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那一座城
城市塑造了我们,我们一起探秘城市。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蚂蚁摄影MaE  ·  这才叫修图,你那顶多是套滤镜! ·  昨天  
旅拍誌  ·  明 星 簪 花 照 大 赏 ! ·  昨天  
摸摸艺术书  ·  最后的撒克逊人 ·  4 天前  
小众软件  ·  春节,送19枚兑换码:替代 iPhone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那一座城

英国丨《哈利波特》里的那个红色电话亭,如今怎么样了?

那一座城  · 公众号  ·  · 2017-04-26 08:18

正文




看过《哈利波特》的人

应该都会对一个场景熟悉:

每当有人需要进入魔法部的时候,

屏幕上就会出现一个“红色电话亭”。

只需要按下“62442”,

退币槽中就会掉出签发的通行证,

同时电话亭还会像电梯似地往下降落,

到达位于地下八层的正厅。

其实在英国,

红色电话亭早就成为了标志性的存在。

不仅招本地人喜欢,成了全国的icon,

就连外国人到访时,

也一定不会忘了和它拍张照。

不过近些年来,

随着即时通讯的发展,

很少有人会去电话亭里打电话,

它们也渐渐变得无人问津。

不知不觉中,

它们被损毁、破坏、

贴满色情小广告,

被流浪汉占据,

甚至被当成醉汉厕所……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只是这红色电话亭的

“命途”虽然有些坎坷,

却也算不上不济。

2014年,它们迎来新生。

一个叫做red kiosk的公司

和英国电信公司合作,

开始了一项“电话亭改造计划”。

他们花了三个月

将那些几近报废的电话亭维修翻新,

并将改造完的电话亭

放在全国范围内出租。

这下英国人来了兴趣,

举国上下都弥漫着一股改造风潮,

人人都想着为这东西找点新用途。

“民以食为天”在哪都奏效,

最早在电话亭里

出现的便是咖啡店和雪糕店。

伦敦人奥尔马·哈立德就是先行者之一,

他在汉普斯特德公园附近

用电话亭开了个叫

“Kape Barako”的咖啡吧。

它一诞生就晋升为“网红咖啡吧”,

来这儿买咖啡的人也络绎不绝。

在伦敦东南部的一个郊区社区,

红色电话亭还被改建成了微型图书馆。

那里无人监管、24小时开放,

在干啥都不方便的郊外

成了当地人的好伙伴。

还有些更新奇的改造,

比如在英属维京群岛上,

有个电话亭被改成了公共冲凉房;

在伦敦Twickenham球场内,

电话亭又化身透明更衣室;

甚至还有艺术策展人将展览放了进去……

红色电话亭的改造,

不禁让人想起

现在到处盛行的“活化之风”。

比如香港的第一代公屋美荷楼,

就是一个很成功的活化案例。

作为香港第一代公屋,

它是香港仅存的“H”型6层置业大厦,

也是二级历史建筑。

不过风雨沧桑半个多世纪,

尤其还经历过1953年的石硖尾大火,

这栋公屋已经不太适合继续居住。

2008年,美荷楼作为香港首批

“活化计划”的建筑物之一,

开始被改造成青年旅社。

如今,不到五百的价格

就可以在香港老城睡到

干净宽敞的双人房间,

还能顺便感受香港公屋文化,

实在是值得欣慰。

但就现在中国的真实情况来说,

圆满的“活化”其实只占少数,

大多数风风火火的“活化、改造”,

只是将原有破败的残迹

变成了个更加不伦不类的“怪物”。

不知从何时开始,

大家好像都跟风变得重视历史、

或者那些古、旧、破的文物。

每当一听到“拆、废”等字眼,

我们便会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

开始沸腾,想要一窝蜂的去保护。

哪怕最后保护不了,

也要想方设法去改造一番,美曰“活化”。

但一番折腾下来,

真正有益的东西又会留下多少?

或许我们从来不缺揭竿而起的冲动,

我们缺少的是理性的保护。

我想有时候,

对于那些年岁已久的东西来说,


▲ 图片源自网络公开资料



点击阅读,推荐文章


上海丨未曾消亡的罗曼蒂克史。

香港丨如果书店都消失了,我们的精神该何处安放?

印度丨学拉野屎,做有尊严的阿三。


加微信号:nayizuochengg  加入「那一座城」读者会

合作咨询QQ:3159178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