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闻媒体到多个行业部门,“新春走基层”已经成为一项“必选动作”,广大新闻记者、党员干部参与其中,或采写报道一线民生百态,或调研走访基层工作,以多样的形式反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生动展现基层群众的节日生活。
今年是“新春走基层”活动开展的第十五个年头。“新春走基层”如何真正走进基层?这个问题,值得细细思量。
图源:视觉中国
在路上才有时代,在基层才有群众。新春走基层,“走”只是一个动作,为了什么而走?走向哪里?才是关键所在。
走向返乡的旅程。
今年春节,为期40天、预计90亿人次的春运,让“流动的中国”场面更加壮观。作为“世界最大规模人口迁徙”,一年一度的春运承载着亿万游子的思乡之情。随着春节申遗成功,深入今年的春运场景,有着不同以往的意义。我们走向的不仅是返乡的人潮,更是浓缩的中国。
走向平凡的个体。
新春走基层,我们不仅要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宏大主题,也应把目光对准人民群众的生活日常,通过读懂个体心声进而读懂社会与时代。走进田间地头,才能感受乡村振兴跃动的脉搏;走进工厂车间,才能见证民营经济的发展与中国制造的崛起;走进社区街头,才能听到群众的心声;走进个体工商户,才能记录城市生活的点滴变化……
走向逆行的他们。
在万家灯火团圆时,总有一群人坚守岗位。他们是武警边防官兵、医护人员、公安交警、消防队员等,他们是广大群众欢度春节时的坚强后盾,用一丝不苟、爱岗敬业的身影,保障着经济社会的平稳运行。我们可以挖掘其中默默奉献的感人事迹,用镜头与文字讲述一线工作者的责任担当,以及亿万人民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奋斗故事。
全国春运拉开帷幕,郑州东站行色匆匆的旅客 白周峰/摄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方法论。同样,好新闻出自脚底板下,好政策出自百姓口中,从这个意义上讲,“新春走基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与调查研究并无二致,是一种节点独特、形式特殊的调查研究。
对于新闻记者而言,“走基层”践行的是“四力”,见证并记录一个生动鲜活的中国;对于党员干部而言,“走基层”的过程也是“送温暖”的过程,映照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然而,近年来,在“新春走基层”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也有部分现象值得重视与警惕。
比如,有的新闻记者为“走基层”准备“预制菜”,常常是“人还坐在办公室,稿子已经出来了”;有的新闻记者不去拥抱时代,苦守“一亩三分地”,在“走”的过程中对于新变化、新事物,不闻不问不写;还有的
新闻
记者,把“走基层”当成“敷衍了事”,每年都到老地方,找几个老面孔,“冷饭热炒”,如此出炉的新闻作品,非但不能打动人,反而损害了媒体的权威性。
比如,有的党员干部把“走基层”当成“打秋风”,占用公共资源供个人享乐、开展变相旅游;有的党员干部把“走基层”当成“作秀”,提前“彩排”、精心“编剧”,实际上只是到基层拍拍照、握握手,只求“交卷”了事;还有的党员干部当起了“甩手掌柜”,只负责把慰问物资交给基层,连现场都没到,非但没有给群众带去实质性的关怀,反而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
群众在哪里,基层就在哪里,“新春走基层”的根与魂,正在于此。“新春走基层”一旦沦为形式主义,就彻底偏离了“走”的本意,成了走偏、走错、走乱。
新春走基层丨位于河南洛阳的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冶炼车间内,他们在冬夜里与钢花共舞 图源:新华社
相较于一般形式的调查研究,“新春走基层”的优势在于基数更大、范围更广、观察更细。无论是新闻记者还是党员干部,都要充分发挥“新春走基层”在正面宣传、舆论引导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走向“热点”。
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更是身体力行。少数民族村寨中、陕北黄土高坡上、北国边陲哨所间,都留下了总书记“走基层”的足迹。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新动向、新需求,都在总书记的关切中照进了现实。
要把“新春走基层”走出实效,最关键的是要“真走”。无论是新闻采访还是调研走访,只有“一头汗两腿泥”的深入一线,才能抓到更多反映群众生活和基层治理鲜活场景的“活鱼”。
走向“新变”。
时代巨轮滚滚向前,小到个人、家庭,大到社会、国家,每一年都在发生着变化。新春走基层,要避免出现“年年岁岁花相似”的现象,就需要在“走基层”的过程中,抓住富有时代特征的事件。
比如,近日新华社记者深入基层,在位于河南洛阳的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冶炼车间内,记录下冬夜里与钢花共舞的电炉班工人;人民日报记者走进群众,真实记录河南商丘睢县汤庙村村民闫红敏的生活巨变,展现了乡村产业振兴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