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环球科学
《科学美国人》独家授权中文版—《环球科学》杂志—www.huanqiukexue.com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科普中国  ·  眼科医生最想让你知道的护眼建议 ·  昨天  
科普中国  ·  返程必看!这些物品不能带上火车→ ·  2 天前  
宇宙解码  ·  发现一个3000多年前的“鸭头” ·  2 天前  
科普中国  ·  听过不一定见过,大象竟然也要修脚?!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环球科学

班味入脑!工作会导致大脑特定区域“休眠”,让人的情绪更容易失控 | 环球科学要闻

环球科学  · 公众号  · 科学  · 2024-11-12 12:02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报道了关于神经科学、人工智能、气候变化、物理学、天文学等领域的一系列最新科技进展。包括长时间工作导致的行为失控研究、AlphaFold 3的开源争议、南极冰层显示气候变暖已达1.5°C的阈值、揭示原子核形状的新方法、旅行者2号对天王星磁层的独特发现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长时间工作可能导致人们因自我耗竭而难以控制行为。

一项研究发现,长时间工作会导致意志力耗尽,影响人的决策和行为。合作性降低,敌意增强。疲劳者的脑电图检验结果证明,其额叶皮层的某些区域出现了睡眠时的脑电波。

关键观点2: DeepMind宣布开源AlphaFold 3,引发科学界的反响。

DeepMind宣布开源AlphaFold 3,用于非商业领域。然而,其发布后引起了科学界的反对,因为AlphaFold 3限制了代码开源和后续验证工作。最终DeepMind表示将在6个月内发布AF3模型供学术使用。

关键观点3: 南极冰层显示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暖已接近1.5°C升温极限。

一项研究表明,使用新方法评估气候变化显示人为因素导致的变暖可能在逼近1.5°C的阈值。作者提出线性关系来评估变暖程度,认为气候变暖对人类生活影响显著。

关键观点4: 物理学领域发现揭示原子核形状的新方法。

研究利用相对论对撞机让铀核在极高的能量下碰撞并融化成汤。通过观察膨胀模式与原子核初始形状的关系,推断出原子核的形状。

关键观点5: 旅行者2号揭示天王星独特磁层特征。

旅行者2号在飞掠天王星时发现其磁层极为不对称,具有异常强烈的高能电子带。研究认为这可能是太阳风异常压缩导致的短暂现象,强调了未来需要更多探索天王星的需求。


正文

将环球科学 设为星标
周一至周五
第一时间掌握
最新鲜的全球科技资讯


· 神经科学 ·
辛苦工作一天后,行为真的更容易失控


最近一项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的研究显示,长时间工作会导致人们因自我耗竭而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根据心理学中的自我耗竭理论,意志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会逐渐耗尽。这种观念已经存在了几十年,但备受争议,因为有些研究未能重复结果。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可能是,这些研究中用来消耗自控力的任务往往只持续10分钟左右。


为了验证这一概念,研究人员让44名受试者接受了持续时间较长(如1小时)的任务。接着,研究人员让各个受试者玩游戏,在这些游戏中,由于资源有限,受试者可以选择合作或是采取敌对行为来获取资源,选择后者可能会导致双方资源损失。结果显示,与未接受认知疲劳测试的对照组相比,接受过疲劳测试的人明显更不合作,敌意更强。具体来说,合作率从86%(对照组)降至41%(试验组)。另外,脑电图检验结果证明,疲劳者额叶皮层的某些区域出现了睡眠时典型的脑电波,而其他区域则没有。这项研究表明,精神疲劳会影响人的决策及行为,当疲劳达到一定程度时,可能导致人们的行为更具攻击性。(IMT School for Advanced Studies Lucca)


· 人工智能 ·
DeepMind宣布开源AlphaFold 3:支持非商业使用

图片来源:DeepMind和Isomorphic Labs

据《自然》新闻(Nature news)报道,当地时间11月11日,谷歌DeepMind宣布,正式开源AlphaFold 3。目前研究者可以访问并下载其完整底层代码,并将其用于非商业领域。但只有学术机构的科学家可以通过申请获取模型训练权重

2024年5月,谷歌DeepMind团队和AI药物研发团队Isomorphic Labs合作在《自然》发表了新研究,展示了全新的蛋白质预测模型AlphaFold 3。AlphaFold 3不再局限于蛋白质或蛋白质-蛋白质复合物的结构,而是能够破解蛋白质与各种生命分子所形成的所有复合体的结构和相互作用。然而AlphaFold 3发布后并未像AlphaFold 2一样开源,而是仅通过Web服务器提供访问权限,并且不允许外部科学家使用AlphaFold 3预测蛋白质与潜在药物相互作用。

这引发了科学界的大范围反对。5月14日,数位研究人员联名发表了一封致《自然》的公开信,提到AlphaFold 2的开放代码和模型经过不断地扩展和调整,才让后续研究和基准测试成为可能,但AlphaFold 3限制了代码开源,也限制了后续的验证和再现性工作,这不符合科学进步的原则。这封联名信最终收集了超过500位科学家的签名支持。对此,DeepMind研究副总裁Pushmeet Kohli在X上表示,该团队致力于在6个月内发布AF3模型(包括权重)供学术使用。而一旦代码发布,《自然》将更新已发表的论文。Nature news)


· 气候变化 ·

南极冰层显示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暖已接近1.5 °C升温极限

《巴黎协定》的各参与国约定,努力采取措施让全球气温不超过工业化前水平1.5 ℃,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使用1850年至1900年全球气温异常数据作为工业化前的基准条件。但众所周知,二氧化碳排放和大气二氧化碳总含量在这一时期之前就已经在不断上升。因此,评估1.5 °C升温极限的进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可靠基准,以评估变暖已经发生的程度。据《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发表的一项研究,和18世纪之前相比,到2023年末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可能已经导致气候变暖达到约1.5°C。

研究团队使用了一种新方法,通过结合南极冰芯记录与温度异常数据,将分析时间延伸至2000年前,重新评估了全球地表温度和大气中二氧化碳趋势的关系。他们首先提出,使用1850年至2023年的数据,二氧化碳和气温上升存在线性关系。虽然自1850年以来有其他因素影响气温趋势,但作者认为,这一线性关系足以可靠地评估人类造成的变暖程度,尽管随着未来变暖加剧以及地球系统中其他气候变量影响变得明显,这一关系可能变得非线性。

随后,作者将这一线性关系应用于估计现代相对于工业化前基线(公元13年至1700年,当时大气二氧化碳百万分比浓度约280ppm)的变暖程度。计算显示,人为因素导致的变暖可能在2023年达到1.49 °C,意味着已经逼近1.5°C的变暖阈值。如使用更常用的1850-1900年作为基线(作者认为这一区间不可靠,因为当时气温观测结果不确定,而且变暖已经开始),他们估算的人因变暖比基于其他方法估算的确定性最多高出30%。作者也表示,他们的方法并未直接量化变暖如何受到大气二氧化碳之外的因素影响,但他们认为,这些因素已被纳入线性关系中,这一关系可能对追踪气候变暖过程中气候系统行为的变化十分重要。(Nature


· 物理学 ·
通过粉碎原子核揭示核的形状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可以呈现出多种形状(如梨形或花生壳形),而且其形状会影响有关原子核的几乎所有方面,但具体的形状很难通过理论预测。最近发表于《自然》Nature)的研究找到了一种研究原子核形状的新方法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