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欢迎来到本周的国资要闻栏目,自三中全会落幕后,本周国资领域涌现了大量重要新闻与动态,对国有企业的未来发展影响深远,快来一起了解吧!
国资委本周发布两份重磅榜单:
央企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A级企业名单+
央企科技创新优秀企业榜单
7月24日,国资委网站发布了两份重磅榜单,分别是《2023年度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A级企业名单》以及《2023年度中央企业科技创新优秀企业榜单》。
先看第一份榜单,2023年度共有49家央企获评A级。其中有7家企业连续20个年度获得A级评级,分别是兵器工业集团、中国电科、中国海油、国家电网、中国移动、国投、招商局集团。而较2022年度排名出现大幅提升(10名及以上)的A级央企也有8家。
所有获评A级的央企,在经营表现上都相当亮眼。比如“三桶油”去年合计实现净利润3454.52亿元,相当于日赚9.46亿元。有色企业代表中国五矿集团今年1月也宣布,2023年度营收也首次迈上了9000亿元的台阶……
这份榜单分量极重,可以说是央企负责人的年度大考。而在今年三中全会过后,国家对于国有企业的各方面考核机制,还会继续深入完善。
在本次三中全会中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当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完善国有企业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开展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
在关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部分,《决定》也提及,要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绩效评价制度,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基本民生财力保障。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前几天国资委举办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研讨班上,还强调了“要加快建立完善精准、差异化、长周期的科技创新考核体系,布局新赛道、培育新动能。”
这就与这次国资委把前述两份榜单放在一起发布的举动,直接对应上了。
要知道,这是国资委首次设立年度科技创新优秀企业榜单,把它和央企负责人考核榜单同时发布,背后导向其实非常明确。
这不仅意味着未来中央对国有企业的考核评价,会更加全面、细致,而且还要求持续、全面地强化国有企业的高质量经营能力,勇于探索科创领域、发展新动能,不仅要把业务做大,还要做优、做强、引领创新。
这次在中央企业科技创新优秀企业榜单中,有26家企业上榜,与97家央企总量相比,这个比例还不算多。也意味着国有企业在科创领域的探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有巨大的发挥空间。
上半年央企“成绩单”出炉
国资委部署下阶段重点工作
前几天,国资委发布了央企上半年的经营业绩。
今年上半年,国有企业实现营业总收入约40.83万亿元,同比增长1.9%;实现利润总额约2.27万亿元,同比下降0.6%;资产负债率为64.9%。
同时,国资委还于7月22-23日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研讨班上,公布了中央企业的上半年经营业绩。央企实现利润总额1.4万亿元,同比增长1.9%,净资产收益率为6.9%,年化全员劳动生产率、研发投入强度同比稳定增长。
从经营表现来看,央企整体表现良好、稳中有增,但可能由于国有企业内部经营水平的分化,国有企业的整体利润表现仍有进步空间。
国企未来怎么干?国资委也在前述会议上,对下半年的重点工作和改革任务进行了具体部署。
会议强调,要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加快推动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有几个具体要求值得关注。
一是抓好高质量的稳增长,持续深化提质增效,紧盯“一利稳定增长,五率持续优化”的考核目标,更加注重经营业绩的含金量,加强现金流管理,强化精益管控……
二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推进新兴产业持续突破。此外还提及要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支持政策,加快建立完善精准、差异化、长周期的科技创新考核体系,布局新赛道、培育新动能。
三是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确保年底前完成70%以上主体任务。
可以看出,未来中央将更加注重国有企业经营业绩的含金量,一利五率的考核目标将继续贯彻不变。
此外,国资委主任张玉卓还表示,要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推动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做好企业内部分类核算和考评,更加科学地衡量各级企业的效率和贡献。
同时还会继续在企业内部考核中充分体现经济增加值指标,不断增强企业价值创造能力。
可见,下半年国有企业的重点工作将进一步聚焦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中央不断强调国有企业布局新赛道、培育新动能的重要性,就是要大力推动国企主动布局新兴产业,切实担好突破科技卡点的领头人角色,为产业发展创造实打实的价值。
国资委称:将围绕创新、人才与管理
加强新领域新赛道的制度供给
在本周举行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研讨班上,国资委主任张玉卓表示,为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国资委将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
具体包括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做实做细合规免责机制、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双向交流通道等等……
关于央企的创新引领责任,会议提出,要推动国资央企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完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推进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应用的全链条创新。
在创新研发资金上的大力支持,无疑会提升国有企业在战新产业投入的积极性与深度。
研发准备金制度的建立,有助于降低科技研发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更好地应对可能的财务损失,增加国企做科研的抗风险能力。而且充足的研发准备金计提,也更有利于国企吸纳高层级科研人才、留住科研骨干。
关于人才吸纳,会议提出,要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双向交流通道,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更加突出各类激励政策的科技属性,做实做细合规免责机制。
这与人社部延续实施国有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增人增资等政策的举措,也有所对应。
当前正值高校毕业生离校就业季,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24届的高校毕业生总规模预计1179万人,比去年增加21万人。
为充分帮助毕业生就业,人社部宣布延续实施国有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增人增资等政策,并将政策期限一次性延长2年,以稳定就业预期。
在应届高校人才规模逐年提升的大背景下,国企不仅仅是要配合做好保就业工作,更要深度介入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战略性培养新兴未来产业所适配的高校人才,为企业人才队伍的建设铺好道路。
关于央企的内部管理优化,会议提出,要压缩管理层级,优化管理流程,建立快速决策机制,探索扁平化管理、平台化运作等模式……
这对所有国有企业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指示。过去多数国企、城投公司的管理机制与民企相比不够灵活,决策机制、对市场的响应速度也不够快。
这对于已经走入改革深水区的国企来说,是必须解决的机制缺陷,否则一定会拖慢改革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脚步。未来我们也许有望看多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作出组织架构的深度调整。
中央再提国企薪酬问题
要求深化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