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的是数据。
服役30多年的老式驱逐舰,年平均出海仅30天,年航程不足6000海里;某新型驱逐舰入列仅3年,年平均出海200余天,每年航程都超过3万海里。
海里数,不仅是衡量军舰战斗力的主要数据,也是水兵军旅生涯的特殊标记。
“兵王”朱桂全,今年年底即将退休,入伍30年、航程22万余海里,他亲身经历和见证了部队越来越大的训练半径——
中国海军走向大洋的“频率”不断加快,“频道”转换更显平常,远海训练向常态化实战化体系化迈进。东出第一岛链、南下印度洋、西进亚丁湾,一次次突破岛链、大洋砺剑,训练兵力向合同作战编组拓展,训练海域向远海大洋延伸,训练方式向实战背景下体系对抗拓展。
1980年5月,以6艘导弹驱逐舰为主体,由远洋打捞船、远洋测量船,远洋补给船等18艘舰船和4架舰载直升机组成的海军特混编队,赴南太平洋执行数据打捞任务。
中国海军在南太平洋上划出的第一道航迹,意味着人民海军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开始了走向大洋、挺进深蓝的征程。
从在家门口游弋突击到走向蓝水、挺进深蓝,中国海军实战化训练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以往铁甲列阵的大型编
队逐渐减少,灵活机动的“小编组”唱起了主角。
东海舰队某驱逐舰支队支队长包道华告诉记者,“小编组”是根据使命任务由支队自行组织的小型舰艇编队。“小编组”任务准备周期短,接到任务,稍加准备就可出发,这种组训模式更贴近实战,更能适应战争的快节奏。
与“小编组”相对应的是更加精干的指挥所编成。“近年来,由支队层级组织的‘小编组’远海训练越来越多”。东海舰队参谋部领导告诉记者:“指挥层级越低,说明我们的指挥能力越强,更加适应作战的需要。”
在20世纪80年代,驱逐舰各种设备分散布置在舰艇各个舱室中,没有作战指挥中心的形态,单台设备只与分系统连接,分系统之间也是各自为战。直到中国国产第二代导弹驱逐舰形成战斗力,一体化指挥、体系融合的作战思维才逐渐融入到官兵的理念中。
信息化战争制胜机理的核心在于取得体系优势。放眼海天间,舰、潜、机一体化实兵对抗,成为远海训练的“主打歌”。
浩瀚大洋上,一支小型作战编组在远海突然化整为零,数艘舰艇分别向不同几个方向机动。记者在态势图上看到,藏匿于商船编队的蓝军已现出原形。
航空兵引导突击、水面舰艇超视距打击和舰机协同反潜、编队防空反导、电磁防护……那次演练,远海训练编队充分利用岛链外复杂战场环境开动脑筋、寻求方法,自主研判敌情、自主排兵布阵、自主控制兵力,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活剧。
出海就是出征,远航就是实战。海军坚持利用各种有利时机,提升远海实战化训练的质量效益。
一年冬季,海军三大舰队演兵西太平洋。对抗演练期间,数次更改演练方案,编队决策支持系统对各种数据进行精确分析,预案也随之浮出水面。
“如今砺剑大洋,一枪一弹都有‘岸海一体’的信息保障模式支撑,包含海域气象特点、电磁环境监测、大气波导规律甚至海区温度、盐度、密度垂直变化等多组数据,这为精确打击提供了坚实基础。”海军领导直指关键。
根据参考方案,编队指挥所经过充分研判,对导弹攻击的模式、路径、数量进行了精确分析后,向编队各舰下达作战指令。
“锁定目标,发射对海导弹!”数分钟后,评估结果显示:目标被击沉!
砺剑深蓝,新一代指挥员在风浪中砥砺成长。如今,大强度高难度的远海实战化训练,把军师级指挥员推向练兵备战第一线,2/3的主战装备、80%以上的师团级指挥员经历了远海实战化训练的“洗礼”。
解放军报记者 刘亚迅 王凌硕 陈国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