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金融街老裘
喜欢财务研究、行业分析和个股基本面研究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金融街老裘
·
政策的大变化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金融街老裘
曾经的热门概念
金融街老裘
·
公众号
·
互联网金融
· 2023-04-27 08:08
正文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仅供读者参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A股市场从来不缺乏各种新的概念,虽然几乎都会在短时间内打满估值,但有些是事件催化,到头来大概率一地鸡毛,还有些确实存在长期逻辑,估值消化后值得关注。
之前有段时间工业母机概念很火爆,老裘团队成员还到几家公司做了调研,发现离行业成熟还有段距离。现在时过境迁,板块有了不少新的变化,今天就和大家聊聊对机床行业观点。
机床行业里最近流传着一个新闻,说某海外头部机床厂,可能会对国内客户加装传感器,如果发现设备被移动,就会直接锁机。
这个事情放在当前宏观背景下,其实是值得引起重视的,甚至有点相当于工业制造板块的“华为事件”,背后反映的是国内核心产业链没有掌握在自己手里,随时可能会被“卡脖子”。
那么,国内工业母机到底发展到了什么水平,往后有没有可能实现自主可控呢?我们来尝试做个分享。
首先,回顾下我国工业母机的发展历史。
第一阶段能追溯到1949年,当时基本都是从苏联对口援助项目里延伸产品。早期机床配色都是清一色的军绿色,同时当时机床都是机械式结构,根本没有数控的概念。
这个倒不是我国技术落后,而是在1980年前,全球机床行业里数控比例都很低,包括美国原来机床行业也很猛,但逐渐被日韩厂商超越,核心就是来源于日韩机床的数控化率提升。
在“一五”期间,我国机床厂迎来快速增长,产业年销量达到近10万台,当时10万台量级已经是非常厉害了。往后30多年,我国机床行业总销量一直维持在30万台以内。
第二阶段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国内需求开始慢慢起来,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20-30年间,机床销量一下子攀升到了100万台级别。
在这个过程中,就诞生了中国机床行业的“十八罗汉厂”,她们基本都是国企或央企主导,比如沈阳第一机床厂、武汉重型机床厂、济南第一/第二机床厂、北京第一/第二机床厂、大连机床厂、上海机床厂等。
当时是没有民营机床概念的,这些国有机床厂都很同质,对于数控机床概念也比较薄弱,整个近30年发展中,数控化率都是缓慢提升,导致和海外渐渐拉开了差距。
业内把这个现象称为产业空心化,一是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二是没有核心供应链,那个年代只能概括为表面的繁荣。
于是,从2011到2016年间,国内机床行业迎来了5年下行周期,到2018年以沈阳机床的破产重组为标志,意味着过往商业模式告一段落。
其实回顾前两个阶段,我们会发现机床行业和半导体行业有相似之处,即在前期快速发展过程中,下游没有必要、也没有动力去做国产化。老外的机床能生产出足够优质的产品,对企业而言就是利益最大化,就没必要去购买国产机械做“小白鼠”。
但依托于外部环境变化以及内部产业链完备,现在自主可控已经是势在必行,尤其是要培养基础产业链以及培养人才,核心就是加大研发投入。
这里就引出了国内机床产业发展的第三阶段,即2018年至今的5年时间,这或许是中国机床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拐点,有个现象就是民营企业开始崛起。
国退民进只是表象描述,从结果角度举个例子。有家机床公司叫海天精工,可以看到,在2017年之前,常年营收只有不到10个亿,利润基本过不了1个亿,但到2018年开始,伴随国产替代的提升提升,规模逐渐做到了去年的30亿,利润也达到5个亿。
同时,民营企业更注重单品的研发,以及核心零部件体系的传承,这两年已经有不少民营机床企业在主动扶持产业链伙伴。
总结一下,过去国内机床虽然发展快,但质量较低,几乎没有做大规模的基础研究,中低端产能早就过剩。如今在外部环境倒逼的背景下,国产替代正在逐步走向正轨。
其次,分享下目前国产替代所处的状态。
刚才已经提到,从2018年往后,国内工业母机算是迎来了真正高潮阶段,叠加国有企业通缩及人才反向流入,带来了产业的蓬勃发展。
除了机床在完成国产化以外,这几年国有零部件体系也在发生着翻天变化。
机床核心零部件一般分为三块:第一是数控系统,就是数控机床的大脑;第二是传动系统,包括丝杠和导轨等等;第三是进给系统,包括主轴和一些终端刀具等等。
目前我国在进给系统上有一定突破,比如国内几家做主轴的公司还是很不错的,虽然没有实现完全进口替代,但至少已经有一定量。
但是在核心环节,比如数控系统里伺服器,再比如丝杠导轨,突破性还很弱。要知道,这一软一硬的两块零部件,就能占到整个成本的接近50%。
值得庆幸的是,还是有企业在坚持继续做研发,比如华中数控每年用营收的20%以上来投入研发,产品在不断迭代,应该说能看到国内自主化在慢慢加强。
回归到开头说的这次“锁机”新闻,虽然影响可能不大(本意是不想这些设备参与到某些特殊领域),但无论是真是假,侮辱性都极强,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被卡脖子的窒息感,设备国产化是必经之路。
原来国内无论是半导体设备还是机床设备都发展不起来,很大原因就是试错成本很高,大家用海外最先进设备就好了,去生产最优质的产品,不需要有意培养国产设备,万一质量不过关就会失去经济效益。
什么时候会给国产设备带来发展机遇呢?极大概率就是全球产能受到影响。
最典型案例是工程机械板块的液压件,当全球产能足够时,大家一定优选全球顶尖核心设备。但2016年底卡特彼勒把苏州工厂关闭,产能非常紧张,这时候国产品牌就开始尝试用恒立液压产品了。用着用着,发现没什么太大问题,后面就开始了产品迭代和更新。
工业母机正在面临同样逻辑,国产机床尤其是三轴四轴,性能参数和海外设备已经没有很大差距。以前不用担心海外产能,自然没人用国产设备,现在逻辑发生变化了,后面一定会慢慢提升国产比例。
当然,现在国内有些五轴产品,在某些方面依然和海外设备有些差距,比如需要解决一致性问题,再比如需要解决精度问题等等,这就是需要慢慢来。
因此,现在从主机到整个零部件,都开始具备了外部和内部条件,包括行业需求在逐渐回暖、国内设备厂商做好准备、外部环境给予助推等等。
最后,对工业母机行业做个判断和展望。
工业机床发展可以借鉴半导体设备,当然其中也会有些不同。
第一是市场空间,半导体设备国内容量是250亿美元,折合成人民币1500亿左右,工业母机每年销售量差不多就是1400-1500亿人民币。
但机床还有数控化率的增长空间,我国新增金属切削机床数控化率从2012年的26%提升到2020年的43%,仍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一般要到80%),这块有足够增长空间。
第二是下游客户群体,半导体设备国内客户可能就20多家,但机床下游客户非常广泛,后面针对每个细分领域都需要有不同发展方向。
第三是产品延展性,这可能是未来行业发展的重要路径。目前国内民营机床厂更多是单一产品,原因是产品线放宽后可能没有规模效应,肯定会亏钱。
参照欧美龙头企业,大部分都是综合性机床公司,相信后面国内企业都会开始做产品的横向延伸,实际上不少龙头已经在做尝试。
至于产业链龙头,以前基本没有几家能拿得出手,但现在国内优秀企业是越来越多,比如民营机床龙头有海天精工、纽威数控、国盛智科等,再比如核心零部件龙头有华中数控、秦川机床等。
好了,今天文章针对工业母机聊了不少内容,就先到这里吧,希望能给兄弟姐妹们带来帮助。
如果方便的话,可以点个
“在看”
支持一下哦,谢谢大家!
推荐文章
金融街老裘
·
政策的大变化
4 天前
汽车最前线
·
买这几款SUV要谨慎!千万别轻易被颜值忽悠?
8 年前
全球局势战略纵横
·
不止萨德,韩国非法侵占中国苏岩礁22年!
7 年前
考研研学姐
·
考研不想失败,请拒绝瞎努力——今天上午10:00,淘宝教育搜索教你正确的数学姿势
7 年前
新闻晨报
·
【注意】千万小心车窗上被插的这些名片!有人因此损失了上千元
7 年前
南方周末
·
为什么他们被“摘牌”?5A景区遇监管“剪刀手”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