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们,晚上好。
好吧,点开的人,你可能会失望。但这不单纯是标题党,还可以测测你对爱情的渴望。蛇年春晚上,一首对唱情歌《岁月里的花》引发网友共鸣,歌词里写道:“人间爱情就像一朵花/想要种鲜花/手上难免沾泥巴”。
泥泞之上才有芬芳。爱情固然美好,却从来都不易。单身的人们总是感叹真爱难寻,身处关系的恋人有时也难免“越爱越累”。
在这个充满变化的时代,我们还会“爱”吗?情人节的夜晚,我们来聊聊这个话题。
姑且将婚姻作为爱情的阶段性表征,那么在过去一年,我们似乎爱得更少了。民政部公布的婚姻登记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数为610.6万对,离婚登记数为262.1万对。较上年全国结婚登记数下降约20.5%,离婚登记数则增加了2.8万对。尽管有专家分析,数据表现和“无春”的避讳有关,但仍不免让人暗暗思量: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否正在式微?
花卉消费升温。
图片来源:极目新闻
有人说,爱是本能,无需理由;不爱才是有意的回避、自控的克制。何以不爱?
——因为恐惧,爱情会带来伤痛,“要不是有人告诉我这是爱,我会以为这是一把赤裸的剑”;——因为怀疑,那只是一座终将消散的海市蜃楼,“相识也许不过擦过梦中”;
——因为忌惮,可能发生的裂隙和别离,“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因为卑怯,那些被照亮的残缺,“当我爱你的时候,我怨恨我的不完美”……
如诗人所写,有共享雾霭、流岚、虹霓的柔情,也要分担寒潮、风雷、霹雳的冷峻。爱是流动的、多变的、复杂的,这种种感受几乎避无可避,就像是玫瑰花瓣下的刺,与生俱来、相伴而存。爱的国度,不可能永远风和日丽。
“累觉不爱”,也不完全归咎于爱情本身。
社交平台上的“爱情导师”教人辨渣,AI手把手传授“高情商回复”,如此套路何以真诚?相亲进行时“彬彬有礼”,完成时却“面露狰狞”,小仙女和奇葩男的故事总能引人入胜……
曾经,“不能被爱情冲昏头脑”被视为一种理智;如今,“爱需要一点冲动”也在赢得更多认同。所谓“理智”,究竟是情难自抑时的解药,还是无法托付真心的借口、害怕受到伤害的盔甲?
真爱是不是神话,或许莫衷一是。但是,那些信仰爱情、追逐爱情的人,也并非一无所获。
爱的过程,让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自己。如果把生命看作长途列车,擦肩过客就犹如窗外行人,疾驰一瞬只留下剪影片段。唯有爱人,是同车旅人。一路同行中,体谅着行路的疲惫,共享着沿途的风光。无数个瞬间延展铺陈,无数个侧面拼贴汇总——透过爱人的眼睛,我们看见更完整的自己。
“不堪玫瑰刺痛的人,不配拥有它的美。”和所有美好的事物一样,爱和被爱都需要付出。
好比诗文唱和,要押上谐和的韵脚;携手登山,要迈出同频的步伐。坦荡真诚地捧出爱、温柔勇敢地接住爱,踏上体谅、磨合、改变甚至牺牲的旅程,逐步接近更为健全的人格、更有质感的生命。让爱对流、以心呼应,从这个意义上说,爱的实践是两个人的修行。
天气转暖,静候着一个盛放的春日。爱不是花,不用等待季节;但相信爱的人,却可以像花一样“往春天里赶”。屏幕前的你,是否也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