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榫卯结构是中国传统建筑和古典家具的精华,如今却渐渐失传。冯乐耘将它利用起来,创造出人们喜爱的工艺品和玩具,并正在对其进行产业化,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认识榫卯,利用榫卯,把中国的传统工艺发扬光大。
原标题:耄耋之年潜心发明,努力将创新成果推向市场——
一位89岁老教授的榫卯情缘
狮子、牛、羊、兔、蛇、鸟……看着整个房间里自己用榫卯创作出来的精致又可爱的木制工艺品和玩具,89岁的冯乐耘快乐又满足。2000年离休以后,他开始尝试用中国传统的榫卯结构,制作各种各样的小动物,结果一发而不可收,一做就是17年。
“榫卯结构是中国传统建筑和古典家具的精华,如今却渐渐失传。我将它利用起来,创造出人们喜爱的工艺品和玩具,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将来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认识榫卯,利用榫卯,把中国的传统工艺发扬光大。” 冯乐耘说。目前,他发明的各种玩具、工艺品正在进行产业化。
机缘巧合 埋下榫卯“种子”
生于1928年的冯乐耘,自幼善于观察,且动手能力强。一次坐在家里的板凳上吃饭,一不小心腿部被夹了一下,他拉过板凳一看,是板凳的凳面和凳腿结合的榫卯松动了,中间有了缝隙,正是这个缝隙夹了他。他恍然大悟:原来凳面和凳腿是这样连接组合在一起的!他立马跑去看家里的衣柜,却发现偌大的衣柜居然找不到一个构件结合处。他仔细观察才发现,是用了暗榫。从此,小小的冯乐耘对神奇的榫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有时间就开始鼓捣榫卯。
上了小学之后,冯乐耘对学校开设的劳作课非常喜欢。有一次,老师教学生们动手制作一个小动物,冯乐耘很快就用榫卯结构制作了一只小狮子。老师对冯乐耘巧妙的构思和设计非常赞叹,不仅在学校里展出这只小狮子,还专门将它送到市里某单位去参展,这让冯乐耘非常自豪。
参加工作后,冯乐耘有幸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工作了3年。3年里,他一有空就跑到故宫修复厂古家具修复室,去研究和琢磨榫卯的“秘密”。之后,由于调动工作,他离开了故宫,到人民大学从事档案教学工作,但对中国传统榫卯技艺的热爱却一直藏在他内心深处。
离休之后,闲暇的时间多了,冯乐耘决定重拾榫卯,动手做一些小玩具。他先是凭记忆复制了自己幼时做的小狮子,但从成人的视角看,这只小狮子比较粗糙,无论是神态设计还是制作工艺,都不够精美。于是,他反复改进,从当年的“狮子1号”做到了“狮子17号”。从明榫改为暗榫,从稚嫩、粗糙到富有神韵、制作精美,冯乐耘对榫卯的痴迷研究一做就是17年。
热爱发明 积极推向市场
在冯乐耘的家,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四围摆放的各种各样的榫卯作品:17个神态各异、活灵活现的狮子一溜排开,此外还有闲庭信步的水牛、昂首鸣叫的公鸡、一路飞奔的兔子、逶迤而行的蛇……众多的作品记载着创作者多年来的辛勤付出,也体现出其创作技艺的不断完善和日益精湛。
“这些作品从外部来看,只见分布科学合理的木构件之间连接的“合缝”,完全看不出各构件内部拼合的痕迹,但打开来就会发现,里面有很多榫卯构成的机关。没有这些榫卯构件,就无法做出外表精美、内在丰富的作品。”冯乐耘告诉记者,这些作品可以作为工艺品欣赏,也可以作为拼插玩具,它有神秘性、趣味性、艺术性兼具的特点。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些木制小动物看似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冯乐耘介绍,在做某一种动物之前,他先查找资料,了解动物的各种形态,在脑中勾勒出动物的样貌。创作出平面草图后,他再用橡皮泥捏出立体造型,之后再画出具体的各个剖面的施工图,做出木头构件,再拼装、打磨、抛光。
“整个创作过程,对各个环节的要求非常高。设计和制作过程中有一点偏差,就拼装不起来。”冯乐耘介绍,有时为了设计出活灵活现的动物形态,他专门到乡下观察动物,向老农民请教。在制作水牛、羊的过程中,他会仔细听取农民的建议,对设计进行修改,直到设计出满意的样品。一个偶然的机会,冯乐耘的作品被一家公司相中。这家公司的负责人找到冯乐耘,表示愿意将其发明成果推向市场,冯乐耘特别高兴。在这家公司的帮助下,冯乐耘发明和制作的部分小动物目前已在进行试生产。
专注榫卯 传承古老技艺
据了解,榫卯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他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是在两个构件上运用凹凸部位的特点,加以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凹进部分叫卯。冯乐耘介绍,正是榫卯构成了中国古代木艺的灵魂。榫卯看似简单,但却变化无穷,由几个简单的构件就可以衍生出各种复杂的榫卯。在中国古代,整套家具甚至整幢房屋不使用一根铁钉,却能使用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其中榫卯功不可没。
但在当今社会,很多事情都强调快捷、高效,榫卯技术虽好,但制作过程却相对繁复,因此,现代家具建筑中榫卯的身影逐渐远去,这一技艺也在逐渐失传,很多年轻人甚至没有听说过榫卯。“我希望用自己的发明,让人们感受到榫卯的魅力,并将这一传统工艺传承下去。”冯乐耘如是说。
由于榫卯制作需要切削加工,冯乐耘把家里的阳台改造成了操作间,并购买了大量机械设备和各式工具,只要一有时间,他就坐在工作台前,鼓捣自己的小发明。
2011年, 冯乐耘创作的鲁班暗榫动物造型成功申请了北京市昌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也由此被评为昌平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鲁班暗榫动物造型代表性传承人。在前不久的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暨传统手工艺作品设计大赛上,冯乐耘作为年龄最大的参赛者,带着他的鲁班暗榫作品参賽,获得了北京市传统手工艺设计大赛传承奖特别奖。
目前,冯乐耘正在将他的相关发明提交专利申请。“等我的榫卯作品推向市场后,若能得到小朋友和广大木制工艺品爱好者的喜爱,我也就满足了!”冯乐耘笑言。(本报记者 裴宏 吴艳)
(文章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责任编辑:赵世猛 编辑:石焱)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