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管家
文
/编辑
:水金
4个月的婴儿已经部分理解了重力的规则,至少在3 到4 个月的时候, 婴儿就能够理解固体不可穿越规则。
但是,当一个小球被扔进一根弯曲的管子里时,2~4岁蹒跚学步的小孩子们还经常会不顾弯曲的管子究竟通向何方,直接去
管口正下方的位置
去寻找小球。心理学家们把小孩子们在这种情况下倾向于到引力方向一致的位置去寻找小球的现象称之为
引力偏差(gravity bias)
。
过去20余年的研究结果发现:在这个将小球放进管子里的游戏中,小朋友们到哪儿去找小球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整个过程里的声音提示、管子的弯曲方式等等都会影响小朋友们的表现。2018年,Michael Hast的新研究发现:在这个游戏中,小球的重量会影响3岁左右的小朋友们的行为表现,反映出引力偏差的
扩大或减轻
。
研究者首先制作了一个游戏装置,在这个装置里,管子的两端可以分别被固定。
当一个小球从管子的上端被投入管子里时,小球可以顺着管子往下滑,并直接掉进相应的抽屉里。如图,一个小球被投入A口后,会掉入到2号抽屉里。
在低难度的游戏里,只有一根弯曲的管子,在中难度的游戏里,会有两根弯曲的管子,而高难度的游戏里,会有三根弯曲的管子。
Michael Hast从过去的研究中挑选了几种典型的有效弯曲方式用到自己的研究中。具体的是:在低难度中以A2,B1,B3,C2的方式连接;在中难度中以A2-C1,B3-C2,C2-A3的方式连接;在高难度中,以A2-B3-C1,C2-B1-A3的方式连接。
在游戏最开始的时候,研究者鼓励孩子对游戏的装置进行熟悉和检查(此时管子还没有被安装进入装置中),并着重向孩子展示
管子是中空的
、
小球可以从管子的一段滑向另一端
,而且
管子可以从装置中安装或卸除
。随后,研究者把一根管子安装到装置中,孩子被随机地分到两组条件中:
分组1:研究者只拿出1个乒乓球或者石头小球,让孩子用手去摸、掂量小球
分组2:研究者同时拿出1个乒乓球和1个石头小球,让孩子用手去摸、掂量小球
接下来,两组孩子看到研究者将1个小球扔进了管子,并在研究者的鼓励下拉开抽屉寻找小球,一直到孩子找到小球为止,但仅以孩子打开的第一个抽屉判断孩子是否找到了小球,随后研究者把管子
拆卸后重新安装
,再次重复游戏。游戏按照从易到难的程度进行,每个难度中找小球的游戏会重复五次,如果五次中孩子有四次成功找到了小球视为通关,进入到下一个难度。
参与并完成这项研究的有88名
24~42个月大
的孩子,对这些孩子在游戏中的表现进行分析,他们通过不同游戏难度的平均月龄如下图所示:
我们可以发现,在
快要满3岁
的时候,孩子就能通过低难度的单管搜索游戏,正确地找到小球的位置了,在
此后约6个月
后,就能够通过中等难度双管搜索游戏。
另一方面,在游戏中接触到两个小球的
3岁左右
的孩子们表现出了一个特殊的引力偏差模式。与游戏中只接触到一个小球,没有获悉小球相对重量大小的孩子们相比,接触到两个小球的孩子在
更大的月龄
才能在低难度和中难度游戏中正确找到重球的正确位置,但是他们却能在
更早的月龄
完成轻球的低难度和中难度游戏,甚至能够在
41个月左右
在高难度游戏中正确地找到轻球的位置。也就是说,在知道小球相对重量大小的情况下,3岁小孩更容易在重球的游戏中表现出引力偏差,而更容易在轻球游戏中克服引力偏差。研究者认为这可能与孩子对动量的直觉性认知有关,但对这种现象的解释还有待进一步讨论。
大朋友们,如果以后发现小小小朋友搞不清楚球是会顺着引力走,还是会顺着管子走,请不要觉得太奇怪哦,等小小小朋友们再长大一些就可以表现得很好了,或者给她们一点点提示,她们也可以做的更好哦!
本文参考资料:
[1]
杜彧, & 胡清芬. (2011). 婴儿关于物体支撑的直觉性物理知识.
心理科学进展, 19
(7), 1003-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