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国际法促进中心
把中国人带到国际法的前沿,把国际法带到世界华人的身边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参考消息  ·  突发!俄军一指挥部被摧毁 ·  昨天  
北京晚报  ·  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去世 ·  2 天前  
FM1036福建新闻广播  ·  韩国宣布进入7天国家哀悼期!客机幸存空乘恢复 ... ·  2 天前  
FM1036福建新闻广播  ·  韩国宣布进入7天国家哀悼期!客机幸存空乘恢复 ... ·  2 天前  
环球网  ·  武契奇:你看着,美国会买下“北溪” ·  3 天前  
环球网  ·  最新:阿塞拜疆客机坠毁更多细节披露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国际法促进中心

难民日特别放送 | 三位中国哈佛学生的难民故事

国际法促进中心  · 公众号  · 国际  · 2017-06-21 18:45

正文


6月20日是世界难民日,共同未来邀请了三位来自不同背景、关注难民议题的青年嘉宾与我们分享他们的故事。

 

三人中,有人曾与共同未来一起前往德国探访难民营,有人亲赴土耳其支教,有人自身就是共同未来的创始人之一。他们均将于今年夏天,赴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一起来听听,他们对于难民问题的思考。


三位中国哈佛学生的难民故事

共同未来2017难民日特别制作


1

邓莹晶

 

“从难民营回来,我很长一段时间整个人都沉浸在那种无力感当中,就是我在想,我除了能把他们的故事报道出来之外,作为一个记者我还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邓莹晶2009年加盟凤凰卫视,历任资深新闻编辑,凤凰网新闻原创视频主编、制片人,专访过多国政要,并曾作为柬埔寨驻外记者;后任新浪网新闻视频直播主编。2015年10月随国际法促进中心前往德国难民营调研,于今年6月前往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攻读公共管理硕士。

 

“难民危机”爆发之初,邓莹晶发现很多相关报道都是西方媒体人从西方的视角呈现的,国内的媒体使用的稿件都是转发的。


出于对中国媒体人应当在难民问题上发出自己声音的坚持,邓莹晶在2015年10月,也即是欧洲“难民危机”最激化的时间点,跟随国际法促进中心刘毅强团队前往难民危机的一线进行考察。

 

彼时德政府封闭了境内难民营,德国右翼势力抬头,媒体很难获得采访准许。行动派的她没有犹豫,克服重重困难进行实地考察,带回了很多珍贵的资料。

△接受采访的邓莹晶


在杜塞尔多夫的难民营,邓莹晶发现99%难民都会在难民营前的超市排队,用自己为数不多的钱购买政府低价提供的生活必需品,尽管超市旁就有政府免费提供的物资,但是绝大多数难民都没有把德国政府的帮助当作理所应当,坚持自力更生,希望用这样的方式来维护个人尊严。

 

她进一步解释,在德的男性难民最大的诉求其实是一身西装,无论身在何处,他们都渴望用双手劳作赚取收入,养家糊口而非依赖他人的赠予。


在东法兰克福市,邓莹晶采访到一位长途跋涉、多次穿越生死线到达德国的难民。两人谈话中,面对邓莹晶的问题,难民用他有限的英语词汇反复强调:“shooting”和“dangerous”。


原来,大部分难民并非如西方媒体所言,乘船到达希腊后入境欧洲。大部分没钱支付高额船票的难民,都是步行穿越土耳其到巴尔干地区然后入境西欧,这些国家中的很多并不欢迎难民,封锁边境,有时还会直接开枪射击以阻止难民穿越。

 

在这一段看似无止尽的跋涉中,似乎没有人敢停下来,那种深深的无力感无法用语言描述。


2

杨肯

 

“我当时的想法是,如果我被卷入战争的话我不一定能做到像他这样,然后,我很佩服他做到了。”


杨肯,北京大学法学学士,国际法硕士优异在读学生。2017年共同未来土耳其先遣调研小组成员,赴土叙边界的难民营调研叙利亚难民现状,带回许多一线资料。今年秋季将前往哈佛法学院深造。

 

作为在象牙塔中的学生,杨肯比一般同龄人更早的关注到看似遥远的难民问题。学习法律的他会留心现实格局,思考如何通过法律改变社会现状。学习国际法则让他注重关注国际时政热点,从2010年阿拉伯之春到2015年的“难民危机”,杨肯一直注视着中东的动向。

 

后来,这些关注促使他成为了第一批加入共同未来,并亲身前往土叙边境难民营的身体力行者。在难民营的日子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同龄人带给他的触动。

 

一位94年出生的社工年龄比杨肯还要小,内战的第2年就因害怕被政府军抓去充军而逃到了土耳其,之后便一直在难民社区里做义工,工作内容主要是管教叙利亚儿童。


这些孩子经历过战争的创伤,在颠沛流离中长大,很多失去了父母或者亲人,无视纪律,散漫暴戾,沾染了街头习气,往往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努力去劝服教育。但这位义工一直表现出超乎成年人的成熟和克制,尽全力去帮助这些儿童适应难民营有序的生活。

△共同未来志愿者杨肯(中)、满园(右四)在土耳其


这位义工最近告诉杨肯,他决定改学社会科学,因为这可以帮助国人重建未来的社会,而这意味着之前在叙利亚接受过良好的教育的他,必须放弃原本学习的理工科基础。男孩的选择让杨肯备受触动,也相当佩服。他说,如果是自己被卷入战争中,他都不一定有自信能做到这样。


美国史学家Eric Foner 提出“为无声者发声”,这也是杨肯非常喜欢的格言。他认同比尔盖茨在北大分享的理念:帮助他人最好的方法是呼唤人们的同理心,人们可能对远方的人无感,但是对地缘或者心理上亲近的群体会不自觉地伸出援助之手。

 

当国内受众更多了解难民的个人故事,发现彼此间的相似之处,这种情感就会在不经意间氤氲,也就会有更多的人想要加入解决难民问题的活动中去。


3

曹丰

 

"同样是人类,我们这些人可能还会有所谓的first world problem, 今天中午去哪里吃饭,都可以把自己烦恼到。而很多其他的小朋友、很多难民,他们面临的是生存问题,是要离开自己家乡的问题。"


曹丰,清华大学法学院学士、硕士,国际法促进中心创始人之一。曾于前南斯拉夫问题国际刑事法庭实习,目前在普衡律师事务所上海代表处工作。参与组织2016年上海新天地难民儿童画展,今年秋季将赴哈佛法学院攻读LLM学位。

 

虽然说着一口标准略带京味儿的普通话,但曹丰其实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香港以前有越南的难民营,电视上常常也会播到某地难民营被关闭的新闻。曹丰对难民营三个字从来不陌生,但他觉得,真正让他意识到这是一个世界性问题的时候,还是当他看到叙利亚儿童Aylan Kurdi葬身海滩的照片。那个极具震撼力的形象,传达了文字和普通报道所无法表达的悲恸。

 

2016年9月,国际法促进中心在上海新天地举办主题为“我们与他们的未来”的难民儿童画展,曹丰担任义卖主持人。在拍卖的过程中,有一个小男孩很起劲地在举手,喊“两千”“三千”。男孩的爸爸就在身边,鼓励他拍下自己钟意的画。

 

当最后竞拍成功后,曹丰按照惯例请竞拍得主上台说几句话。这位父亲就带着男孩一起上台,他说,我拍下这幅画很简单,就是我要和我儿子说,慈善和帮助别人的事情要从小做起。曹丰作为主持人站在一旁,很受感动。

△曹丰(右一)、刘毅强(左一)在画展上与竞拍得主合影


眼下很多国人对叙利亚危机造成的危害还不够了解,网络上的讨论又常常有极化的倾向。曹丰觉得,国际法促进中心以及共同未来的平台存在的意义之一,就是让更多的人能从人性的角度去理解这些战火中的人们,思考难民危机这个问题。

 

也许很多人暂时做不了什么,也没有办法能直接停止战争对人们的摧残,但是他首先会去思考:同样是人类,为什么在地球的角落,有些人会处于这样惨淡的生活境地,而在另一端,我们则为所谓“第一世界苦恼”所束缚, 例如中午去哪里吃饭、加班很辛苦。

 

这些强烈的对比会在人的内心留下震荡。以至于当我们被生活琐细所烦恼时,可能会突然想到,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其他的小朋友,其他的难民,他们面临的是生死存亡和背井离乡。

“共同未来”是一项跨越国界、民族、宗教的国际性志愿服务项目,成立于2016年9月,在国际法促进中心和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的指导下开展工作,与北京大学等高校、北京志愿者联合会等机构合作开展活动。


“共同未来”致力于支持中国青年志愿者对叙利亚难民儿童青少年开展国际救援活动,切实改善他们的生存状态,为国际人道主义救援做出贡献。


2017年,共同未来志愿者仍然在路上。


文案 | 王青青、袁烨

图片 | 贺漫江

编辑 | 诸轶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