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计算机学会
中国计算机学会官方订阅号,为CCF会员及计算领域的专业人士服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康石石  ·  我在金匠找到了自己! ·  16 小时前  
康石石  ·  设计毕业证保值的院校,是港理 ·  昨天  
康石石  ·  25年国家级A类竞赛变化一览!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计算机学会

中国网络大会专题论坛 | 面向智能制造的新型工业互联网体系与安全

中国计算机学会  · 公众号  ·  · 2024-10-16 17:24

正文



“面向智能制造的新型工业互联网体系与安全”主题论坛将邀请业内权威专家,深入探讨新型工业互联网体系的技术路径与关键方向,分析互联互通架构、网络安全等技术在其中的核心作用,以推动新型工业互联网技术发展,促进前沿技术的研究及产业应用。




论坛简介:

面向智能制造的新型工业互联网体系与安全

举办时间 :11月9日13:30-17:30

地点 :张家港万豪酒店

注:如有变动,请以官网(https://ccf.org.cn/chinanet2024)最终信息为准


新型工业互联网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基石和关键支撑,为其提供具体实现方式和推进抓手。它通过工业互联网将人、机、物进行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面连接,对各类数据进行采集、传输、分析并形成智能反馈,推动形成全新的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充分发挥制造装备、工艺和材料的潜能,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创造差异化的产品并提供增值服务。为了更好的了解新型工业互联网技术前沿,“面向智能制造的新型工业互联网体系与安全”主题论坛将邀请业内权威专家,深入探讨新型工业互联网体系的技术路径与关键方向,分析互联互通架构、网络安全等技术在其中的核心作用,以推动新型工业互联网技术发展,促进前沿技术的研究及产业应用。


论坛日程


论坛主席及嘉宾介绍



主席


徐光侠

鹏城实验室研究员,博导


个人简介:徐光侠,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斯蒂文斯理工学院访问学者,重庆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广州大学突出学科带头人,鹏城国家实验室双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和工信部等重大重点项目函评和会评专家,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函评专家。长期从事网络安全与管控、区块链、智能攻防等方向研究。负责和主研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国家发改委信息安全专项课题等国家级项目20余项。出版著作3部、授权发明专利48项、参与国家标准4项、发表高水平论文70余篇。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


嘉宾


阳春华

中南大学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个人简介:阳春华,中南大学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工业智能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青、IEEE Fellow、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长期从事复杂工业过程控制、智能制造系统技术研究,出版学术专著3部,发表SCI论文2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0余项。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担任《IEEE Tra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IEEE/ASME Trans. Mechatronics》等期刊编委。兼任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 TC6.2副主席,中国自动化学会女科技工作者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有色金属学会自动化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报告题目:工业互联网赋能流程工业智能制造探索与思考


摘要 :流程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时期下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需求迫切。工业互联网是全面连接工业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底座,是流程工业智能制造的关键基础设施。本报告首先分析工业互联网赋能流程工业智能制造面临的挑战,然后,从工业过程精准控制、物质流-生产链协同调控、智能模型库构建等方面汇报智能制造系统关键技术以及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探索;最后介绍大模型等新兴技术背景下新型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思考。


罗洪斌

CCF互联网专委会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法工程师学院院长、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个人简介:罗洪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法工程师学院院长、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计算机学会互联网专委会委员;长期从事新型网络体系结构与关键技术方面的创新研究与教学工作,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973计划课题、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十余项,在IEEE ToN、JSAC、TPDS等国际权威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60余篇,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其中24项已转化)。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北京青年五四奖章、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等奖励,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4年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02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报告题目:共生网络赋能工业数据跨网安全可控流动


摘要 :工业互联网是链接工业全系统、全产业链、全价值链,支撑工业智能化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所形成的新兴业态和应用模式,是互联网从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拓展的核心载体。但因流程、工艺等原因,不同工厂采用的网络协议千差万别,致使用传统网络体系难以实现工厂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安全可控流动。为此,本报告介绍共生网络如何赋能工业数据在不同工厂网络之间安全可控流动,从而充分发挥工业互联网的潜能。


王健全

北京科技大学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导


个人简介:王健全,教授,博导,现任北京科技大学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端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工业互联网战略咨询专家委委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第五届常务理事兼电子与信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国家宽带无线接入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技术委员会委员,第一届钢铁智能制造联盟副理事长,山西省太行实验室技术主任。长期从事通信网络技术架构、感知、通信、计算、控制的融合技术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专项(03专项)、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项目10余项;发表SCI/EI等论文百余篇;授权专利100余项;制定国际/国家/行业标准10余项;著书10部;曾荣获北京市/中国电子学会/通信学会科技进步奖10项。

报告题目:通信计算控制融合工业互联网架构及关键技术探讨


摘要 :解读新型工业化国家战略要求,剖析工业互联网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从IT、OT、CT融合角度构建通信计算控制融合工业互联网架构,并提出支持其架构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重点介绍软件化、云化的新型工控技术与低时延、确定性新型工业网络技术,最后分享最新的研究进展。


梁炜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个人简介:梁炜,博士,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国科学院首批特聘研究员,辽宁省“兴辽英才”领军人才,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选,沈阳市杰出人才。曾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中国标准创新贡献一等奖、辽宁省技术发明一等奖、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等奖励;也获得国际电工委员会(IEC)“IEC 1906”奖、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巾帼建功标兵”,中国自动化领域年度人物、中科院“巾帼建功”先进个人、辽宁省“巾帼建功标兵”、沈阳市“十大科技英才”等荣誉称号。

报告题目:关于工业无线控制系统安全的思考


摘要 :无线技术具有灵活、高效、低成本等优点,是提升生产效率、安全生产、节能减排的关键,已成为智能制造的核心使能技术。但无线介质的开放性使得其更容易被监听、被干扰、被攻击,安全成为其应用的卡脖子难题。无疑,无线这种弱安全性需要更加坚固的安全防御方案,势必会带来大量的通信和计算开销,使得原本就严格受限的无线通信资源更加捉襟见肘,导致其无法满足工业高实时、高可靠的应用需求,影响了网络的可用性。同时,无线信号特征难检测、工业控制系统设备黑盒特点等诸多因素,使得工业无线控制系统可能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安全挑战。


沈超

西安交通大学二级教授、人才办副处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个人简介:沈超,西安交通大学二级教授、人才办副处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信息物理系统教育部工程中心主任,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科学探索奖、青橙奖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国防基础加强计划首席科学家,重点研发计划“先进计算与新兴软件”重点专项指南专家组成员。主要从事智能系统可信、安全、控制与测试的研究工作,获最佳论文奖9次。牵头获2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霍英东青年教师一等奖、MIT TR35 China、IEEE SMC Early Career Award等。主持国家重大、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等项目30余项,制定国内外标准5项,多份建言被中央办公厅等采纳。担任IEEE TDSC、TCYB汇刊等10余个国际期刊编委、IEEE Xi'an SMC&CS主席、ACM SIGSAC China副主席、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组织工委副主任等。

报告题目:工业互联智能化系统与大模型安全评测


摘要 :工业互联网络化系统通过搭载先进的传感器、控制器和决策系统,旨在实现在各种复杂工业网络环境中的自动化与智能化管理,因此在工业互联网络化系统的设计与开发阶段,充分考量并确保系统的智能性和安全性显得尤为关键。本报告围绕工业互联网络化系统中算法与模型的安全性,分析从开发、测试到运行各阶段的安全性评估与测试修复技术。此外,将介绍我们提出的数据机理融合的AI安全对抗框架、面向工业互联网络化系统的安全测试与修复平台等,旨在促进AI技术在工业互联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并保障其在该行业的安全应用。


贺诗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