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参加CANPLUS
参加 CANPLUS是首钢基金领衔发起的产业社群平台,致力于以教育为依托,为创新创业者们链接优质的教育资源、产业资源与资本资源。这里有产业大咖干货分享、组织专家实战经验、参加校友故事、智库深度案例研究等各类精彩内容,感谢有你同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南通那点事儿  ·  9集出现6次,网友呼吁下架!剧方火速删除.. ... ·  2 天前  
南通那点事儿  ·  9集出现6次,网友呼吁下架!剧方火速删除.. ... ·  2 天前  
媒哥媒体招聘  ·  哇唧唧哇招聘!(长沙) ·  4 天前  
玄鸟书屋  ·  可免费索要范美忠《道德经》解等九本书稿 ·  3 天前  
舰大官人  ·  每一个great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参加CANPLUS

34岁,关于ego

参加CANPLUS  · 公众号  ·  · 2024-05-11 17:19

正文

本文是参加CANPLUS校友 张天一 (霸蛮米粉创始人、参加CANPLUS美味中国创新营首期学员) 在34岁生日前为自己写的一篇文章,是一位度过创业第10个年头创业者的深刻内省。文中张天一极其坦诚地分享了自己创业过程中的得失,提出了创始人如何面对ego这个普遍且重要的课题。

特此将本文分享给参加的校友们,也分享给每一位仍行走在修行路上的创业者,相信肯定对你有启发。

没两天就34岁了,转眼创业也有10年。
老规矩,每年生日前写点当下所感,留待日后照镜子。

为了写点,最近总在复盘,新的一岁,到底有啥长进?

直到刷到张一鸣的一个视频。

主持人问张一鸣:你觉得创业者最重要的特质是啥?

张一鸣: "我认为创业者最重要的品质是两条,一条是ego够小,一条是韧性够强。"

如刀劈脑海,我知道自己要写什么了。

我韧性强吗?

创业10年,历经坎坷,犯错N次,经历过若干咬牙硬挺的阶段,但始终没下牌桌。
吃得苦,耐得烦,不怕死,霸得蛮。韧性,我觉得自己有,毕竟湖南人骨子里自带霸蛮不服输的属性。
那为啥公司发展没达到我的预期?问题出在ego上。
过去10年,我ego太大,直接阻碍了公司发展。

非要说今天有啥长进,那就是我意识到ego是我的问题,并稍有改进,初步 承认自己是一个狂妄自大的蠢货。


但直到现在,我也觉得创业者修炼EGO,是一个人性悖论。

一个人之所以选择创业,多少是有“不服管”的性格特质,都是想自己主导、创造些事情的那种人。
这种人,往往都是ego巨大,异常骄傲、异常自信、异常狂妄的。

一个ego很小的人,根本就不会干、也干不了一号位的活儿。

吊诡之处在于,从一个ego巨大的人开始创业那一天起,如果他想有所成就,就必须学会把自己放小。
或者说,让自己变为薛定谔的ego—- 在某些时刻,他需要绝对自大和自我,但在更多时候,他需要放下自己,去倾听、感受、理解他人的想法和声音。

因为,创业是一个不断与他人协作的过程。
一个人能在多大程度上开源自己,和员工、股东、顾客链接,决定了组织能有多大规模,企业能有多大发展。
而这是一个闭源的、自我为中心的自大狂做不到的。


举几个例子。

很长时间,我不和团队讨论战略。

就是算开战略会,目的也是为了说服,名为讨论,实则心里已有定见。
我觉得战略和关键决策就该CEO定,不必讨论。团队最重要的是执行力,不要那么多想法。

我还认为无意义的长时间讨论是组织内耗。我考虑好的事情,团队去快实际干就好。
然而,老话说得好:“人不教人,事教人” ,随着我犯下若干次重大决策失误,(比如疫情期间激进扩张,比如数次忽视组织能力搞不切实际的大跃进)。

我才发现,在做重大决策时,多方碰撞,有不同角度的意见,是多么重要。

过去,有反对意见,我:

第一反应,不爽。 (这哥们是不是能力不行,怎么总是找借口推诿?),

第二反应,说服他。 (施展俺的现实扭曲力场,没有乔布斯的命,得了乔布斯的病)。

第三反应,团队不行。 哥们认知跟不上,怎么给拉齐一下?

2021年,我决定激进扩张。团队有位伙伴,弱弱说了一句:要是疫情防控比2020年更严怎么办?

当时,我对这个观点当耳旁风,直接忽视。事后复盘,如果这句话当时我能停下来听一听,该有多好?
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可吃。

其实,领导并不比下属高明。很多时候,由于远离业务现场,领导还更愚蠢和迟钝。 之所以我经常觉得自己英明,不过是因为我和下属信息不对称,我的位置相对有些信息优势而已。可惜愚蠢的我经常把这种信息优势错当为自己的智力优势。

犯错若干次后,我读到斯隆先生的一句话: “无反对意见,不做决策。” 斯隆开会,如果大家都是一致同意。他会说:

“找各位同仁来开会,不是为了全票通过听掌声的。如果今天没有反对意见,那我们明天继续开会,直到你们可以提出不同的想法为止。”

这个故事让我醍醐灌顶。

我开始训练自己,听到那些让我或不舒服、或不屑、或引起我情绪的观点, 我刻意练习自己先冷静下来,再悄悄告诉自己:张天一,你应该庆幸听到了这些不顺耳的想法,因为这都是不同的视角,让你得以避免轻易的逻辑自洽和信息茧房。你需要认真想想其中的合理之处。

曾国藩讲过一句话: “率贵详,谋贵众,断贵独”

考虑问题方方面面都要想到、讨论问题人越多越好,但是做决策要靠自己独断

众人能够出谋,归根到底还是我是不是真的愿意听、想听。呵护、创造这种大家愿意畅所欲言的场域,这要求我把自己的ego去掉扔在一旁。


创业里的ego修炼,不光在决策,也在团队发育这件事上。

我想,公司这些年走过弯路,本质上是我作为CE O成长滞后。

公司草创,三两条枪,是班长的战争。我作为一号位,肯定是亲自扛枪打冲锋,既要做指挥,也要当英雄机枪手。因为早期这样有效,我一度认为这种事必躬亲,亲历亲为,事无巨细的风格,是一个好CEO的特质。

但随着公司规模扩大,我没有及时迭代,就导致了致命的后果:

我事事过问,根本没给团队空间。

一方面我忙累到自我感动,一方面团队伙伴毫无成就感,碌碌无为。

一度我还抱怨公司没有人才:老团队跟不上,空降高管留不下来。内心充满怨念,而丝毫没有反思自己的问题。

后来逐渐醒悟,公司没有人才根本是伪命题,根本就是我这个CEO能力不行,不会正确分工和安排组织而已。 业务变大了,班长的战争变成了旅级、军团级的战斗。发育不出元帅、将军,是我的认知没跟上。

有句话说,需要毛主席拿枪的时候,战斗就输了。

诸葛丞相谋略过人。但问题是,丞相逝后,根本没有能顶替他的接班人,无论费祎、董允、马谡、姜维,都挑不起他的担子。
诸葛亮事无巨细,大树底下不长草,他伟岸的身影遮蔽了一切阳光,我们都敬佩他,可是这样子根本就只能培养出比他弱的人。
诸葛是德性上的完人,但并不是好的管理者,ego太大啊。

更有意思的是,当我觉得自己能力强的时候,团队就会真弱。当我稍微有点谦卑心,打心底觉得自己不行、有短板,求助于团队的时候,伙伴就会变强。
之前我挺瞧不起刘邦。高祖自己都说,他运筹帷幄不如张良,镇守后方转运粮饷不如萧何,决胜千里不如韩信。
前几年我觉得刘邦这样的领导简直就是浪费粮食,一无是处,咋当老大?怎么镇住手底下的骄兵悍将?老大应该像项羽那样啊,团队无比依赖,总是出现在关键战场亲自指挥,带大家打胜仗。
现在,渐渐领悟,项羽这样ego过大的领导,韩信他留不住,范增他用不好,虽然和队伍同甘共苦,但一到封赏就吝啬保守。项羽这样的自大狂,没有滋养出团队,反而把整个团队搞成他自己的背景板,根本没有组织可言。
战争是组织之间的碰撞,刘邦用组织打击项羽的无组织,怎么能不胜利呢?


ego的修炼,还在消费者洞察这件事上。

消费品创业,最重要的是理解消费者的真需求。

回看过去10年,虽然嘴上说用户第一,但内心深处和行为并没有把顾客放在第一。

我曾以为理解消费者的方式就是多去一线,于是我挺不辞劳累的各种巡店。

但每次巡店,我都是管理者视角。比如,我会点一堆产品,每个产品都尝尝,然后逐个给团队反馈。但这是顾客视角吗,不是。顾客到门店,不会这样品尝,顾客会正常吃一顿饭。

很多产品,蜻蜓点水吃两口和吃一份的体验完全不一样。

现在,我强迫自己跳出内部思维,正常去霸蛮消费、体验,在消费者视角去获取有用的感受。

过去巡店,我有一半时间进后厨,研究效率。但其实,神灵在前厅。后厨的效率和顾客有直接关系吗?没有。
现在,我已经快有2年没进过厨房,效率的问题让专业人去做。我逐渐学会安安静静坐客区,和顾客拼个桌,听每一个顾客的交流,观察他们吃每一份产品的动作,慢慢去找到产品和体验的手感。

过去做产品,综合考虑效率、成本、标准化、供应链、好吃等一大堆要素。后来发现,权衡了如此多要素做出来的,都是狗屎。

顾客会在意效率、成本这些东西吗?不会,顾客在意的只是好吃、不贵而已。

如果出发点不是顾客价值,而是一堆自以为是的内部思维,早晚会被市场抛弃。

做快餐,都认为标准化、快很重要,其实这只是大ego的老板自己认为重要罢了。老板倒是省事儿了,但顾客认为你是预制菜、料理包、性价比低、难吃,也就再也不进店了。

说到底,能不能放下内部思维,放下自己,去体悟顾客的想法,还是和ego有关系。

圣贤的道理,都差不多。

前一阵读了几遍《论语》。 孔子的思想,用一句话总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儒家的核心思想总结起来就是“忠和恕”。忠和恕,还是在讨论人的ego问题。
忠,就是“中心”,讲的是人对自己的态度:不主观,不臆断,时刻能抽离出自己的情绪、利益纠葛,去客观看待问题。

恕,就是“如心”,讲的是人对别人的态度,是一种同理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用曾国藩的话说,就是“有功不居,有过不诿”“利必分之,过必揽之” “恕人如恕己,责己如责人”: 用强大的同理心,有功劳给别人,有过错归自己,有利益分出去,一切反着来,用责怪别人的态度来自我责备,用给自己找借口的态度帮别人找借口,这就是“恕”。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