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易斯·芒福德经典巨著
出版90周年,全新译本,重磅回归
解答技术如何跨越千年发展至今,又将如何改变未来?
《
技术与文明
》
TECHNICS AND CIVILIZATION
作者[美]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
译者:林华
ISBN:978-7-5217-6745-2
定价:88.00元
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
20世纪30年代早期,已是纽约学界新星的芒福德为弄懂工具、器械和生产工艺在世界历史中发挥的影响力,如饥似渴地遍览论述工业社会兴起的著作,他注意到尽管技术在人类事务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却没有哪部作品充分探讨过人与技术丰富而复杂的关系。
由此,《技术与文明》以10世纪的发明创造为起点稳步向前,以始技术阶段、古技术阶段和新技术阶段为三个节点,记叙了艺术、工艺、科学、工程学、哲学、金融、商业等各个领域的千年技术进步史。在这一千年间,西方文明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形式因机器的发展而发生了深刻变化。这是如何发生的?在哪里发生的?推动环境和生活常规发生巨大转变的主要动机是什么?想达到什么目的?用了哪些手段和方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未曾预料的价值?芒福德都在这本书里给出了极富远见的回答。
芒福德对历史重大事件的意义有着天马行空,甚至是幽默顽皮的猜想。与普遍观点相反,他认为现代生产的奇迹并非始于叮当作响的蒸汽机或其他如瓦特一样的偶像级人物的发明。他坚称,最重要的因素不仅有工具和机器,还有反映人的各种动机的活动,包括宗教信仰、科学、工程学以及无数日常活动中对美的追求和文化准备。
《技术与文明》之所以重要,不仅因为它的开创性方法和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也因为它阐述了一个在今天仍极具前瞻性的新颖理论:人将外部世界内化,将内心世界外化——我们在物质活动中最伟大的成功,经常是深切的精神需求与最大的理性及非理性激情的投射。因此,弄懂技术不仅是为我们的文明重新定向的第一步,还是懂得社会,进而懂得我们自己的一种手段。
芒福德在审视早期现代社会的困境时表现出惊人的乐观态度。他指出导致经济、社会和环境崩坏的问题本质,包括社会组织的军事化,资源的浪费,对自然系统的粗暴破坏,以及把愚蠢的消费主义鼓吹为生活的终极满足。他相信,古技术时期的不公最终完全有可能被一个人性化的新技术时代所取代。但在目击了冷战、核军备竞赛、公共舆论的神秘化等等之后,他原有的信心不复存在,代之以日益强烈的怀疑。也许正是为此,我们才应该重温芒福德从前的思想。那时,光芒尚未被阴影遮蔽,最好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让我们和年轻的刘易斯·芒福德一起发问:我们希望建成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作者简介
[美]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
芒福德是美国著名城市理论家、社会哲学家、技术思想家。要研究技术变化中人的维度,终究避不开刘易斯·芒福德。他就此题目撰写的富有远见的开拓性著作《技术与文明》是巨大的知识宝库,对20世纪早期的普遍学术观点公开提出质疑,帮我们思索构成现代物质文化核心的基本义务和伦理难题。后来数十年间,在这部著作的基础上,芒福德围绕着我们以技术为中心的生活方式的发展前景展开了诸多生动活泼的辩论。
促使芒福德关注这个议题的直觉植根于他的成长经历。他12岁时做出了自己的第一架收音机,进入纽约顶级高中斯代文森接受了扎实的技术与科学基础教育,后来在美国标准局水泥测试实验室做助手时,得以沉浸在典型的古技术环境中。20世纪30年代早期,芒福德已经是纽约学界的新星,发表的著作涵盖世界乌托邦思想、19世纪先验哲学和美国建筑学的演变。
芒福德在哥伦比亚大学开设关于“机器时代”的进修课时积累了诸多资料,并产生了撰写《技术与文明》的念头。1932年,作为研究的收官之举,他前往欧洲参观了大大小小的技术博物馆和图书馆,极大地丰富了《技术与文明》的参考文献和自10世纪以来各项发明的清单内容,这是当时能够获得的最详细的资料。
芒福德毕生著述范围涵盖文学批评、建筑学、历史、城市社会学和哲学。他曾任《日晷》杂志副主编、《社会学评论》(伦敦)主编和《美国大篷车》联席主编。他不仅是美国哲学学会会员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还担任
《纽约客》
杂志的建筑评论家长达30多年。他共发表过30多本著作,包括《城市文化》《城市发展史》《生活的准则》《人类的状况》和《机器的神话》,还有数百篇期刊文章,并最终荣获美国自由勋章和大英帝国爵士称号。
译者简介
林华
联合国高级翻译,在联合国总部工作30余年。主要译著包括《汉字王国:让中国走向现代的语言革命》《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断裂的年代:20世纪的文化与社会》《考古的故事》《银、剑、石——拉丁美洲的三重烙印》等,合译有
《论中国》
等著作。
人类如何发明技术,技术又如何改造人类?
技术发展是幸福还是苦难,在人类历史中早有答案。
现代科技究竟带来的是幸福与进步还是苦难与堕落?关于这一问题的争论从工业革命开始便从未停止。如今新能源、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已经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智能终端几乎成了我们的新“器官”,同时,信息安全问题、核扩散问题、科学研究尤其是生物科学研究领域的伦理问题也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时至今日,对相关问题的讨论十分必要且迫切。
☆千年技术史巨著,亦是波澜壮阔的记录片,技术思想史奠基者刘易斯·芒福德最重要的代表作
在学者满足于狭隘叙事的年代,芒福德大胆挑战学术常规,首次总结了西方文明的千年技术史,不仅阐述技术的物理起源,更聚焦技术的心理起源,以及经济学家鲜有提及的浪费、损失和能量的误用和与人类文化、精神不可忽视的互动关系。
☆密集的思考+幽默的文笔让人大呼过瘾,要了解技术与社会文化不可思议的相互塑造,必须阅读本书
芒福德对于史实材料的切割、拼接、抽象、融合出神入化,揭示了由修道院生活、资本主义、科学、玩乐、奢侈品和战争构成的社会环境与发明家、工程师的技术成就之间不可忽视的相互作用:一件儿童玩具可能导致电影的出现;即时远程通信的古老梦想可能促使电报的发明……他天马行空甚至幽默顽皮的猜想让这部充满洞见的著作成为经典。
☆惊人地预见人类新型生活的贫乏、健康的丧失、个性的抹杀以及对体量的崇拜,冷静犀利,醍醐灌顶
不同于一般技术史,芒福德不会讲一只机械表是如何被发明的,而是讲表这种技术出现之前,人为什么对“计时”有了需求,以及表出现之后,它对人们的时间观念、社会组织方式以及生存状态等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造。
技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要素,是利是弊全看使用它的社会群体的意愿是好是坏。西欧人曾把自然科学发展到了其他文化未曾达到的高度,并调整了整个生活方式去适应技术的节奏。本书将探索这是如何发生的,技术到底如何改变了人们的愿望、习惯和思想,如何把控社会,直到社会心甘情愿臣服于它。
☆看过本书的警告,就不会对今天的技术侵蚀再感意外
在世界尚未因人类掌握核能后出现的野蛮道德沦丧和疯狂计划而陷入危险的时候,芒福德就指出,许多最给人以希望的进步可能反而会造成倒退。看过本书,我们也就不会对如今惊人的科技进步及各种偏执的欲望感到意外。
☆弄懂技术,不仅是驾驭技术的第一步,也是懂得社会,进而懂得我们自己的方法
当“进步”表现为健康的丧失和生活的贫乏,我们需要思考是什么限制了技术的裨益?技术在何种条件下能够得到更充分的利用,让我们收获更大的成就?本书便是向着驾驭技术迈出新的一步。
自始至终,芒福德把技术的问题与人的问题结合在一起进行思考,是人文主义的技术史与技术哲学的典范。在芒福德的人性理解之中,重视心灵胜过工具,重视有机体胜过机械。他用他的笔反复歌颂生命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创造性,强调生命是意义世界的不竭源泉,这对我们今天依然非常重要。
——吴国盛,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创系主任、教授
了解技术史,这是一部不容错过的经典作品。其首次成书距今已近一个世纪,彼时计算机尚未发明,DNA双螺旋结构尚未发现,但仅从“机器演进”这一主线切入并展开宏大铺陈,这部作品当入殿堂。须知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谋全局谋万世者才能深刻理解当下的处境,摆脱低级的焦虑,把握未来的发展。技术是中性的,其决定了人类奔跑的速度,但爱和文明则决定了人类奔跑的方向。或许没有科技的人文或许是愚昧的,但没有人文的科技一定是危险的。
——尹烨
华大集团
CEO、生物学博士
这是一本90年前的巨著,电视、电脑与手机无从得见。这是一本AI正在改写智人文明的当下时刻必读的巨著,我们有必要和芒福德一起重思有机体与技术物的作用与反作用。
——吴冠军 华东师范大学奇点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一百年后不再是新技术的地图,但还是技术与文明关系的导航图
——唐克扬 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首席研究员
芒福德是学术大家,其城市史研究在国际上无有能出其右者。目前其作品大多已译成汉语发行,此为盛事亦是幸事。芒福德关于技术的研究视角独特,与单一技术史或技术哲学不同,而是文明的综合性视角。这种宏观大尺度的研究对于整体把握技术的路径及走向更见优长,也与马克思暗合。目前国内技术哲学比较火热,人们在关注技术哲学特别是海德格尔作品时,如能参读芒福德的著述,或能激发更多思考与创意。
——刘孝廷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
刘易斯·芒福德可能是当代最重要的技术哲学家之一。他本人未必会把自己看作技术学家,但研究技术哲学的人无一不读他。芒福德最杰出的洞见在于将技术与人的内在精神需求联系起来。在他看来,技术可以帮助人们获得一种内在的安全感和稳定性,但也带来了对人的压迫。在一个高度科技化的时代,技术已经渗透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芒福德的作品不再是象牙塔中的读物,而应该成为每个人的枕边书。
——王小伟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
《日常的深处》
作者
本书对人工环境对人的影响以及人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精彩的历史和批判性的描述,这是一个很有必要的描述,我们等待太久了。
——纽约时报
《技术与文明》提出的问题,在出版后近四分之三个世纪之后,仍然值得我们关注。
——科技文化杂志
引 言
1963 年版的导言
订 正
说 明
本书的目的
第一章 文化上的准备
1. 机器、用具和“机器”
2. 修道院与时钟
3. 空间、距离和运动
4. 资本主义的影响
5. 从寓言到事实
6. 泛灵论的障碍
7. 途经魔法之路
8. 社会的严格管理
9. 机械宇宙
10. 发明的义务
11. 切实的预期
第二章 推动机械化的力量
1. 技术概览
2. 《矿冶全书》
3. 采矿与现代资本主义
4. 原始工程师
5. 从猎兽到猎人
6. 战争与发明
7. 大规模军工生产
8. 操练与退化
9. 玛尔斯与维纳斯
10.消费拉动与生产驱动
第三章 始技术阶段
1. 技术的融合
2. 技术复合体
3. 新动力源
4. 树干、木板和圆材
5. 透过明亮的玻璃
6. 玻璃与自我
7. 基本发明
8. 弱点与优势
第四章 古技术阶段
1. 英国后来居上
2. 新野蛮状态
3. 煤炭资本主义
4. 蒸汽机
5. 血与铁
6. 对环境的破坏
7. 工人的潦倒
8. 生活的贫乏
9. 进步的信条
10. 生存竞争
11. 阶级与民族
12. 混乱帝国
13. 动力与时间
14. 审美补偿
15. 机器的成就
16. 古技术之旅
第五章 新技术阶段
1. 新技术的开端
2. 科学的重要性
3. 新能源
4. 无产阶级的失所
5. 新技术材料
6. 动力与机动性
7. 通信的悖论
8. 新型永久记录
9. 光与生命
10. 生物学的影响
11. 从破坏到保护
12. 人口规划
13. 目前的伪形
第六章 补偿与逆转
1. 社会反作用概述
2. 机械常规
3. 无目的的物质主义:多余的动力
4. 合作对奴工
5. 对机器的直接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