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
点击图片上方
“
财金新天地
”
→ 点击右上角“...” → 点选“
设为星标
★
”就不会错过每篇好文章啦!
来源:
【王耳朵先生】(ID:
huangezishiba)
(本文不代表财金新天地立场)
边看边恨不能和当事人取经,
这么多钱,你到底怎么攒下来的?
是《南风窗》的一篇报道,一位45岁的日本普通上班族“曼先生”,他给自己起名叫“绝对会辞职的人”。
当时很多人一毕业就失业,不过他很幸运,找到了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入职后便心怀感激地发誓一辈子效忠公司,绝对不会轻易辞职。
他每天要6点起床,7点半到公司给30多位“前辈”打扫办公室,包括但不限于擦桌子,倒垃圾和泡茶。
还要帮忙跑腿,买咖啡,买午饭,被压榨到连牛马都不如。
曼先生的推特,相当于我们的朋友圈
最绝的是,公司规章写的是5点半下班,但老板严禁任何人比他先下班。
也就是说,所有人都被迫耗到凌晨一两点才下班,通勤一两小时到家后,第二天早上又得早起,只能睡三四个小时。
就这样,公司还不允许员工在加班时间内吃饭,导致这哥们几乎每天只能吃一顿饭,实在惨绝人寰。
想想自己的退休年龄,再看看这遥遥无期的苦逼牛马生涯,曼先生拍桌怒改誓言:
争取在50岁之前攒够1亿日元(约470万人民币)的养老金,提前退休!
为了尽快达成目标,曼先生开启了长达二十多年的节衣缩食生活。
他租住在3万日元(人民币1400,在日本算很次很low)的破旧公寓,面积小到只能放张破旧的榻榻米。
电饭锅坏了他也不修,用易拉罐架起烧烤盘,点酒精蜡烛热米饭吃。
哥们说,反正天天不是加班就是各国各地出差,在家待的时间不长,能睡觉吃饭,满足基本生存功能就行。
早上来不及吃饭,就用便利店积分兑换一瓶能量饮料,免费的就是最好的。
一个月去两三次超市,囤的食材永远是鸡蛋,纳豆,豆芽,豆腐,偶尔会买面包和饼干。
比如超市临期的豆芽疯狂打折,曼先生毫不在意买回家。
又或者可生食鸡蛋佐酱油拌米饭,配菜是临期豆腐和腌梅干。
有时候感觉蔬菜汁不够,就花点钱买些黄瓜西红柿,配点乳酪和美乃滋补充营养。
哥们还挺幽默地选了个监狱题材的下饭剧,自嘲在这黑心公司上20年班和服20年刑没啥区别。
哥们还会炒股,有时候会收到大公司给股东发的粮油米面土特产等等。
吃到牛肉饭,乌冬面,烤猪排和三文鱼这种“大餐”,对哥们来说就是人生幸福时刻。
他这些饭菜看着不算寒酸,就是寡淡到感觉吃完还倒欠身体几百卡路里。
但哥们很乐观,在推特上分享这些日常时,他常给自己打气:
在他看来,银行卡里的数字增长,意味着越来越接近自己的退休梦,所以并不会对眼下节衣缩食的生活感到羞耻。
一小碗撒着海苔碎的白饭,一颗腌梅干和一块玉子烧(鸡蛋卷),但配文里写道:
“今天的晚餐是这些,看起来很朴素很日常对吧,但鸡蛋对我来说已经是奢侈品了。
我拥有9300多万日元的存款,这样生活了20多年,吃什么都觉得挺好的。”
20多年,9300多万日元,换算成人民币大概就是440万。
广告越来越少,走投无路时还发过一些有点儿标题党的推广文案。
别看现在周末出门商场里还是人挤人,实际上的消费呢?
中午到商场,吹一会空调,然后去负一层买杯奶茶,看到名创优品可能会买点小件,消费十几二十块钱。
看到无印良品,进去逛一圈,和朋友玩“你猜这个多少钱”的小游戏,然后空手出门;
路过快时尚服装品牌转一圈,进去和朋友点评一下当季衣服,试穿几件,但不会买;
逛到精品店,被可爱东西吸引进去,试试帽子试试配饰,有喜欢的拍下来拼多多搜同款;
看到乐高,虽然不知道买啥,但也会进去逛,然后空手而出;
最后团张券去顶楼或者负一楼吃饭,要么直接City walk回家。
还有节假日到处人头攒动,各个景点人多得让人犯密集恐惧症。
去年春节去三亚旅游人数比疫情前的2019年要多出61.64万人,但收入,直接砍了一半多。
2019年,人均消费能有一万,去年人均消费只有3018元,今年元旦,人均消费降到了1900多。
花点小钱买开心释放一下压力可以,但“疯狂消费”?不存在的。
这节骨眼,再有人鼓吹及时行乐,对自己好一点,那真是心怀不轨。
那是当然,我的意思是,
小钱可以花,不需要委屈自己。
“原始人类曾经分为两种人,一种是采集文明,他今天饿了,一伸手就摘个果子,他当时就能快乐,但是这种人都被淘汰了。
而生存下来的是我们这些压抑欲望的不快乐的人,春播秋收,期间要熬几个月的时间。
现在的互联网环境也是,研究着怎么样让你现在就爽,但这未必是件好事。”
消费主义捂住我们的眼睛,张口闭口都在洗脑,“人生就是用来讨好自己”。
他们引导我们心甘情愿地去购买一些本不需要的东西,玩的就是钓鱼,把我们口袋里的钱钓到他们的兜里去。
长此以往,我们到底是在活出自己,还是做了消费主义的奴隶?
关于曼先生的那条报道底下,有人说
“有些钱老了就花不了了,还是过好眼前最重要”。
在能赚钱、攒钱的时候你不攒,日后未必有机会再赚,再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