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骏轩:我个人比较喜欢论坛的气氛,可以启发思路,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哪怕是一味的漫骂也代表着一种思维方式。
大家可能认为我是花了长时间专门研究地缘政治的。其实不是,我自幼喜欢读史,地缘方面的研究最初只是用来解读历史的一种方法。
小时读史只是喜欢里面的人物情节,长大后时也如一般人那样升华去体味史中人物的思想。不过看得越多,心中的迷惑就越多。中国的历史思路是“人本历史”,例如在里面只能读到诸如孙刘联盟,略施小计便能以数万之众的击溃数十万敌人的经典故事。但却没人能告诉我,为什么长江那么长,曹操一定要走赤壁过江?从《三国演义》我们看不到答案,从《三国志》当中我们也找不到结果。有的只是“天时不如地理,地理不如人和”之类的人定胜天的论调。(不过三家归晋这一段收的甚急,避开了解释人气最旺的蜀汉政权为什么第一个被北方政权灭掉的原因)
中国从来不缺乏“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只是讲述历史的的史家们多是祖传的职业,自太史公以列传的形式将史书的模本固定为人物传记后,记录名人的行为,和观察人际关系成了史家们分析历史的不二法们(他们甚至不屑于分析这些历史人物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行为,只习惯于根据行为所产生的结果来划分黑白)。
当年明月曾经说他是从人性的角度来重新观察历史人物的选择与放弃。这种角度已是一种突破,并让他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只是这仍是站在历史重要人物角度来解析历史,仍不能够解开我心中的迷茫。
偶然间又看到《窃明》的作者试图用军事的角度来解析历史(他用的是穿越小说的方式),亦是很有新意,但仍感觉这种方法偏战术性了。我需要一种能站在“人性”的角度分析历史的方法,这种“人性”不是个别伟人的性格,而是人类或者说一个族群的性格,或说是“人民的性格”。
直到我重读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才找到“人民历史”的感觉。“大历史”观必须将视线从具体人物和事件上移开,才能够从更深层次感爱了历史的规律和必然。
于是我试着从“人性”(人类的性格)的角度沿着古人的思路去探寻历史的真相,这个人性其实也不复杂,就是“趋利避害”的本能。既然人是生活在地球上的,那么人最能直接感受到的利害关系就是周边的环境。这需要暂且抛开人定胜天的勇气,去感受地缘对人类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我曾经说过现实的国际关系是历史的延续,因此无论是对地缘还是对历史的研究都不能只是为了显示学问的高深,他要能够服务于现实社会,即为我们的现实生活起到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