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惊闻26岁麻醉医生猝死,美好年华,却已早逝,想到自己,想到每日奋斗在治病救人一线的我们,都成了猝死高危人群,不觉悲从中来。
笔者是一名三甲医院的心内科住院总医师,借此机会让大家了解一下我们的实际工作的一天,来检讨为何医务人员成了猝死高危人群。
值班手机,随时会爆炸的一枚地雷!
作为心内科住院总医师,每天八点拿到值班手机,也可以说是一个“地雷”,但是比地雷恶劣得多,因为地雷只会爆炸一次,而他会轰炸我无数次,每次接电话之前,我的心里都会忐忑不安,是有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是急会诊?还是又有抢救?
这种连环夺命Call无时无刻不折磨着我,从早八点到晚六点,每一分每一秒我都担忧着它带给我的惊喜。
交班后统计床位,一招不慎就被指责!
早交班之后,要迅速统计出当天出院病人的床位,每日需新收病人几十例,然后去门诊拿积攒下来的住院条,对着空床叫病人。
不要以为这是个电话接线员的工作,你需要精打细算,如何调整男女比例,如何把重病人优先收入院,如何把重病人平均分配到各个病区,都需要统筹管理。
哪怕弄错了一张床,导致病人无法入院,都会使后续的工作陷入瘫痪,轻者花费大量时间和患者解释,严重者直接受到患者的谩骂和诅咒。
急诊会诊,到处都是坑!
接下来可以去急诊会诊,挑选出心内科的病人,收入心内科进一步治疗。
急诊病人会诊量也很大,胸痛、胸闷、胸部不适、心悸、心动过缓、心动过速,心内科涉及症状过多,但凡具备其一,即需要心内科会诊,而不具备其中任何一项者,少之又少,阅读病历,问诊病人,从急诊出来,已是2-3个小时之后。
看看时间已接近11点钟,是否可以考虑去吃午饭?想的太多,吃饭这种低层次的需求,永远要排在工作这种高层次需求之后。
心内么?抢救室,速来!
匆忙赶到,快速问病史,结合心电图、化验检查,明确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上级医师汇报,诊断明确,有进一步冠脉造影指征,必要时行PCI治疗,立刻启动“冠脉绿色通道”。
这时我需要和患者家属交代冠脉造影的必要性和风险,签署知情同意书,然而经常会遭到家属的质疑,时常会警告我:”我们虽然同意做,但这是没办法,不要试图乱放支架,我们家里人也有医生”。
即使我的心里万分不爽,病还是要治,人还是要救。多数时候,一路上我要亲自推着病床到导管室,病人家属空手走在旁边,似乎这床上躺着的病人,是我自己的亲人。
所有程序结束,到了导管室,多数时候我要默默离开,一句“谢谢”来之不易,可以开心一整天。
12点已过,早已饥肠辘辘,匆匆到食堂填饱肚子,只是填饱。午饭结束,开始准备普通病房会诊。
还有40+例普通病房会诊在等着我……
存在胸痛、胸闷、胸部不适、心悸、心电图或心超异常者,外科病人术前常规心内科会诊,甚至者有些病人不知道该请哪个科会诊,先叫心内科看一看。
所以,医院20层楼,几乎每层都有心内科会诊,会诊数目20+习以为常,30+时常有,40+偶尔有。 挨个楼层走下来,像巡逻一样,每个病人问诊看病历写会诊意见要20分钟所有,还会被抱怨付了10元的会诊费就解决这么丁点问题。我曾和同事开玩笑说,一个月的会诊费,基本和我为了会诊买鞋的钱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