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打造一个诉求入口,以“一站式受理”简化诉求反映流程
坚持“整体政府”理念,打通部门、层级、区域壁垒,构建统一易用的民生诉求受理入口。
一是
畅通诉求收集渠道。
打造“@深圳—民意速办”主渠道,将原有537个受理渠道大幅压减整合,保留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等23个用户数量多、群众使用率高的诉求渠道,并将其在后台集中归集受理,确保市民在任一渠道下单均能获得相同服务体验。
二是优化诉求收集方式。
坚持以用户为中心,不断迭代优化符合市民直觉和使用习惯的功能界面,用户可通过录入语音转文字、视频图片随手拍等多种形式一键提交诉求,并支持微信身份验证和手机定位智能识别功能,无需重复填报基础信息,最快仅需10秒即可完成全部流程,大幅提升群众使用体验。
(二)建设一个信息平台,以“网购式服务”构建优质使用体验
坚持“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理念,借鉴网购平台呈现物流信息的做法,全过程、可视化直观展现民生诉求办理进度。
一是搭建统一业务平台。
按照“两级平台、五级应用”架构,建设全市民生诉求一体化平台,对接各区各部门处置系统,面向群众、工作人员、各级管理者等不同群体推出市民端、工作端和管理端,实现全市136家单位6.4万名用户在一个信息平台上受理、办理民生诉求。
二是制定统一办理流程。
制定全市统一的民意速办标准规范,让每个民生诉求都按照“收集—分拨—办理—监督—评价”流程规范化办理,市民提交诉求后可实时查询跟踪办理进度,真正实现民生诉求办理过程可感知、结果有反馈,让民生诉求服务“像网购一样透明”。
(三)形成一套清单体系,以“最小颗粒度”厘清部门职责范围
坚持“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理念,以编制职责清单为“绣花针”,穿起民生诉求服务“万条线”。
一是健全职责清单动态管理机制。
印发实施《全市民生诉求职责清单》,厘清全市各级各部门职责边界,将部门职责细化为18大类4177项并导入平台,一线工作人员可依据职责清单对民生诉求进行精准分拨,一次派单成功率提升到98%。
二是建立争议事项“快速裁决、先办后议”机制。
对存在职责争议的事项,按照“谁许可谁监管、谁主管谁负责”等原则,快速裁定责任主体和“兜底”部门,确保市民诉求第一时间响应,避免因部门职责不清导致办理拖延。快裁认定的责任部门办结后可申请会商,确定正式责任单位,并在职责清单中予以修订完善。
三是全面深度应用人工智能技术。
将民生诉求办理各项流程接入平台系统,由系统通过智能语义分析并依据职责清单自动分拨,大幅提升派单效率。建设智能客服及知识库,通过智能语义分析,快速识别并理解用户意图,针对政策查询类业务,直接将查询结果反馈市民,让市民收获“秒答”的交互式体验。目前,智能客服办理量占69%,其中即时办结量高达87%。
(四)建立一套运行机制,以民生诉求综合服务改革推动基层治理效能持续提升
坚持“始于群众需求、终于群众满意”的服务理念,完善四类民生诉求办理机制,实现诉求闭环管理。其中,接诉即办机制,分拨中心即时分拨、处置单位24小时联系诉求人,能快办则快办,不能快办的快速与诉求人联系反馈;多维评价体系和“不满意重办”机制,每个诉求处置完毕后,市民可从处置速度、处置效果、服务体验、反馈质量等维度进行评价。群众不满意的诉求自动发回责任单位重办,仍不满意的全市通报督办;“类案治理”机制,对预付式消费纠纷、废气排放等高频高发问题,专题调度整治进度,推动从“办成一件事”到“办好一类事”转变;“源头治理”机制,分拨中心及时预警各类弱信号、苗头性敏感问题,督促责任部门提前研判,主动介入,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