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经历:傍晚时分,你坐在屋檐下,看着天慢慢地黑下去,心里寂寞而凄凉,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剥夺了。当时我是个年轻人,但我害怕这样生活下去,衰老下去。在我看来,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
——《沉默的大多数》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对微博、微信的过度依赖,使得人们获取的信息越发碎片、同质,文学似乎在慢慢被遗忘。
美国著名批评家J.希利斯·米勒在他的小书《文学死了吗》中,谈到在数字化、快餐化时代里,文学消失的危机感,快速更迭的新闻媒体传播慢慢挤占了原本文学的空间,使得文学越发边缘化。
于是对大部分人来说,静静坐下,读一本书,已经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
一个人倘若需要从思想中得到快乐,那么他的第一个欲望就是学习。
——《思维的乐趣》
读书是个孤独的行为,它可以培养与自己独处的能力。阅读好的作品,是一次与自己、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也是一个洞悉自我、观察世界的方式。卡尔维诺在我们《为什么读经典》中说:“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自己以遗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
假如你真正爱过书的话,你就会明白,一本在你手中待过很长时间的好书就像一张熟悉的面孔一样,永远也不会忘记。
——《爱你就像爱生命》
不管以何种方式,文学可以唤起一代人的记忆。在过去的90年代里,王小波作为一个时代里特立独行的存在,通过直白坦荡的文字,极端舒展的生命,让我们看见更贴近生存本质的一种现实。
如果我会发光,就不必害怕黑暗。如果我自己是那么美好,那么一切恐惧就可以烟消云散。于是我开始存下了一点希望——如果我能做到,那么我就战胜了寂寞的命运。
——《黑铁时代》
在即将到来的王小波逝世20周年纪念日里,《三联生活周刊》旗下新媒体品牌“松果生活”以“王小波与逝去的90年代”为主题举办“LIFE+生活家演讲”。
▲演讲概念宣传片
邀请社会学家、性学者李银河、作家梁鸿、文学研究学者杨早、剧作者李静,在他离开20年之后,一起回顾那个匆匆而逝的90年代,谈谈文学之于生活、之于生命的意义。鲁豫作为活动主持人,将带领观众与演讲嘉宾一起共同重温王小波。
点击图片 参加“LIFE+”生活家演讲
☟☟
🎙️
王小波与逝去的9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