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的推动力是人类创造力的提升,人类的创意在我们的经济和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社会学家 理查德·佛罗里达
除了自然美景,世间伟大或平凡的事物几乎都是人的观念变革的产物,其中多数是我们在工作过程中群体创意的产物。
从工业时代到知识时代,我们要掌握新知,我们强调持续地学习。进入新时代,只是学习新知识还不够,我们需要运用创意,创意是无中生有。
我们正在进入以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为标志的时代,算法和机器人正在取代我们的很多重复性的工作,留给人类的是创意的位置。
我们现在要关心的问题不再是如何学习和利用外部的知识,而应关注我们自身的创意潜能:怎么在工作中发挥创意?怎么在工作中达成创意成果?适合创意的工作方式是什么样的?
1
谁才是创意工作者
每个人都是创意工作者。
艺术家是创意工作者,设计师是创意工作者,小说家、作家是创意工作者。
广告人、传媒人、视频导演、教师、商业领袖、创业者、经理人、产品设计师、营销人、商务经理、工程师、互联网创业者、程序员、产品经理、运营人员……都是创意工作者。
一言以蔽之,所有人都是创意工作者。
创意工作者的划分标准不是行业、专业、工作形式,而是他/她是否在运用自己的创意潜能。
当然,对创意工作的内核我们有界定,创意工作的本质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系统地解决问题。
我们每个人都是“创意工作者”。进入21世纪时盛行的“知识工作者”说法,已经不能反映我们的现在与未来。
TIPS:创新的10个面孔
世界知名工业设计公司IDEO总裁汤姆·凯利:
第 一 类 是 学 习 型 的 角 色, 包 括“ 人 类 学 家 ”(anthropologist),也 就 是 做 深 入 观 察 的 人;“ 试 验 家 ”(experimenter),对新构想进行试验改进的人;“嫁接能手”(cross-pollinator),在各领域跨界汲取营养的人。
第二类是组织型角色,包括“跨栏运动员”(hurdler),善于克服创新障碍的人;“协调员”(collaborator),善于凝聚团队、协调资源的人;“导演”(director),就像剧组里负责召集演员与制作团队,对作品最终负责的导演。
第 三 类 是 建 设 型 角 色, 包 括“ 用 户 体 验 设 计 师 ”(experiencearchitect),专注于用户需求与体验的人;“布景师”(set designer),负责搭建让团队成员施展舞台的人;“照料者”(caregiver),借鉴自医疗行业,典型形象是满腔热情、无私忘我的医护人员;“故事家”(storyteller),那些能以极具说服力的方式阐述理念的人。
除了这10个面孔之外,汤姆·凯利特别反对另外一种人——“魔鬼代言人”,也就是以最负面的方式对新想法挑毛病的人,他们对创新有极大的破坏性。不过,他又很乐观地认为10个创新角色能抵抗得住“魔鬼代言人”。
2
什么是创意思维
创意,是为了对外部世界做出反应,更是为了吸收外部的成果。因此在讨论思考的技术时,我们首先要面对外部:怎么看待优秀作品?怎么看待重复?怎么改进?怎么面对困境?怎么突围?
被称为“亚洲剧场之翘楚”的著名华人舞台剧导演赖声川:出题需要创意,解题也需要创意。创意是一道自问自答题
“创意就是一道自问自答题,你给自己提出的问题越简单,你获得的创意就越一般,你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越困难,你就会获得越精彩的创意。”——赖声川
现在我们有品质感的困惑,这有不少客观原因。比如,无论对自己的作品多么自得,我们早已经不能盲目到只跟眼前能看到的作品对比。全世界最优秀的作品都在眼前:做工业产品的,请看苹果的硬件产品;做算法的,请看谷歌……商业、时装、媒体、技术,每个领域大多如此。或许在多数领域不会是赢家通吃,但我们自己总不免要和最好的去对比,因为它就在我们面前,无法忽视。
困惑就是,眼到了,手未到。
能工摹其形,巧匠摄其魂。
——毕加索
毕大大的这句话一直被乔布斯推崇。品质感的落差总是出现在这句话的后半句上。
金出武雄教授说科研要“像新手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实践”。之所以有品质感的困惑,
是因为我们“像新手一样思考”,新手会不顾一切限制条件要做到最好。“像专家一样实践”则带来更多的困惑,专家级实践技艺的掌握需要更多的时间。更何况,金出武雄的意思是说,即便变成老手,也要能像新手一样看到新意思;即便是新手,也要进行专家级的实践。
过去,面对这一困惑,人们常求诸扩展视野与眼界、追求完美、用心与真诚、用时间雕琢等,这些大而化之的方式偶尔有效。未来,品质感的落差与困惑则可能需要更细致的审视,因为它已经升级为创意时代的“大问题”。
3
创意思维方式
面对日复一日的重复,很少有创意工作者愿坦然承认自己的工作是日复一日的重复。但这是重要的事实,只有极少数人能机遇好到每一次都做新奇之事,并且这种机遇多半也是阶段性的。
重复其实不是坏事,那些不断重复的事多半正是我们做得最好的,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有进取心的人都不喜欢重复,但问题是,看似有进取心地追求不重复,结果却没有利用重复给我们的机会。
重复是工作的本质,之所以需要重视它,是因为重复隐藏着三大价值:
1、每次重复都是改进的机会点
2、通过重复寻找价值
3、通过创新改善模式化水平
突出重围
在我们试图寻求突围时,一些世界级的变革者常常出现在眼前,我们试图从他们身上得到创意的灵感。
我们最熟悉的是“扶大厦之将倾”的变革者,他们制定重大决策的能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郭士纳让IBM起死回生,在自传《谁说大象不能跳舞》中,他自述面对的第一个决策就是:是分拆公司分别获取价值,还是保持公司的完整性。后来我看吉列CEO基尔茨那本没那么受关注的传记《刀锋上的舞蹈》,他挽救吉列时最初面对的主要选择之一竟然也是要不要“卖掉一切”。传奇CEO杰克·韦尔奇变革通用电气的 “数一数二”策略也相似,韦尔奇说,如果业务不能做到数一数二就卖掉。
当遇到迷宫般的困境时,我们经常期待寻找到屠龙刀或倚天剑,能用一个“大决策”解决所有问题。但正如金庸小说所写,这两样兵器自身锋利,但更重要的是它们是武功秘籍与兵法的保护伞,藏在其背后的秘籍与兵法才是重点。
面对外部之后,为了更有创意,我们终究要转回来面对自己的内心,这才是创意的真正本源。
知识工作者已是过去,创意工作者才是未来。
整理自《创意,未来的工作方式》(方军著,中信出版集团,201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