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听说淘宝要改游戏规则了,以前按「五星价格力」来分配流量,现在要改成按 GMV 来分配。
「五星价格力」是淘宝自己发明的价格评估体系,根据单品在淘宝内外同款商品的价格情况,给出一星到五星评级,用来判断你这款商品在市场上有没有价格优势。
现在淘宝准备
弱化
这一价格体系,等于是说不再把重心放在「卷低价」上了。
随后抖音电商也紧跟其后,调整了经营目标,优先级不再是「价格力」,而是重点追求 GMV 增长。
两大电商平台这波操作,感觉像是说:低价战卷不动了,改为转向提升 GMV 了。
提及低价
价格战
,大家都不陌生,尤其在电商圈更不是啥新鲜事。
电商的最大卖点就是比线下便宜,而低价则是他们冲击销量、
吸引顾客
的利刃。而
当市场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各大平台的商品几乎没有区别,于是低价策略再次成为平台厮杀的利器。
包括后面
不少平台出来的自
动跟价、pdd 的「仅退款」等操作,都是在低价上卯足了劲,卷出新高度的表现。
短期内,低价确实能吸引大量消费者,提高流量和销量,达到薄利多销的效果。这么一看,搞低价好像没毛病,对吧?但问题来了,如果搞低价搞到赔本,结果还没人买单,那真是扎心了。换句话说,一味追求低价从来都不符合正常的商业逻辑,因为这不仅没利润,甚至还可能亏本。
长
期卷低价打价格战,商家利润下降这是不可避免,甚至亏本经营的都有,
低价带来的,看似表面销量提高,但更高的可能是你没看到的售后率。诸如仅退款这些操作,某种程度上也吸引了很多薅羊毛的,
成了恶性循环,最终
消费者还真没能捞着多大的好处
。
如果商家都不赚钱了,你低价到手的商品质量服务还能有保障吗?为了卷低价,
卷到最后都是一些
拼命压榨成本偷工减料的工厂型商家
,
导致消费者拿到手的劣质产品越来越多,那你说这购物体验还能好么?
而当电商在
微利和亏损之间挣扎
时,除
了消费者到手的产品没质量保障外,快递也难受,价格被压得死死,躲也躲不掉。
另外说个有趣的现象,是听身边不少年轻人提到的。即当平台商家们都卷低价的时候,部分人
消费欲望反而没那么高了。因为都搞低价,那消费者肯定就倾向于观望然后四处比价,寻思肯定还会再低,到最后可能就没了最初的消费欲望了。好比我们常说的冲动消费,很多人晚上看直播一时冲动买买买,但次日醒来发现昨晚下单的东西可有可无,于是干脆取消了。概言之,当你消费时产生观望心理时,就等于是进入了一个「消费冷静期」,消费欲望也随之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