业,美国企业还可能倾向于选择更靠近本土市场的供应链合作伙伴,以降低地缘运输成本带来的附加压力。

政治因素则通过政策手段进一步加速供应链调整。特朗普政府一贯强调“美国优先”战略,通过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企业将生产环节迁回美国本土,特别是在国家安全相关的领域,如半导体、医疗设备和通信技术等高技术制造行业。此外,贸易摩擦和中美关系的长期不确定性使美国企业对与中国的深度贸易合作持保留态度。为了降低未来可能面临的关税风险或政治干预风险,美国企业可能选择将供应链分散至多个地区,构建多元化的供应链布局,从而减少对中国单一供应链的依赖。

03

政策建议

(一)优化出口结构,增强外贸韧性

在特朗普可能实施高额关税的背景下,我国需进一步优化出口结构,降低对单一经济体的依赖,增强外贸韧性。材料显示,在上一轮贸易摩擦中,中国对美国出口有所下降,但对其他经济体的出口比重显著上升,体现了我国外贸体系的调整能力。基于此,应深化与东盟、非洲、拉美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合作,通过扩大对新兴市场的出口,分散传统市场风险。同时,应密切跟踪全球贸易环境的变化,针对可能出现的风险点,积极调整出口政策,确保中国出口产品在全球市场的持续竞争力。通过巩固现有市场份额、开拓新兴市场,我国外贸可以在面对复杂国际形势时保持稳定增长,为经济发展提供长期支持。

(二)增强金融防御能力,应对美元与关税双重冲击

特朗普政府可能通过高关税和美元的“武器化”叠加,对全球贸易和资本流动形成双重冲击,为此,我国需增强金融防御能力,以降低外部压力。一方面,针对美元结算可能被用作经济制裁工具的问题,我国应加速推进人民币跨境支付体系建设,扩大与主要贸易伙伴的本币结算规模,减少对美元结算的依赖,提升人民币的国际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应加强国际金融合作,与新兴经济体及多边金融机构共同推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降低全球经济对单一货币的过度依赖。此外,应进一步完善外汇储备的配置结构,增强人民币汇率的抗压能力,避免因国际资本流动变化而对国内金融市场造成大幅波动。通过全面提升金融体系的灵活性和抗风险能力,我国可以有效应对“美元与关税双重武器化”可能带来的复杂影响。

(三)推动高端制造发展,巩固供应链核心地位

特朗普政府可能通过税收优惠和补贴等手段吸引制造业回流美国,这将对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形成挑战。为此,我国应加快推动高端制造业发展,增强产业链的竞争力。首先,应增加对关键领域的研发投入,尤其在半导体、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高技术产业,加快实现自主创新,减少对外技术依赖,提高高技术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其次,应完善国内供应链的协作体系,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附加值领域转型,形成具有强韧性的全产业链优势。最后,提升产业链的全球联动能力,深化与周边国家及主要贸易伙伴的产业合作,构建区域性供应链生态,确保在供应链重组趋势下的稳健发展。通过以上措施,我国可以在国际竞争中保持供应链核心地位,提升在全球制造业格局中的话语权。










内容来源:IMI财经观察

*本文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点击查看往期书单


你好,2025|过去的一年,金融科技学者都在关注什么?

新年发布|《中小银行数字金融发展研究报告(2024)》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