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一千多年来最伟大的两个发明:一是科举,二是高房价
“开春不买房,一年又白忙。”
房价这个事,已经成“月经帖”了,每个月总有一些关于房价的新闻引起我们的共鸣。这几天,在网络论坛上一位中科院的研究人员吐槽了他因为高房价不得不离开北京的经历。
“北大博士”、“中科院研究人员”这些在我看来非常高大上的字眼,却要像民工一样面临被大城市“驱赶”的命运。
“不要让房子绑架你的生活,成为物质的奴隶”。我们在不懂事的时候都喜欢拿这样的话来安慰自己,结果错过了一波又一波买房的时机,或者根本就连首付都拿不出来。
想想那时候的自己,真是又穷酸又操蛋。
还有什么比一套房子更能让我们有安全感的吗?答案是——“两套”。
中国人一千多年来最伟大的两个发明,一是科举,一是高房价。
如果没有这两样东西,我们这辈子都不知道该如何把虚无的理想现实化,把幸福感变成一平米一平米的满足感。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是科举。
“耗尽一个青年的梦想,让他向现实低头”。这是高房价。
《一枚中科院科研人员的自白:我为什么选择离开》
文:水木社区
北大本硕博毕业,毕业到中科院北京某所。今年是我工作第三年,年前刚刚调动了工作,转战南京某高校。
为什么?细说起来一大堆,总结起来就两个字:房子。
上学的时候不了解墙外的世界,以为房子只是一个居住的场所,租房买房只是差一张房本那么简单。结果被狠狠地教做人。
我看楼上的兄弟们很多都讲到收入赶不上北京房价的涨幅。这种感觉是令人绝望的。但这一点对于我来说还不是最重要的:毕竟从我拒了某企45万年薪选择了一个月到手不过万的科学院研究岗,收入这一条我就是有心理准备的。其实最终让我下定决定离京的,是儿子快到学龄了。
北京的小学入学是就近入学原则,翻译成可操作的语言就是学区制。具体说来,片区内的孩子要排顺序,按顺序招录,招满为止,这个排序标准并不看小孩本人的资质,而是完完全全看家长,同一个片区内人分三六九等:(很绕,但有孩没孩的可以预先熟悉一下)
房子在此全家落户在此且父母双方社保工作在本区的排第一,房子在此落户在此父母单方社保工作在此的排第二,房子在此落户在此社保不在的第三,房子在此户口在本区的第四,房子在此北京户口的排第五;接下来才是我等租房并且所在单位归本片区的。
按这个顺序,第一的全部招完了才考虑第二,第三……然而我们是第六,只比片区内理发的,卖菜的,等等非本市户口无本区房产的外来流动人口高一等。
其实往年没有这么严峻,因为作为科学院员工,子女教育还是很有优势的:中关村如今那些全国闻名的优质小学,过去都是我们的附属学校。大人工作,小孩顺理成章被安排到这些学校的。其实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些学校如今能成为名校的原因:这种家庭出来的孩子,哪个学校哪个老师不喜欢要?
学校成绩好了,学校就好了;学校好了招的老师也就好了,学校的发展也就能受到政府的重视了。这是一个马太效应。海淀之所以在教育方面与东西城这种有中央和北京市政府大力倾斜的地方可以一战,靠的就是科学院和各大学的存在。
唯一意外的是:在学区房大卖的今天,名校意味着天价的二手房价格,意味着名和利。一但有了名和利的追逐,科学院就显得势单力薄了:于是这些附属学校被划归区教委,与科学院不再有任何关系--这么宝贵的学位,留给科学院这帮穷鬼太可惜了。
作为补偿,重新在别的区找一些很差的学校换上科学院的名头:总还是有地方安排了不是,要啥自行车啊?名校学区房告诉我们知识的确是财富不假,但教委进一步告诉了你这财富最终归谁所有!
差到什么地步?这种学校从校方到家长对孩子缺乏关注到什么地步?某年某个班一群小孩们集体吸毒!经调查是其中一个孩子家长吸毒,被孩子看到了藏毒的地方。这孩子大概也是仗义,觉得家大人吸完那个爽劲儿,可见是好东西,于是带到班上来和小伙伴们分享……所以你知道为什么教委愿意把这个学校大方地送给科学院了么?
OK,这我们也忍了!好歹院里和学校都许诺,将来科学院子弟都放在这里,环境应该是不会太差。可现实往往没有许诺来得美好:最后录取情况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子弟都能保证录取。原因很简单:这学校原本要保证的片区还是要继续保证的,如今凭空多出来附近科学院几个研究所的子弟将近百人,全部收进来要多开三个班呢!学校没有这个能力,只能各所分配名额。一开始所谓大家都有份不再被提起。所里的职工万一没得到名额的会怎么样,没有人告诉我,我也不想等到这件事明确之后再做决定。
我已经离职了。
也曾经扪心自问,为了一个虚幻的“好学区”,我离开北京,离开研究实力全国第一的我们所,这样做是否值得?最最显著的损失,一个是研究平台的变化(用我的爸的话说,我是自毁前途),二是传说中的北京户口。
其实说实话,就算给我的现实生活开一次修改器,给我孩子直接指定一个名校,我也不敢说他将来就一定能学得好。
但是我的不爽在于:看似我一路名校-中国科学院这样走过来,拿着传说中高大上的北京户口(虽然是集体户口吧),可我在北京能给我孩子提供的资源,尚不如我那个一辈子生活在八线小城镇的父亲当年给我提供的。
任你博士学历,任你留学背景,任你勇攀科学高峰,为自己也好为国家也好追赶国际前沿科学研究水平,你以为你很重要,你曾站在国际学术会议的演讲台上用英文讲述你的研究成果引起国际同行的兴趣,纷纷用手机拍你的PPT,你以为你在为事业而奋斗。
然而当你走下演讲台,面对的是每月收你三分之二月薪当房租的房东;面对的是你一年到手收入赶不上一个月房价的涨幅;面对的是单位的总务通知你参加小孩入园资格抓阉,得不到资格的赶紧自己想办法;面对的是无房产的职工子女入学排最后;面对的是黄的绿的中介一听你是科学院的就马上告诉你你们科学院是国管公积金,公积金贷款周期太长可能很难有房主会愿意。
上学的时候受到的教育是不要拜金,知识才是财富;搞研究的时候受到的教育是不要浮躁要坐得住冷板凳;入职的时候领导讲搞科研不是升官发财,心要静……。
我都照做了。
结果到买房子的时候现实告诉我知识不是财富,因为既不能当首付也不能抵押贷款;评职称的时候才发现坐冷板凳的发不了高影响因子的文章自然就评不上高级职称;给子女抢所内教育名额的时候才发现人家就是按官职或职称来排队的,或者排不上没关系,有钱也可以:科学院自己办的6万一年的私立学校也为你敞开,升官的或者发财的都有出路。所以搞来搞去,合着自己才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反面教材!
本科毕业时,同学里成绩不太好了都去工作了,记得有几位去了房产公司,如今已经是地区总经理或者总部CFO了;硕士毕业时,同学里有人去了能源或者私募公司,赶着10年前后那一拨4万亿,薪水高上天,房子好几套;留下我们这几位自以为是的蠢才继续读学位,再出关一看,一切都变了。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北大每年出的毕业生发展指数,学历越高收入越低。因为博士们大多数都选择了与自己专业对口的研究机构,而硕士们多去公司,本科同学往往做和专业不相关的事情。
都没法向任何人埋怨:一切都是我自己的选择啊!当初也没人逼着你读书搞研究!OK!那我重新选择!
离开北京前后哭过两次。
第一次是离职时向我的领导打报告时。80多岁的老院士,一直和我很谈得来,我和他说我要走,他很意外。我很坦诚地向他讲了前因后果,也和他说:我可能的确做不到安贫乐道。关键是如果只有我自己我肯定可以,但我有孩子,我不离开北京的话,他将来一系列的事情我都没把握处理好。
老先生说:家人才是最重要的,我支持你的选择。那边(指我的新单位)我会帮你关照的,以后还是同行,人不在一起了,但工作还是一起干。我瞬间泪奔。当年老先生把我招来对我的期望很高的,如今我却……
第二次是来了南京之后。来了不久就买了个小房子,简单地收拾了一下也没怎么装修,赶在过年前入住了。四岁半的儿子有一天晚上洗漱的时候跟我说:我现在可喜欢洗漱了。我问他为什么?他回答:现在的卫生间干净漂亮。我说以前我们的卫生间(租的房子)虽然旧了点,但也很干净啊,我和妈妈每天都打扫的。儿子说:那是别人的房子,而且我觉得太旧了,很难看。我以前每次进去都有点害怕。
我现在打字打到这儿仍然想哭,因为儿子以前从来没有和我说起过这件事。
在北京最后一次租的是我们单位附近的房子,也是我们单位当年的房改房。00年之前工作的都赶上了,比如我房东。是的,他是我的同事,一个腼腆的东北汉子。给我房租已经是比周边便宜1000左右的了,因为他觉得我们是同事,不好意思问我多要。当然我们也很爱惜他的房子,我觉得我们住了2年,他的房子变得更新了。因为家里大到灯具小到插座我都帮他换了或者修了。还顺手修好了他家空调外挂机漏电的老毛病(真的是老毛病。因为我和他签租约的时候他和我说起过,天一下雨屋里就跳闸,不知道咋回事,好几年了……)。我觉得我们俩是北京租房界的模范搭档。
他家为了孩子读书,到小孩所在的高中学校附近租房子(不然天天开车接送光堵车就能让人崩溃)。所以把自己的房子出租也是为了贴补自己租房的费用。在北京大家都不容易。
以及,在这之前我在北京搬过三次家,分别是因为房东要卖房;我爱人怀孕了房东忌讳在他家生孩子;以及房东要涨价(要得有点狠,比周边贵1500,觉得我们家有小毛孩子搬家不方便)。
后记
读完此文,感同身受。
小时候很多小朋友流行长大后要当科学家、警察、老师、医生,大家都很虚,谈起这些梦想的时候其实并不知道具体是做什么工作,又该怎样去实现。
现在的小朋友就简单多了,只要说,我长大要赚多少钱,买多大的房子,买在理市中心多远的地段就够了。
有房子和没房子,在哪个地段有房子,已经是这个社会成功与否、各个阶层之间最明显的标志了。
文/端宏斌 来源:老端的观点(本文不代表本号立场)
听说中国有三个经济学难题,只要能解答其一,你就能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中国难题一:
为何学历不值钱,但学区房值钱?
中国难题二:
近半数上市公司的利润不购买京沪深一套豪宅,但卖掉1%的股份就够买几套了,请论证楼市和股市哪个泡沫更大?
中国难题三:
人民日报撰文说:失去奋斗,房产再多我们也将无家可归!
网友评论:失去房产,奋斗再多我们也将无家可归!
请论证以上哪个观点更正确?
这世界上有两个你没法解释的投资品,一是美国股市,二是中国楼市,这俩家伙不惧所有看空者的质疑,它能一直涨到海枯石烂,涨到天荒地老,涨到你怀疑人生怀疑自我。
2017年才过了不到三个月,原本大家以为会继续调整的楼市,又开始发疯了,其中最夸张的就属北京的学区房了,一套“老小破”的房子,就因为是学区概念,每平米售价直接从17万跳涨6万到23万,吃瓜群众都惊呼看不懂。
此学区房25万/平米
今天北京市政府重拳出击,直接把二套房的首付标准提高到60%(普通)和80%(非普通),这算得上是全国最严格的调控措施了,上海这两个数字分别是50%和70%。
有人问,什么是普通,什么是非普通。这其实并没有明确的说法,我查了很久资料,才发现是以下三条:
第一,小区容积率在1.0以上;
第二,单套建筑面积在140平方米以下;
第三,所购买房产的单价或总价,低于所在区域单价的最高限价或者总价的最高限价。
以上三个条件,只要有一条不满足,就是非普通住宅,按照这个标准,你其实已经买不到普通住宅了。如果你之前有过买房记录,不管你是不是还清贷款,是不是把房子卖掉,都要对你执行80%的首付标准。按照现在这个首付,现在这个房价,就算你是土豪,你也很吃力了。
现在这行情,让那些看空楼市的所谓经济砖家,都不好意思再出来说话了,因为年年看空,年年被打脸,实在是没有脸再出头了。他们研究的什么人均收入、什么租售比、什么日本楼市崩盘经验,在天朝楼市面前,统统不堪一击。
最近看空派又有新动向,那是一个关于禅师的段子:
话说一对北大清华毕业的年轻父母问禅师:怎么攒钱都买不起学区房,怎么破?
禅师说:如果北大清华毕业都买不起房,还买学区房做啥……?
这个段子隐含的是这样一个悖论:学历的价值似乎在贬值,但是学区房的价格年年疯涨,可是买学区房是为了将来能上好学校,这里面的逻辑似乎感觉不太对头。
照我看,经济砖家看不懂楼市的原因是,他们只懂经济学不懂心理学,特别是不懂天朝中产阶级的心理学。在这种情况下,预测失败很正常。
追求学区房的肯定不会是权贵阶层,因为人家递条子就可以把孩子往好学校里送。追求学区房的也不会是普通老百姓,因为他们根本买不起,连想都不想。追求学区房的,是先富起来的中产阶级,这些人大多并没有什么背景,纯粹是靠好好念书,考上了一线城市的好大学,毕业后留下来工作,落了户,成为了有产阶级。虽然他们自认为已经脱离了无产阶级,但内心深处有强烈的不安全感。
这种不安全感,说白了就两条:
1,还能不能继续往上爬?
2,还会不会重新跌回底层群众行列?
这第一条担忧,反应在他们所转发的文章里,什么上升通道即将关闭啊,什么中国阶层即将固化啊,什么寒门再难出贵子啊。这些文章深受中产阶级的热捧,为啥呢?因为他们满脑子里担忧的就是这些。
这第二条担忧该怎么破呢?很简单,就是买套学区房。这样就可以彻底避免自己的孩子将来和民工子弟、底层群众孩子混在一起。他们一方面在嘴上喊着要公平竞争,另一方面又竭力让自己孩子站在更有利的起跑线上。一边喊着阶层不能固化,一边努力让阶层固化。有一句话很好的描述了这一情况:嘴上说不要,身体却很诚实。
我说句大实话吧,我们每个人努力奋斗的意义,就是为了将来让自己的孩子有更好的环境,潜台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平等的,但我家的孩子应该比你们的孩子更平等。
我讲一个发生在上海的真实故事。话说有一些动迁户的动迁房不足了,政府就从开发商手里弄了些商品房,准备当做动迁房分给动迁户。结果这个小区本来的业主强烈反对。因为他们觉得动迁户都是很low逼的底层老百姓,如果搬来自己的小区,会拉低整个小区的档次,自己的房子会贬值,将来自己的孩子会跟着学坏。动迁户可都是妥妥的上海本地土著哦,结果被这些中产精英们直接鄙视。所以你不要以为上海人歧视外地人,他们一样会被新上海人歧视。
这故事让我想起小时候挤公交车,因为人太多,需要奋力才能挤上去。但挤上车的一瞬间,就希望司机马上关门,不能让下面的人再上来了。没挤上车的时候说:师傅师傅,求求你开一开门。一旦上了车,立马说:师傅师傅快关门。
以上说的只是一方面,中产父母们都是精算师,就像保险精算师一样,会精确的计算利益。买学区房怎么看都不是一个赔本的买卖。自己孩子上完了学,还可以再卖掉的嘛,到时候不仅孩子念了好学校,炒房本身还能赚个几百万,简直爽爆了。有人说,你去念私立学校,那个环境也很好啊。但私立学校一年十几万的学费是纯消费,花完了就没有了。哪像学区房是投资呢,花完了还增值几百万,不仅上学还能赚钱,天底下竟然还有这么好的事。
其实也不要怪这些父母,因为全球大多数国家都是这样,你以为美国的学区房就便宜吗?怎么可能便宜嘛。美国确实有很多便宜的房子,但都是底层黑人聚居区,天黑了你都不敢出门。在这里的学校上学,你家孩子马上学会抽大麻,16岁就可能怀孕、辍学,然后去混帮派。
天价学区房,我认为是非常不合理的,但是没办法呀,社会现实就是这样。每个人都要往上爬,学区房是保证他们的后代社会地位不下跌的工具,虽然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管用,但就是那么多人信,你能怎么办?
但我想提示一个风险,学区房都是教育部门划分的片区,万一哪天政策变化,你不就打水漂了么?到时候买了天价学区房重新返贫可怎么办啊?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若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