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真正理解和做到
“
松
”
与
“
抻筋拔骨
”
,可说是检验修练正宗内家拳还是肢体运动的试金石,据我接触到的习武者了解,大部人都对
“
松
”
和
“
抻筋拔骨
”
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认为什么劲都不用、松松垮垮地练功打拳就是
“
松
”
,完全误解及颠倒认知真正的
“
松
”
。
大部份习武者对
“
松
”
没有正确的身知体悟,这是当今武术界的悲哀。笔者有幸得到道家隐踪绵拳第四代传人陈兆坤师父的亲传,对这个内家拳的基本问题有了真正的身知和心知,写出来供自己日后总结和同道们共研。
“
抻筋拔骨
”
是
“
松
”
的前提条件,我们知道内家拳无论站桩、练功、行拳都必须做到坐胯、收肛提裆、锁丹田、突命门、含胸拔背、沉肩坠肘、虚灵顶劲 ,做这些要求的目的是上身通过头部与胸部、肩与颈、裆胯与腰、丹田与背部等对拉,把身体脊柱自然弯曲的
“S”
形填平伸直。
这些要求做到了,身体的
“
筋
”
就可以
“
抻
”
起,筋抻起后,脊柱和腿胯的骨即可节节抻拔,当身体做到抻筋拔骨,筋骨抻紧后粘附着筋骨的肉就会慢慢松下来,这才是真
“
松
”
,
“
松
”
是做到
“
抻筋拔骨〞的必然结果。
如果没有
“
抻筋拔骨〞的
“
松
”
,都是
“
假松
”
,是松懈的松。
抻筋拔骨区别于压腿、劈叉等机械性弯曲变形的拔筋,他是在相对静止(蠕动)的桩功状态下,通过气血鼓荡,使筋膨胀骨撑起 ,好比
“
半撑开
”
的雨伞,筋似龙骨,骨如伞把,肉象雨衣,骨拔筋撑。
抻筋拔骨要求
“
松而不懈,紧而不僵
”
,留有回旋余地,可收可抻,可进可退,收发自如。
抻筋拔骨表现为骨骼合理支撑下的
“
筋紧肉松
”
;也就是拉长筋,拔开骨关节间缝隙。在技击训练中,气血鼓荡,筋紧生膨劲,肉松产炸力。
体会到
“
抻筋拔骨
”
的真
“
松
”
后,打拳练功,双腿会产生异常有力的
“
沉劲
”
,肉与骨似分离一样。
按这种状态继续修练,由于肉经常处于松的状态,气血更加流畅,筋抻会使之慢慢长粗、骨的密度会慢慢增大,达至
“
骨密筋粗
”
,
“
骨密筋粗
”
是技击和养生的必备条件。
认真修练道家隐踪绵拳的基本功法
----
踩桩,就可以将
“
抻筋拔骨
”
练达身知,当练至第三套踩桩时,你就完全明白
“
抻筋拔骨〞和
“
松
”
之妙处。
(本文完)
真正的武学,不可能普罗大众,一直以来都是阳春白雪,是极少数人玩的东西。传武,需要真正的传承才行。
现在
传统武学会员(第八期)
已经开始招募,五月份开课,里面有很多各拳种优秀的功法,包括桩功、试力、内功、肩胯训练、技击、养生等,愿自己在武学路上少走弯路的朋友,
请关注
传统武学会员招募书(第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