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即将到来,身边又有不少朋友,在关注着这个话题。他们问,要不,再来一篇“2020年楼市何去何从”,如何?
于是,笔者特推出此拙文一篇,以飨各位读者朋友。
正所谓:
手里有粮,
心中不慌。
心中有数,
应对有度。
过去的2019年,在有些城市,房价已经开始下跌了。
而在有些城市,房子很抢手,很多人买不到房。
2020年,楼市,何去何从?
作为房地产行业逾10年的从业者,每日浸泡在各种楼市信息之中,但,我今天无意给大家罗列一大堆的行业数据。
数据,很多时候,是为立场服务的。
今天,我如果倾向于2020年
“涨”
,我一定可以给出10条强有力的理由。
但,如果我倾向于2020年
“跌”
,相信我,我一定会给出10条更强有力的理由。
并且,无论涨跌,都可以配上用来佐证的数据、图表,还可以拉出大量折线图、柱状图、曲线图;通过这个曲线图,你还能看出趋势来。
报告可以写很长,什么M2、外汇储备、CPI、PPI、美元汇率、降息周期……之类,都可以拿出来说一说。
不过,这不是我的风格。
好了。直接亮干货。
2020年,楼市何去何从?
一个字。
稳!
两个字。
求稳!
三个字。
必须稳!
四个字。
有能力稳!
「稳」
,将是2020年整体楼市的结果。
我之所以敢于这么大胆地直接下结论,那是因为,我知道,方方面面的力量都在
「求稳」
。
求,也许不得。
关键在于这种求的意愿有多强烈,这种决心有多大。国内外的大局,上上下下的共识,摆在这里,
「必须稳」
。
意愿,可能落空;决心,可能碰壁。但在现阶段的中国,我认为,
「有能力稳」
。
求稳。必须稳。有能力稳。这就是笔者判定的2020年楼市大局,也可以说,是未来三至五年的楼市大局。
一个字,稳!
稳!将是2020年整体楼市的结果。
要预测楼市的结果,谈何容易。凭什么,我就能预测,2020年的楼市是稳?
远的不说,往前推五年。谁,能够预测中国楼市的走向?
不过,哎,还真别说,笔者去年预测的好像还有点准。“2019年楼市何去何从”一文,提出了一个观点:
未来三五年,中国的楼市将是一条“滞胀”之路。
意思是说,2019年开始,中国的楼市,整体是涨不动了,差不多“停滞”了。“停滞”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大家都知道,停久了,就会开始跌。所以,必须有一股“鼓胀”的力量,来保持这种“停滞”。
这样,“滞”中有“胀”,“胀”中有“滞”,最终达成平稳的状态。
可惜,目前,这篇文章在公号上已经找不到了(轻轻告诉一下,百度上还能找到)。应该是表达上,有所不妥。想来,估计是不宜用“滞胀”两个字。
滞胀,是一个经济学用语,表示“停滞性通货膨胀”。在各国经济管理中,都是要避免出现的状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曾经四次出现较为明显的滞胀。近几年,也有所谓的
经济“微滞胀”
之说。
所以,这里,借“滞胀”这个词来说房地产这个支柱产业,而且一预测就是定了个“三五年”,如果被市场片面理解,确实不妥。
因此,即将进入2020年,此前的预测,需要更正一下:
未来三五年,中国楼市将是一条平稳之路。
不过,平稳,这个词,显然,有点太平了,不能显摆我的专业,也不能引发大家的关注。甚至,有点像住建部门的宣传稿。
为此,有如得道高僧,话语可以平淡,隐隐约约,还是得透出一丝不平淡。
两个字,求稳!
稳,是结果,也是目标;必须努力,才能达成目标。
这就能够理解,通过2019年方方面面发生的事情。
2019年开春后,小阳春突如其来,不少城市量价齐涨,住宅用地被哄抢。2019年4月19日,今年的政治局会议,早早地开始敲边鼓了,再次强调“房子是用来住的”。普遍的喊话,显然还不够。那就直接点名吧。2019年4、5月间,住建部对10个城市,发出房价预警。
稳,这个字,从来预示着有两面。一面是涨,一面是跌。
涨,可以压着。
跌呢,可能就要托着了。
为什么要托着呢?那是因为……(此处省略两千字)。
三个字,必须稳!
经过这几年,不能再涨了,至少不能再大涨了,这早已经形成上上下下的共识。这里,无需多言。这是“必须稳”的应有之义。
那么,跌,不是好事吗,至少,对老百姓是好事呀?
不见得。
第一、
中国已有6亿城镇户籍人口,可以想见,能够在城镇落户,基本上都有房了。房价大跌,肯定不高兴。而且,这6亿人,可是最具话语权的人。都说要为人民服务,为这6亿人服务,也是天经地义。
第二、
那剩下的6亿多人呢,当然要兜底。乡村振兴战略、扶贫战略,都是为了乡村环境更美好,生活更美好。让最贫困的那一群人,有安身立命之处。对于相当部分的农村居民来说,你房价降了,或者大降,他们也不一定买得起房,也不一定愿意来城镇落户买房。从现实情况出发,解决好他们的当前实际困难,才是当前的重点。
例如,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意见》,进一步明确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给亿万农户吃下“定心丸”。
第三、
剩下的6亿多人中,有一个群体需要特别关注,那就是城镇常住非户籍人口,约有2.3亿人。他们长期在城市工作生活,但是呢,没有落户,户籍还在乡村。既然选择长期在城市工作生活,应该是城市能够给他们带来更多好处。根据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进程以及中国的城市化实践来看,这些人,注定大部分是要落户城镇、定居城镇的。关键是,他们什么时候落户、在哪里落户。房价大跌了,他们中间的一部分人,当然能更容易买得起房。但是,跌多少才是合理的呢?跌了,就一定会买吗?显然,这里有太多的未知数了。
1998年停止福利分房以来,中国的房价整体是稳步上涨的。
这其中,也有几次下跌或者低迷。
1998年至1999年,房价比较低迷。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上半年,房价降的比较厉害。2014年至2015年,楼市情况也不乐观。
房价的下跌或者低迷,往往伴随着经济的低迷或者下行。这里,我们不需讨论是房地产绑架了经济,还是房地产是国民支柱行业,谁又能分得清清楚楚呢?
对于中国来说,房地产的稳定发展,是最佳的发展路径。建国70年,城镇人口从1949年的5700万人,增长到6亿人。改革开放40年,城镇常住人口,从1978年的1.7亿人,增长到8.3亿人。
这70年或者40年间,谁先进城,哪一年进城,由于什么原因进城,进城后工作生活如何,这中间不知有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
这70年或者40年间,谁落寞了,谁先富起来了,哪一年富起来了,由于什么原因富起来了,现在又面临怎样的境遇,这中间也不知有多少起落浮沉的故事。
至于,这中间,要分清,谁该先进城,谁该先富起来,谁该先买房,谁该买得起房,房价该涨,房价该降,谁又能扯的清楚呢?
对于中国人来说,只要大局稳定,只要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还在,有梦想,有兜底,城市化的进程,房价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一切,就交给时间吧。
四个字,有能力稳!
最近几年,有个感受。和各个领域、各种类型的人聊天,发现,说中国好的人,越来越多。为体制说好话的人,越来越多;抨击体制的人,相对也少一些。
这应该和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有很大的关系。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说明,大部分中国人得到了较好的收益。只要既得利益的群体,越来越多,越来越壮大,稳定与发展,就有基础。
上文提到的6亿城镇户籍人口,其实就是既得利益者。城市化是大势所趋,谁提前占据了城市的生存位置,谁就占据了主动权。
2016-2018年这一波房价上涨,更是强化了这一群体的利益。
2.3亿城镇常住非户籍人口,通过就业,取得超过在农村能够获得的收入,某种程度上,也是既得利益者。而5.7亿农村居民,也正在通过农业补贴、农村医保体制、乡村振兴战略、扶贫战略,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
有了这个民心基础,做事从战略决策到执行,就能一以贯之。
看看最近几年的房地产行业。
2016年底,只一句轻轻的“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可谓一锤定音。这为接下来的3年房地产调控,奠定了基调。直到2019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仍在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