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性早熟的话题热度高居不下,网上流传的
导致儿童性早熟的“食物黑名单”数量甚多,其中包含的食物也是种类繁多。这些清单中,有不少甚至还有着XX医院的某某医生为其背书,看起来这些清单似乎很有科学性了?
这是微信上流传的一个版本。要是“自己的临床诊疗经验”就能当一般规律四处推广的话,还要柳叶刀、新英格兰医学期刊和JAMA干啥?
等等,“根据自己的临床诊疗经验,发现这些食物比较可疑”?
如果让全国所有和儿童性早熟有关的医生每人开一个单子,我真怀疑还有没有孩子能吃的东西。要知道没有经过系统的试验,仅凭个案的“诊疗经验”就判定某样食物会导致儿童性早熟是非常不靠谱的。更何况,列出这些清单的“医生”是不是真的医生还有待考证呢!
案例:
每天两个鹌鹑蛋就算成病因,要是她每天还半碗米饭呢?就算承认你这个鹌鹑蛋案例的有效性,鸽子又怎么惹你了?
鹌鹑蛋、鸽子蛋或其他鸟蛋在相同重量的情况下,总体营养价值和鸡蛋差异并不大,只有个别维生素、矿物质有少许差异,但这与性早熟并没有关系。至于“兴阳”、“大补”等中医概念,很遗憾,既无可靠研究证据,也无法用科学解释。
案例:
虾皮什么时候有这么强力的功能了,赶紧拿去做治疗啊,当吃的真屈才了……
实在无法理解羊肉怎么入选的,仅仅因为有几个性早熟的孩子喜欢吃羊肉串吗?“性燥”这样的解释同样无法被科学体系验证。至于虾皮的案例就更离奇了,吃一次虾皮就导致复发,这功效堪比打一针激素。
案例:
这些病例都是什么状态,到现在已经很明显了吧……
内脏的说法也是来自一个病例,一个孩子吃了一个牛腰子就有性早熟特征了,无法理解这样的诊断是怎么做出来的。
鸡和激素的关系真是万年洗不清了吧……
禽类当然就是指“速生鸡”了。速生的原因并非“快速生长剂”、“促熟剂”,而是良种选育、优化饲料、良好养殖条件等因素,用所谓的激素或者促熟剂反而会产生不良后果。目前发达国家最好的养殖技术可以实现32-35天出笼,我们的“42天鸡”已大大落后。
当然养殖动物可能使用抗生素,但抗生素不是激素,并不会导致性早熟,抗生素残留本身也并不是此处问题核心。
案例:
“万物皆有毒只要剂量足”,并不是有激素就有效果的,总得看看类别和数量吧?
医生说蜂蜜、蜂王浆里面有激素,但既没有说是什么激素,也没有说激素的量。其实但凡动物产品都会有痕量激素,要不然动物怎么生存——但是,激素是用来调节身体运行的分子,需要精准投放,哪有大量分泌到体外再重新吃回来的道理呢。蜂蜜中激素极微,蜂王浆激素同样极微,含量比鸡蛋里的激素都低得多。为啥吃鸡蛋不担心,喝蜂蜜就担心呢?
案例:
所以……啥是“大补”?补的是啥?人的所有基本营养素我们都知道了,能开个补的清单不?
首先,“大补”的概念无法被现代科学证明。其次,牛初乳里的激素水平比一般牛奶高,但和人初乳的水平相当。如果人初乳不导致人的早熟,那么牛初乳也不会。国家规定婴幼儿奶粉中不得加入牛初乳,主要原因不是性早熟,而是初乳的品质不稳定,产量低,不利于规范化生产。
案例:
终于有一个稍微靠谱点儿的原因了,可这解释……
医生说反复煎炸的油会氧化变性,所以会导致性早熟。我要笑哭了好吗?氧化变性和性早熟怎么拉上关系的?化学老师和生物老师一起哭晕吧……
但这条本身至少是沾了边——
罪魁祸首不是油脂本身,而是肥胖。肥胖是性早熟的高危因素,因为人体内积累的脂肪会促进雌激素形成。
案例:
添加激素当然可以了……
大豆雌激素也是堪比鸡的存在啊!
医生说蛋白粉主要是大豆蛋白,其中含有大豆异黄酮是类雌激素,会导致性早熟。那豆腐、豆浆咋办?其实大豆异黄酮含量相当低,更何况它只是类激素,和真正的人雌激素比起来作用差1000倍,正常食用不会性早熟的。其实更简单的办法是看豆腐坊老板的孩子喝豆浆吃豆腐有没有性早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