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解放军报
解放军报法人微信:瞭望军事风云,关注国家安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解放军报

建军90周年 | 检讨式演习总结:3分钟讲成绩,27分钟讲问题

解放军报  · 公众号  · 军事  · 2017-07-24 09:42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硝烟洗礼见证转型


起伏的丘陵、纵横的河流、茂密的林地……7月上旬,记者来到陆军确山训练基地,不禁惊叹于这里丰富的地形地貌。从20年前一个普通的炮兵靶场,到如今的现代化综合性训练基地,确山基地的变化,是陆军部队实战化训练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这里学会打仗、从这里走向战场”。走进导调大厅,几个鲜红的大字映入记者眼帘。“这两句话,是陆军部队基地化训练重要意义的生动诠释。”基地一位领导说,“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记录和见证着我军基地化训练的进化之路和转型之路。”


翻开确山基地近20年的资料汇编,一个现象耐人寻味:演习文书越来越短。



上世纪90年代之前,部队演习主要靠导演部导调,体现的是导演部人员的思想水平,文书细化到每分钟,部队在哪里、做什么动作,参演部队只需配合行动即可。进入新世纪后,导演部逐渐在演习中加入随机导调内容,即导演部在演习过程中随机出情况,考验部队的随机应变能力。


演习文书越来越短,红蓝对抗越来越灵活。一次演习中,担任蓝方的某旅提前一个月进驻阵地构筑工事,担任红方的某机步师仅破障就用了7个多小时;参演官兵人人感觉如同置身战场一样,官兵时刻注意伪装,红方指挥所一天转移多次,最终还是被蓝方侦察发现。


很多部队被打疼、打醒不仅仅在演习场上。因为“3分钟讲成绩27分钟讲问题”,该基地在“确山-2006”演习中开创我军检讨式演习总结的先河,这让很多部队指挥员至今记忆犹新。


那场演习结束,导演部着眼暴露和发现的问题,突出查找了部队训练和全面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分析梳理出8个方面23个问题,引发了全军组织部队演习指导思想改革的大讨论。


很多来过确山基地的部队,都对一条路印象深刻。

这是一条装甲装备战场机动道路,长度超过100公里,被参演官兵称为“魔鬼道路”。


这条路,穿越丘陵、山地、河流、沼泽等多种地形,而且中间还有弹坑、反坦克壕等多种制式障碍。其中最为艰险的一段是名为“狮子口”的陡坡,坡度接近装甲装备的性能极限。据介绍,第一辆翻越此坡的坦克,是打着滚下的坡,差点酿成事故。


正在这里训练的中部战区陆军某旅旅长张全军告诉记者,这些年他每年都要在训练基地驻训数月,“山还是那座山,但障碍越来越多;河还是那条河,但河上的桥越来越少。这里的野味和战味都越来越浓,每年都有新的挑战!”



道路越来越“险”、环境越来越“真”。事实上,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大型训练场,尽管有着不同的自然环境,但都注重打造像确山训练基地“魔鬼道路”一样的“练兵品牌”。


南部战区陆军鹿寨训练基地防御阵地上的工事障碍不再由布条、标示牌等代替,而是真设实备:反坦克壕纵横交错,里面还灌满了泥浆;铁丝网上满是倒刺,甚至刮死了误闯入阵地的一头水牛;三角锥由钢筋水泥浇筑而成,相互之间还用拇指粗的铁链相连,人搬不动、车推不走。


东部战区陆军三界训练基地不再为驻训部队当“保姆”,变主动保障生活为主动出难题:破坏掉演习区域内多座桥梁,逼着参演部队或勇涉深流或架设桥梁;派出电磁干扰分队全程袭扰,逼着驻训部队增强复杂电磁环境下通信能力。


“庭院里跑不出千里马。走出营区,舍近求远来训练基地训练,就冲着这里更有野味战味。”某旅三级军士长王令波坦言,官兵参加基地化训练就没打算过舒服日子,条件越苦,官兵练得越有劲、收获越大。


解放军报记者 钱晓虎 周 远 通讯员 刘显伟


远海大洋利剑出鞘



看得见的是数据。


服役30多年的老式驱逐舰,年平均出海仅30天,年航程不足6000海里;某新型驱逐舰入列仅3年,年平均出海200余天,每年航程都超过3万海里。


海里数,不仅是衡量军舰战斗力的主要数据,也是水兵军旅生涯的特殊标记。


“兵王”朱桂全,今年年底即将退休,入伍30年、航程22万余海里,他亲身经历和见证了部队越来越大的训练半径——


中国海军走向大洋的“频率”不断加快,“频道”转换更显平常,远海训练向常态化实战化体系化迈进。东出第一岛链、南下印度洋、西进亚丁湾,一次次突破岛链、大洋砺剑,训练兵力向合同作战编组拓展,训练海域向远海大洋延伸,训练方式向实战背景下体系对抗拓展。


1980年5月,以6艘导弹驱逐舰为主体,由远洋打捞船、远洋测量船,远洋补给船等18艘舰船和4架舰载直升机组成的海军特混编队,赴南太平洋执行数据打捞任务。



中国海军在南太平洋上划出的第一道航迹,意味着人民海军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开始了走向大洋、挺进深蓝的征程。


从在家门口游弋突击到走向蓝水、挺进深蓝,中国海军实战化训练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以往铁甲列阵的大型编 队逐渐减少,灵活机动的“小编组”唱起了主角。


东海舰队某驱逐舰支队支队长包道华告诉记者,“小编组”是根据使命任务由支队自行组织的小型舰艇编队。“小编组”任务准备周期短,接到任务,稍加准备就可出发,这种组训模式更贴近实战,更能适应战争的快节奏。


与“小编组”相对应的是更加精干的指挥所编成。“近年来,由支队层级组织的‘小编组’远海训练越来越多”。东海舰队参谋部领导告诉记者:“指挥层级越低,说明我们的指挥能力越强,更加适应作战的需要。”


在20世纪80年代,驱逐舰各种设备分散布置在舰艇各个舱室中,没有作战指挥中心的形态,单台设备只与分系统连接,分系统之间也是各自为战。直到中国国产第二代导弹驱逐舰形成战斗力,一体化指挥、体系融合的作战思维才逐渐融入到官兵的理念中。


信息化战争制胜机理的核心在于取得体系优势。放眼海天间,舰、潜、机一体化实兵对抗,成为远海训练的“主打歌”。


浩瀚大洋上,一支小型作战编组在远海突然化整为零,数艘舰艇分别向不同几个方向机动。记者在态势图上看到,藏匿于商船编队的蓝军已现出原形。


航空兵引导突击、水面舰艇超视距打击和舰机协同反潜、编队防空反导、电磁防护……那次演练,远海训练编队充分利用岛链外复杂战场环境开动脑筋、寻求方法,自主研判敌情、自主排兵布阵、自主控制兵力,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活剧。


出海就是出征,远航就是实战。海军坚持利用各种有利时机,提升远海实战化训练的质量效益。


一年冬季,海军三大舰队演兵西太平洋。对抗演练期间,数次更改演练方案,编队决策支持系统对各种数据进行精确分析,预案也随之浮出水面。


“如今砺剑大洋,一枪一弹都有‘岸海一体’的信息保障模式支撑,包含海域气象特点、电磁环境监测、大气波导规律甚至海区温度、盐度、密度垂直变化等多组数据,这为精确打击提供了坚实基础。”海军领导直指关键。


根据参考方案,编队指挥所经过充分研判,对导弹攻击的模式、路径、数量进行了精确分析后,向编队各舰下达作战指令。


“锁定目标,发射对海导弹!”数分钟后,评估结果显示:目标被击沉!


砺剑深蓝,新一代指挥员在风浪中砥砺成长。如今,大强度高难度的远海实战化训练,把军师级指挥员推向练兵备战第一线,2/3的主战装备、80%以上的师团级指挥员经历了远海实战化训练的“洗礼”。


解放军报记者 刘亚迅 王凌硕 陈国全

“四大品牌”锤炼空中王牌



炎炎夏日,从白山黑水到东南沿海,从大漠戈壁到渤海之滨,空军航空兵各部队鹰起鹄落,备战中国空军实战化训练“四大品牌”之一的空战对抗比武——“金头盔”争夺战。


从当年的朝鲜战场到如今的实战化演训场,空军部队始终积极探索空军特色的备战训练之路,有力促进了空军部队战斗力不断跃升。


一部空军建设史,其实就是一部胜战训练强军史。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我空军战斗机飞行员飞行平均20多小时即奔赴战场,在边打边训、训战结合中,与世界最强空军对决,创下辉煌战绩。外界惊呼,中国空军一夜间成为世界强国空军。


在国土防空作战中,空军击落敌机近百架,创下了入闽作战首战“三比零”等经典战例,此间空军训练从速成式转向正规化。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空军部队在“要准备打仗”的号召下,官兵练兵备战劲头空前高涨。


为推进军事训练改革发展,1987年空军党委提出了“坚持改革、提高效益、稳步前进、保证安全”的军事训练指导思想。按照这一指导思想,空军部队抓紧了训练体制、训练内容、训练手段、训练保障、训练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一批成果。


2001年10月,空军党委确定了“紧贴实战,突出对抗,从难从严,科技兴训”新的军事训练指导思想。这一时期,空军部队开始由机械化训练向信息化训练转变,飞行时间增加,新装备训练、战术训练比重明显增大;海上、夜间训练和对抗训练的难度、强度明显增强;开展科技练兵,创新战法训法,训练模式、训练手段发生了深刻变化。


近年来,空军认真贯彻落实习主席备战打仗战略思想,打造出“红剑”体系对抗、“金头盔”自由对抗空战、“金飞镖”突防突击、“蓝盾”防空反导等实战化训练“四大品牌”,极大地激发了官兵练兵备战的热情,不断强固着这支战略性军种的制胜本领。


历史证明,空军英模人物、善战团队都是打拼出来的、强训出来的。


围绕预警探测、空中进攻、防空反导、信息支援、战略投送、空降特战等“六大能力”,近年来,空军开展了“红剑”“蓝盾”等演训活动。自由空战、山谷、远海等实战化课目训练从骨干拓展到全员,其中远海训练三代机飞出海岸,轰炸机、干扰机飞出岛链、深达西太平洋,高原训练由战场环境适应转向战术战役综合研练。


磨利刃,“品牌”砺“王牌”。



大漠初夏,霹雳惊天,空军为期20天的地空导弹部队“蓝盾”演习精彩上演。中部战区空军地空导弹某营力挫群雄,勇夺首座代表空军地空导弹兵训练领域至高荣誉的“金盾牌”奖杯。7个战勤班组、4名个人在单项课目上成绩突出,荣获“蓝盾尖兵”奖章。


该营是空军“品牌”比武砥砺出的地空导弹部队“王牌”。今年6月,该营因战备训练成绩突出,被空军授予“长空铁拳导弹营”荣誉称号。


遥想当年,抗美援朝战争,我空军600多名飞行人员参战,击落敌机330架,其中7名尖子飞行员击落39架,涌现出了原空一师、空三师等一批“王牌”部队和王海、赵宝桐、孙生禄、张积慧、韩德彩等一批“王牌”飞行员。


今天,空军以“双学”活动为抓手,利用各种实战化演训平台锻造人才,提升飞行人员实战能力。蒋佳冀、许利强、王立、陈鸿程……一大批堪称“王牌”的尖子飞行人才先后涌现出来。


刘锦洋 解放军报记者 李建文


“国之重器”越磨越利



盛夏,火箭军多支导弹劲旅跨区千里机动,在白山黑水、戈壁大漠摆兵布阵,锤炼各种复杂困难环境下的实战能力。


50多年来,大国长剑驰骋天疆的道道辙印,浓缩着战略导弹部队核常兼备、型号配套、射程衔接、打击效能多样的作战力量体系化发展历程。


某导弹旅跨区北上,信息化“蓝军”一路尾随:夜宿山林,“敌特”轮番袭扰;长剑出鞘,电磁干扰压制……多年来,火箭军导弹部队以作战力量体系化为牵引,优化完善实弹发射、驻训演练对抗机制,在“以作战的方式训练、以训练的方式作战”路上越走越实、越走越快。


发射单元进行“架架排序”,遴选最利“刀尖子”;发射营开展“营营竞赛”,争夺实弹“发射权”;导弹旅组织“旅旅对抗”,角逐战场“入场券”……这些年,凡参加千里机动对抗的官兵,目光都眺望着前方的“战场”——某训练基地。在那里,他们将与信息化“蓝军”展开残酷激烈的“红蓝”对抗。


该基地领导说,当年“蓝军”分队从十多人起步,逐步成长为由侦察监视、精确打击、特战破袭等10多支力量组成的专业化“合成蓝军”。他们的成长壮大,成为火箭军实战化对抗训练深化拓展的一面镜子。


——异地同步网上指挥对抗精彩纷呈。依托军队院校建立“作战实验室”,用随机导入敌情、临机改变任务、组织接替指挥等方式,锻炼导弹旅首长机关作战筹划、指挥控制、战法运用和应急应变能力。


——全要素全流程实兵对抗激烈争锋。采取全程导调、全程对抗、全程检验、全程考评的方式,对部队实施昼夜连续对抗,用“逼到绝境、练到极限”,使部队“侦、控、抗、打”招法越来越多。


——复杂条件下的实弹对抗险象环生。在设置贴近实战环境下,突出开展整旅突击、连续突击等“五个突击”训练,实现对抗演练由战术规模向战役层级转变,推动实战化训练向更高水平发展。


一个战场练三军,一个课题三军练。这是新体制下,火箭军某基地参加战区组织的一次联合作战演练。


融入联合作战体系,提高体系作战条件下实战化水平,对火箭军部队来说是全新探索实践。他们积极适应新的领导指挥机制,构建起独具特色的火箭军实战化训练体系,变化悄然体现在训练中。


从首长机关到导弹旅团,各级指挥员常态开展联合作战问题研究。着眼导弹“打得快、打得远、打得准、突得进、毁得了”的作战运用特点,深入研究战区联合作战条件下导弹部队的任务要求和作战制胜机理,对指挥架构、指挥权责等进行研究论证,探索联合制胜的“新剑谱”。



从南国密林到西北边陲,火箭军各部队主动融入联合作战体系。通过实进战位、实际参演,探索集群参战力量整体部署、区内区外力量一体运用等具体方法,他们从联方案向联信息、从联指挥向联战法深化拓展,紧盯联合训练的弱项短板专攻精练,淬炼提升新质战斗力。


从训练演练到军事行动,火箭军各部队着眼联合训练探索新的训法战法。改变以往周期性训练模式,探索导弹部队参加战区联合训练的指挥模式和组训方式,他们加强重点方向联合演练、三军联合火力打击演练,提高在联合作战中“随时亮剑”的能力。


“国之重器”越磨越利。近年来,火箭军部队坚持以联合训练引领军种训练、以军种训练支撑联合训练,多个导弹作战基地共参加32场联合训练,成功发射导弹60余发,在探索创新中逐渐趟开了一条联合训练新路。

解放军报记者 王卫东 特约记者 李永飞 通讯员 潘 斌


备准对手多娴习

“欲临敌而有功,宜闲习之在素。”探究我军能征善战的密码,那就是精武娴习、不惧对手,勇于战斗、敢于胜利。



1958年秋,时任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到连队当兵,在多种兵器实弹射击考核中取得了优秀成绩。战士们问:“老杨,您的枪法是怎么练出来的?”杨司令员说:“我是个老兵,老兵的枪法都是在敌人的胸膛上练出来的。”


士因习而勇,战因练而胜。革命战争年代,前辈军人能征善战的本领,是靠真刀真枪杀出来的,靠枪林弹雨拼出来的。人民军队的战争史,就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历史。90年来,我军同军阀较量过、同日本侵略军血拼过、同国民党军队对垒过、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厮杀过、对犯我边境的外国军队还击过,百炼成钢、铁血无畏,敢打必胜、所向披靡。


今天,我们深入推进备战打仗,也要像革命前辈那样,找准对手、瞄准对手,练精武艺、练实对策。


“靶子”不立,射击就无目标;对手不定,训练就无方向。没有现实敌情牵引,不知作战对手是谁,训得再多也是白训,练得再多也是白练。从我军备战打仗的实践看,凡是实战能力不断提升的部队,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知道敌人是谁,知道敌人在哪里,知道如何与敌人过招”,始终在实战背景下练兵。


用兵之要,必先察敌情;常胜之家,必先悉敌情。备战打仗,首要的是备准对手、备实对策,决不能大而化之、笼而统之。对敌人一知半解、模棱两可,训练就没有针对性,到了战场肯定要吃亏。诚如列宁所言:“一支军队不准备掌握敌人已经拥有或可能拥有的一切武器、一切斗争方法和手段,谁都会认为这种行为是愚蠢的甚至是犯罪的。”只有对敌人进行精确研究,按准敌人的脉搏,像熟悉自己的部队那样熟悉战场对手,才能做到料敌如神、胜敌于先。


现在,我军已成立五大战区。每个战区的作战目标十分明确,作战任务十分具体。如果找不到对手就练兵,搞不清敌情牵引就训练,弄不明白战场需求就对抗,就不能很好地发挥战区主战功能,彰显新的指挥体制优势。只有备准对手多娴习,让指挥员多出出冷汗、部队多出出热汗,才能在未来战场上赢得胜算。


备战打仗的真谛,是战争前必须得到最好的训练。一位历史学家说过:“不应忘记,战争不会宽恕训练差劲的军队。”今天备准对手多娴习,是为了明天“像训练一样打仗”。


桑林峰



本文刊于解放军报2017年7月24日

建军90周年特刊


军报记者微信发布


版式设计:方 汉、苏 鹏;

资料整理:于俊楠、李也曾一、孙连伟、张 明

图片:由《解放军画报》资料室提供;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转载请注明来源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