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是一块创业热土,近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近1200万人(官方数字)。“虽然深圳的面积比老家还小,但因为一切都很陌生,所以一开始我觉得这里很大,很新鲜。”晓健说。
“活力”是深圳最吸引人的地方,在这里,他见到早已开始创业的前辈。一番介绍后他看到了自己的“未来”,这是一家做农特电商的互联网创企。而前辈正是这家企业的CEO。
“虽然是CEO,但他在公司的股份也只有5%,上面还有一家位于杭州小有名气的电商,是这个创企的母公司。”晓健告诉懂懂笔记,在前辈的“极力”推介下,他也顺利得到母公司高层的认可,成为这家公司的合伙人,并挂了个所谓的COO,正式加入了“创业大军”。
一纸3%的股权协议,让晓健觉得安心知足,起码在这个公司自己有“归属感”,但之后他却发现5000块钱的创业补贴,根本是虚的。
“在深圳,居住分为‘关外’和‘关内’。‘关内’生活交通比较方便,但租金贵,‘关外’稍逊一些,可是租金便宜。”在经过一番抉择之后,晓健选择了“关外”。
经过“押二付一”以及添置生活用品之后,晓健带来的“老婆本”几乎消失了一半。之后每月的房租水电更是占了工资将近一半。
“那时候想着,没事,反正总要发展的。创业本身就是做自己的事业。”晓健回忆,他第一天上班后,发现这个创业公司加上自己只有4个人。CEO+COO+CMO+财务,就没了。就在他表示惊讶时,前辈却认为他少见多怪。
“集团对于我们这个创业项目现在还处于孵化阶段,所以人少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深圳有多少创企都是几个人就打造了上亿的规模。”除此之外,前辈还告诉他集团采用的内部孵化模式都是“轻资产”运作,所以很正常的。
“孵化”,晓健第一次听到这个词的时候,觉得很高大上,大集团给经费让团队进行各种各样的创业尝试,本身就是一件难能可得的事情,反而是自己太过于“肤浅”和“传统”了。
进入“创业状态”刚满一个月,公司突然迎来了大方向的转变。
“前辈说,农特电商现在集团能给我们的资源还太少,而且我们也缺乏专业的电商人才,所以要转型。”晓健告诉懂懂笔记,因为整个创业项目在之前的半年内都没有任何成果可言,CEO决定转型,从平台转向“服务”,服务农特电商企业。
首先浮现在晓健脑海中的第一个想法就是:“企业定位可以这样随随便便改的?想转型就转型?”
然而前辈的一番“说教”却让他再一次心服口服:“作为创新企业,产品还要快速迭代呢,企业要积极‘拥抱变化’,只有这样才能让团队立于不败之地。”
但是“拥抱变化”似乎不能让公司“成长”起来,反而作为“电商服务商”的定位出现,让本来人手就匮乏的团队显得捉襟见肘。“服务过一些企业,但承诺的‘愿景’并没有实现,它们也不是傻子。”晓健说,公司从始至终都能没能将一个客户服务好。
这个过程中,有一些“合伙人”经受不住创业的“挫折”离开了,但继续有新的“合伙人”抱着希望加入。
在转型业务开展频频遇到问题的时候,公司进行了第三次“定位”转变,从服务“农特电商企业”转变为“互联网思维下企业推广策划”。
“CEO看到许多创业企业有各种推广需求,而且公司规模都跟我们差不多,根本没有专门的品牌部门,所以打算利用我的‘专业策划’能力帮助小创企做一些推广。”晓健觉得,走到这一步,公司已经乱套了,这样的零星业务,跟个人“接私活”并没有任何差别。
“能接到活,就给你提成。”这是前辈对于晓健的承诺。然后随着新的“合伙人”的离去,晓健除了策划的工作之外,运营,后勤,甚至部分财务的工作他都要相应的涉及,加上集团对于公司“孵化”成果的不满,有时候他还得无偿承担其他分公司的工作。
“身兼多职”让晓健感觉喘不过气,不停地加班也让他身体处于透支状态。“谁叫你没业绩?”他也时常自责。
而此时的他,“创业补贴”还是5000块钱,扣完社保医保之后,剩下4700多,3%的股权却因为公司一直以来“颗粒无收”也无法拿到应有的分红。至于业务的提成,也从未兑现过。
“人家客户不满意就不给钱,我也没有办法,我们要反思自己,创业者要有‘韧性’。”这便是前辈对于晓健没能拿到提成的唯一解释。
更多的时候,前辈会分享一些鸡汤,“创业就是你跑了100公里说要放弃,可是成功也许就在101公里的地方。”
依靠“韧性”,挂着“创业者”之名,晓健撑过了第一年,在许多人看来,作为一家创企的COO风光无限,只要公司能够被“风口”吹起来,那么“钱”途也无限。
投资机构要经常去拜访,路演要不断去秀,BP要经常修改,PPT要更加精美……但实际上,又有多少所谓的“创业者”拿着“低廉”的补贴,“累成狗”却又看不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