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釜沉舟的勇气
是突围的关键
当天晚上,我们举办了发布会,正式公告:小米下场造车,雷军带队,10年内全资投入100亿美金。“小米造车”、“100亿美元”这几个消息震撼了全行业。
其实那天我状态特别不好,重感冒,嗓子几乎都说不出话来。在台上我没有给自己留任何退路,我斩钉截铁地说: 这是我人生最后一个创业项目,我愿意压上一生全部的声誉和成就,为小米汽车而战。
发布会直播的弹幕上全是“干翻特斯拉”,那一刻百感交集。
那天晚上,是小米的不眠之夜,也是汽车行业的不眠之夜。
我收到了很多信息,最打动我的一条是凌晨5点的一位同事刘安昱的信息。他从小就痴迷汽车,以为这辈子跟汽车无缘了。在业余时间,他自己攒了一辆大房车来过瘾。
那天,他正好在广州出差,看到小米直播发布会以后,激动不已。当即拉着几个同事到珠江边喝酒。喝完以后还觉得不尽兴,又在江边走了整整一晚。
到了凌晨5点,他终于下定了决心,这个机会他一定不能错过。他就给我发了条信息: 只要让他参与,干什么都行。
那一夜,彻夜难眠的还有很多很多人。
李田原,当时在宝马德国总部负责宝马IX设计。小米的发布会深深地震撼了他,让他萌生了加入小米的愿望。
放弃宝马总部的工作,放弃欧洲舒适的生活,说服家人一起回国,对每一个人来说,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是他依然果断辞职,收拾行李,举家回国,投身到小米汽车的创业中来。
胡峥楠,小米发布后的一个晚上,他给我打电话说,他干过国企,干过民企,自己也创过业。他跟前东家的合同到期了,特别想出来看看互联网到底是怎么造车的。后来他加入了顺为资本,再后来他兼任了我的顾问。
就是这样一群热爱汽车的人,从五湖四海走到了一起,我们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就组成了超过1000人的团队。
在过去三年多的时间里,我们汽车部门已经超过了7000人,而且更难能可贵的是,我们聚集了超过1000位的技术专家。
那个发布会对组建团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三年多时间里面我们收到了38万份简历。作为一家致力于成为全球前五的汽车厂商,我们还需要更多优秀的人,小米永远欢迎优秀的工程师继续加入小米汽车的团队。
小米造车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我的一群企业家朋友们也特别关心,4月5号组团到访了小米。他们提了很多问题,主要是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你们现在才下场是不是太晚了?
确实,3年多前造车和新势力相比晚了六七年。当时我是这么回答的:智能化才是汽车的灵魂,而智能化在电动车的时代才刚刚开始。
汽车是一个百年赛道,只要你真心喜欢,只要你真心想干,任何时候都是最好的时机。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小米汽车不拿出来独立融资、独立上市呢?
很多人一听到上市就热血沸腾。而且当时造车很火,新能源汽车公司的股票飞涨。
我说:的确有几家VC 给小米汽车开价了。当时因为市场特别火,估值100亿美金。
各位想一想,项目现在啥都没有,就估值100亿美金,而且花别人的钱造车几乎无风险,谁能拒绝这样的好事呢?
实话实说,我们也动过心。但是想来想去,深思熟虑后拒绝了。
为什么?因为造车的周期很长,如果我们拿了别人的钱,想很长时间保持想法一致,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在小米内部造车,小米内部的大量人才、技术都可以直接用。
我非常清楚,造车难度很大,光靠我一个人肯定不行,我需要小米集团的每个人都能毫无保留地支持,我希望大家都能全力以赴,一起造车,这样我们才有胜算。
最后,我们决定全部由我们自己干: 钱,全部自己掏;风险,全部自己扛。只要能把车做好,我们在所不惜。
那天,王传福来了,李想也来了,何小鹏也来了,李斌也来了。我还记得后来王传福跟我说,他特别佩服我们的勇气,但是多少还是为我们捏了把汗。
这就是小米造车的起点。如果不是遭遇美国制裁这样意外事件的巨大冲击,我们不会贸然进入汽车这么复杂的行业,也不会有今天的小米SU7。
所以, 无论面对何等巨大的危机,都不能被吓倒,破釜沉舟的勇气才是我们冲出重围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