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微观三农
农业农村部主管、中国农村杂志社主办。最新政策、权威解读、实用信息、独家观点。本号已获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许可。投稿:[email protected]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CFC农产品研究  ·  【建投策略】商品:美元的牛市与商品的破位 ·  2 天前  
微观三农  ·  习近平在巴西媒体发表署名文章 ·  3 天前  
微观三农  ·  农业农村部举办“三农”政策宣讲报告会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微观三农

牛盾:深化友谊 共享成果——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农业合作与交流①

微观三农  · 公众号  · 农业  · 2024-11-18 07:30

正文


      1996年至2015年,我作为农业部(现为农业农村部)分管农业国际合作交流工作的负责人,率农业部代表团或随中国政府代表团赴非洲相关国家进行农业工作的考察与访问,开展中非农业合作项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食安全特别计划框架下的南南合作项目等工作的调研和推进工作,在国内多次参与中非合作论坛有关会议,组织中非农业合作的政策研究和措施制定工作,多次接待非洲国家的农业高访团,主持召开各种中非农业合作的论坛、会谈活动以及培训研讨活动等,广泛而深入地与非洲国家农业系统的同行们交换意见,在很多领域和事项上达成了共识。

由于多年的西方殖民统治,非洲国家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存在严重的不合理。农业投入少,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科技与创新能力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农业科技成果与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培训网络体系几乎没有,粮食作物、蔬菜水果、家畜家禽、水产品种的良种比率低,农业机械化的水平很低。大多数非洲国家的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不能自给,要靠进口和援助来解决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供给不足和供求不平衡的问题。
我在中非农业合作交流工作实践的过程中深深地体会到,只有使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尤其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才能真正解决世界粮食安全问题。所以,中国政府尽自己所能,大力援助和支持非洲国家提升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为非洲国家无偿援建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农场和农业生产基地并向非洲各国派出我国农业专家和农业技术人员,与非洲各国的农业技术人员、农民共同努力,提高非洲各国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我坚信只要坚持互敬互信、共商共建共享、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方针,就能够“深化友谊、共享成果”,只要中非双方共同努力,非洲农业发展的前景一定是光明可期的。我把在中非农业合作交流工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进行总结梳理,与大家交流分享。

中非在农业合作领域取得丰硕成果


20世纪中叶,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以及许多非洲国家相继宣布独立,中非友谊揭开了新篇章,开辟了新纪元,中非友好合作关系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从此,中国和非洲紧密相连、风雨同行。无论是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解放的斗争岁月里,还是在维护主权和建设国家的发展征程中,中非双方始终相互信任,互相支持,在各个领域的友好合作特别是在农业合作交流工作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中非农业合作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非农业合作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这一阶段的农业国际合作工作以对外援助为主,主要是中国向非洲国家提供无偿援助。第二阶段是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这个时期对非援助方式和经援项目管理体制也逐步进行了调整,试行经援项目承包责任制,加强经济技术责任管理。从1993年开始,我国援外管理体制实行招投标制,在项目选择、实施、管理等方面都作了适应性调整。第三阶段是我国农业进入新发展阶段之后的中非农业合作全面发展阶段。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我国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农业和贸易合作交流事务,在进一步发展我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同时,积极主动地与世界各国尤其是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分享我国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从1995年起,我国政府进一步明确了互利合作的对非援助方针,积极推行政府优惠贴息贷款援助新方式,鼓励对非援助与发展经贸和互惠合作相结合,并明确企业是实施援助项目的主体。在这个阶段,我国投资开发了一批新的农业项目,同时还改造振兴了一批老的援助项目,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也初步探索了按市场经济规律开展境外投资开发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在这个阶段,我国着力开展了非洲农业人才在华培训、我国农业企业进入非洲、派出我国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指导当地农业发展、建立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等项目和活动,将中非农业合作推向了全面发展的阶段。


在中非农业合作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中非农业合作的主要方式


政府合作、企业参与。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提高,我国援助非洲的力度在逐年加大,但仍很难满足非洲国家的需求。通过政府合作建设的示范农场类的较大型项目较难巩固,往往是我国人员在项目在,我国人员撤项目垮,政府间合作项目的可持续性尚未很好解决。而我国企业独闯非洲常常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为此,我国创新发展了“政府合作、企业参与”的合作方式,也可以称之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或“政府引路、企业跟进”。我国企业可以考虑通过承包政府合作项目的建设,然后在政府合作项目的基础上再承包经营、扩大发展。或者在政府技术合作项目的基础上向经济合作领域拓展。这样,不但政府间合作项目的可持续性得到了保障,而且我国企业开拓非洲市场也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加工贸易。这种方式比较优势明显,实现互利双赢的项目较多,突出的有两类:一类是供应当地市场的,如中小型农机具、农产品加工设备等;另一类是有对外出口潜力的,如棉纺织制衣、制糖、罐头食品加工、剑麻加工等。这些有利于发挥我国在技术、设备、人员素质等方面的优势,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带动当地劳动力。


工程承包。这种方式的有利条件:一是我国企业在非已经开展大量工程承包合作,总体上报价不高,信守合同,保证质量,信誉较好。二是参与“农业综合开发计划”中的土地整理与水利工程、基础设施与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等工程项目。


劳务输出与技术援助。基于我国在农业人才和技术上的比较优势,对非劳务输出成为我国实用技术输出的途径之一,与对非技术援助相结合共同构成了深受非洲国家欢迎的农业合作方式。具体渠道有三种:一是通过“南南合作”等多边渠道输出我农业技术人员;二是参与“非洲农业综合开发计划”,向非洲输出农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三是在非洲创办农场或外资企业直接招收我国技术工人。


私人企业和个体户创业。目前大多数非洲国家仍较贫穷,人民购买力低,产品档次低,在非洲真正如鱼得水的还是卖小商品、开小饭馆、种蔬菜的个体户。私人企业和个体户办事效率高,机制活,肯吃苦,比较适合非洲的办事方式和生存环境。在非洲我听到一个真实的故事,湖北农民张峰华在苏丹白手起家,从孤身一人种菜到成为苏丹最大的外资农场主,生产的阔叶青菜几乎一统苏丹市场,被喀土穆的官方媒体《新闻报》评价为“中国的张峰华先生改变了历史!这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建立中非合作论坛

为进一步加强中非在新形势下的友好合作,共同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促进共同发展,中非合作论坛于2000年成立,并于当年10月举行了首届部长级会议。会议通过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宣言》和《中非经济和社会发展合作纲领》两个重要文件,为中非共同建立长期稳定、平等互利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构筑了框架。


2003年12月,论坛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召开了第二届部长级会议。会议通过了《中非合作论坛—亚的斯亚贝巴行动计划(2004—2006年)》,对此后三年中非在政治、经贸和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的合作作出规划。


2006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在京胜利召开,中国领导人和48个非洲国家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或代表相聚北京,共叙中非友谊,共商合作大计,共谋未来发展,共同谱写了新的友好篇章。北京峰会通过《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宣言》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07—2009年)》两个成果文件,确立发展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对中非未来三年合作进行全面规划,取得了丰硕成果。


此后,中非合作论坛的机制顺利健康地发展,中国领导人在各届峰会上宣布了中国加强同非洲务实合作的多项举措,特别是涉及中非农业合作方面的内容有建立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派遣我国高级农业专家、培训非洲农业人才等。这些措施极大地推动了中非农业合作向实质和深入方向发展。


建立有效且形式多样的农业合作与援助机制


我国对外援助的主要方式是提供无偿援助、无息贷款及优惠贷款等三种方式。其中无偿援助和无息贷款为财政拨款,主要用于帮助受援国政府建设社会福利性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提供物资、开展紧急救援援助及人才培训等。优惠贷款是我国政府通过中国进出口银行对外提供的具有政府援助性质的中、长期低息贷款,优惠贷款主要用于我国企业和受援国企业开展合资合作。


自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就开始使用援款与发展中国家进行广泛农业合作,包括援建农场和农技推广站,改良土壤,兴办农产品加工厂,建设农田水利设施,以及开展农作物种植和农业技术培训等。我国每年还安排一定数额的资金,用于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提供紧急人道主义粮食援助,以及提供杂交水稻、玉米和优质杂粮良种、新型的多元和复合肥料、新型的高效低毒农药、中小型成套农机具、成套农产品加工设备等农业物资,帮助他们抵御灾害,实施灾后农业生产恢复。


我国的对外援助政策充分尊重受援国主权,真心实意地帮助受援国发展经济,与发展中国家建立真诚友好、平等相待、团结合作、共同发展、面向未来的长期稳定、全面合作的国家关系。中国的对外援助是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的,是“南南合作”。中国援外赢得了广大发展中国家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赞誉。坦桑尼亚总统姆卡帕盛赞中国援助为坦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称中坦合作是“南南合作的典范”。圭亚那贸易部长赞赏说:“如果世界上还有一个国家对圭亚那提供无私援助,那么这个国家一定是中国”。


随着中国与非洲国家农业部门的高层交往日益频繁,先后有40多个非洲国家的高级代表团访华。我国农业农村部领导和有关省主管农业的领导也先后率团访问了南非、埃及、埃塞俄比亚和摩洛哥等非洲国家。目前,中国已与埃及、埃塞俄比亚、南非和莫桑比克等国家签署了农、牧、渔业合作协议或合作谅解备忘录。另外,我国还与埃及、南非等国家建立了双边农业合作工作委员会机制,定期召开会议,商定农业合作的重点领域和项目。在双边合作机制框架下,开展了技术合作、农产品贸易促进以及人力资源开发等活动。中非农业合作机制的建立促成了以下合作成果的实现:


一是双边技术合作不断加强。我国与埃塞俄比亚合作实施的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培训项目是我国与非洲国家开展双边合作的成功典范。埃塞俄比亚政府和人民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巨大成就十分钦佩,中国农业职业教育的经验对他们无疑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埃塞俄比亚政府决定与中国开展这一领域的合作。2000年12月,两国农业部签订了开展农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合作意向书。双方同意由埃塞俄比亚政府提供经费,中国政府选派教师赴埃塞任教。该项目自2001年开始执行至2008年,我国已先后派出八批教师共280人次,帮助埃塞俄比亚建立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体系,逐步实现“绿色证书”工程,全面提高农民素质。该项目获得了埃塞俄比亚政府的高度评价,同时也在埃塞俄比亚及其邻近的东非国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并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我国还积极推动与塞拉利昂、南非、莫桑比克和安哥拉等一些非洲国家的双边农业技术合作,派出农业专家组进行实地考察,在了解当地情况和实际需要的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合作建议,受到了广泛好评。在埃及和塞拉利昂分别建立了食用菌培育和杂交水稻种植两个技术示范中心,并逐步推动与南非、莫桑比克、安哥拉、赞比亚和几内亚比绍等国的农业技术合作。上述合作正成为对外展示我国先进实用农业技术、中小型农机具和农业加工设施的重要窗口。





来源:中国农村网

编辑:霍然

监审:郭平稳、徐锋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