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个世纪,大学的设置遵照的是学科制指导思想。当时社会仍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大批的企业和单位缺乏与之相对应的专业人才。
为了满足这种人才的短缺,每个学校因此设置了极有针对性的专业,学生入学后也接受极有针对性的学习与训练,毕业后也会遵循国家调配,被”分配“到相应的企事业单位。
因此,在那个时代,我们可以看到”纺织大学“,”邮电大学“,”航天大学“这些意义极为明确的学校名字。
但在现今的时代,不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商业和经济都已经达到了极为繁荣的地步,基础的技术工种早已不再短缺。
社会需要的,是适应现代商业的人才。
而现代商业的错综复杂与相互关联,决定了它所需要的是一批具有具有高水平可转化技能的人才。这些可转化的技能包括了书面表达能力、口头交流能力、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工作适应能力。
简言之,一个高水平的商业人才需要具有高水平的“学习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教育,就是我们现在大学里的“通才教育”。
在大学里,通过各种课程、论文、宣讲、小组合作、社团活动,我们一方面加强自己的快速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也训练着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
而我们所谓的各种硬性“技能”,其实是你获得学习能力之外的附加福利。即使你在大学里没拿到这些“福利”,凭着一身学习能力,在日后的工作能也能快速习得。
高盛前主席、美国前财政部长罗伯特鲁宾在本科学的是经济学,毕业后上的是法学院。
在说起日后的工作时,鲁宾常说经济学的思考训练以及日后法学院的抗压学习给他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好的基础。
摩根大通的总裁戴蒙本科时学的是心理学,
但之后却走上了从金融高管到CFO的路线。在他早年给运通主席山迪威尔工作时,威尔招募他的缘由也是因为戴蒙一篇水平极高的学生论文。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现今的商业社会里,
越是“好”的工作,对“通才”的要求越高
,反之,对专业的技能倒没有那么紧急。因为这些公司知道,只要有了高水平的学习能力里,专业技能都是可以短时间培训出来的。
高盛的CEO布兰克费恩(Lloyd Blankfein)曾透露过公司的招聘原则,其中对高水平“通才”能力的要求极为明确:
高盛寻找的是聪明的人 - 这种人需要渴求成功,有很强的抗压与学习能力,同时也能增加团队的工作效率与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