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平面布局及设计理念
我们在认真解读陈列内容的基础上,依据建筑空间,分别在一层设置了:序厅、第一部分、贵宾接待厅和庭院休息区:建筑的二层分别设置了:第二部分、两个专题展厅、临时展厅、纪念品商店及办公区
域。
自然、流畅的顺时针参观路线,使得整个展览节奏分明、张弛有序。
总体色调充分依据展示内容,逐渐变暖、变亮。
自然光与人工照明系统的结合,体现出节能环保的设计理念。
本次设计中,在突出展览
主题的基础上,采用综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及相对成熟的高科技手段,展示重点内容,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 。
序厅
在相对围合的序厅空间中,我们通过中心组雕与大型壁画,结合地面塑型,采用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充分展现了邓小平、张云逸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领导广西各族人民,在这片红色的沃土上,创造了光辉的业绩。他们为中国革命描绘了-幅波澜壮阔、气壮山河的壮美画卷。带有铜鼓符号的卧碑上,镌刻着前言,它与彩绘“天井”中的蛙纹图案,遥相辉映,突出了广西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整个序厅高度弘扬了辉煌、胜利的主题,广西各族人民用鲜血和生命,谱写出的光辉业绩,将永载中国革命的史册。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翻开了中国革命史新的一页。在该部分开始,我们根据大纲内容,合理划分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过渡空间。当观众步入展厅,- 面极具导向性的“党旗”雕塑展墙,犹如梧州地区驶出的“航船”,为广西革命指明了胜利的方向。
在黑暗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广西各族人民倍受压迫和奴役。在残破的展墙上,我们采用象征的表现手法,通过高浮雕的形式,再现了苦难深重的广西各族人民的悲惨遭遇。此部分的深灰色调相对沉重、压抑。
广西是辛亥革命运动的重要地区之一。1907年 12月, 孙中山在这里,组织和发动了镇南关起义。在局部复原的镇南关炮台场景中,人物的单色写实雕塑与大幅的背景画面,通过重点照明的形式,突出展现了孙中山亲临炮台,炮击清军时的情景。
此处,穿越式场景将观众带入到韦拔群在东兰武篆区的北帝岩,创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具有喀斯特地貌特征的岩洞,与精确投影中亲历者的讲述,使观众如同置身于学员们当年异常艰苦的学习环境中,拉近了他们与历史的距离。
展厅一侧的微缩场景,重点表现了1929年10月,韦拔群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打东兰城时的情景。东兰城的解放,标志着右江农民运动武装斗争的开始。
1927年4月,以李宗仁为首的新桂系集团,血腥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广西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南宁北门外局部复原的刑场与顶天立地的人物剪影,象征着革命烈士们宁死不屈的坚强意志。他们与动态投影中淡进淡出的画面,突出表现了江刺橫、刘策奇等烈士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
面对国民党的血腥屠杀,广西党组织和革命群众,先后举行了仑圩、果德等20多次武装起义。在此,前后错落的雕塑展墙,犹如广西各地上空一面面飘扬的旗帜,引领着观众进入该展区。人物的高浮雕,突出展现了李修祺与妻、儿一家四口在平南劳五暴动中,壮烈牺牲时的历史瞬间。
1929年9月,在邓小平的指导下,中共广西特委在南宁津头村,召开了中共广西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会议旧址的穿越式场景中,具有广西地域特点的建筑符号及观众休息座椅的设置,结合循环播放的影像资料,综合展现了广西党组织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和“准备武装暴动夺取政权”的重要内容。黎明时分的夜空与屋内彻夜长明的灯光,寓意着广西一大的成功召开,为陷入低潮的中国革命,带来了希望的曙光
在“左右江革命风雷”展区,粤东会馆的复原结合邓小平领导百色起义的背景油画,突出展现了这一重要 内容。顶部悬挂的数面旗帜,在延伸建筑空间的同时,营造了起义胜利时,热烈、欢庆的展示氛围。
该部分作为整个展览的重点, 我们通过半景化的形式,结合多媒体沙盘及声音定位系统的讲述,跨时空地全面展现了,邓小平在广西领导的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以及创建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内
容
1932年9月,甘孟山阵地上的红军指战员,在蓝志仁的率领下,与敌激战三昼夜。在巍峨矗立的甘孟山上,人物的高浮雕凝固了战士们,在弹尽粮绝之际,纵身跳崖时的身影。
在“血战湘江”的场景中,背景画面与山体塑型的有机组合,直观、立体化地再现了红军指战员,冒死突围时的悲壮瞬间。
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给广西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此处,我们通过抽象的表现形式,拓展了观众的想象空间。在粗犷的剁斧石肌理展墙上,遇难者醒目的数字与象征着累累白骨的大量鹅卵石,及展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