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华戏曲
我们是嬉习喜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中国最大民营演出商聚橙网旗下的子公司,我们将利用一个加强版微信产品——“中华戏曲”,为所有戏曲爱好者学戏、看戏、聊戏、追星、交友等需求提供一个便捷的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山西省教育厅  ·  山西省教育厅关于组织参加2025年寒假教师研 ... ·  昨天  
山西省教育厅  ·  山西省教育厅关于组织参加2025年寒假教师研 ... ·  昨天  
青海教育  ·  AI时代,如何做不可替代的智慧教师? ·  2 天前  
青海教育  ·  AI时代,如何做不可替代的智慧教师?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华戏曲

众声群谈︱我为什么还在为戏曲而执著

中华戏曲  · 公众号  ·  · 2017-08-18 20:18

正文

《青楼集》里闻绝艺,《录鬼簿》中唱姓名。

此情不关风与月,人间自是有戏痴。

高则诚脚下的楼板,因创作《琵琶记》长时间的以脚助节而凹陷。

娄江少女俞三娘,因感于《牡丹亭》中的痴情文字,最终竟痴绝而亡。

那个揭发“姹紫嫣红、断井颓垣”的程蝶衣因戏成痴,最终与角色融为一体,物我两忘。


『唱戏的都是疯子,看戏的都是傻子。』当生活的节奏逐渐加快,而依然有那么多人围绕在这“慢节奏”的戏曲周围,如痴如狂,其中还不乏青年人的身影。究竟是什么让他们迷上了戏曲?又是什么让他们为戏曲而执著?

今天,小编特意邀请了自己的几位朋友,他们分别来自于戏曲编剧、表演、导演以及研究等各个方向,既有已经入行的从业者,也有还在踽踽前行的求学者。他们将为大家讲述自己与戏曲之间的缘分,分享他们为什么会选择走上这一条道路。



戏曲之于我,不仅仅是工作,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钱斌斌, 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现为柯桥区小百花越剧艺术传习中心(绍兴小百花越剧团)青年编剧。

我从小就喜欢看戏,小时候农村里有草台班,我就从一个草台穿到另一个草台去看戏。那时候还看不懂戏,后来就慢慢地懂了,也品味出了戏的味道,并从爱好变成了职业。我常说:『我很幸运,也很幸福,因为我把爱好变成了工作。』

其实我的生活特别简单,就是:看戏,看书,写作。

戏是每天都必须要听的,越剧、京剧、曲艺,听得很杂,但必须要过过耳瘾,有朋友曾经开玩笑问我:『你一天不听戏会死啊?』我想,不听戏当然不会死,但会很难受吧。

钱斌斌改编本《盘妻索妻》定妆照

吴素英饰谢云霞 & 张琳饰梁玉书

现在,我更喜欢做的事是让更多的学生,更多的年轻人喜欢戏曲。戏曲想要发展,就必须要注入大量年轻的血液。我现在每年都会去学校、培训班讲“中国戏曲”课程,虽然很多学生是出于考试的目的来听“戏曲课”的,但我还是很希望能通过我的“另类”讲解,会有学生真正喜欢上戏曲,哪怕一年只有一个,我就感到很欣慰了。这条路很长,也很艰难,但我会一直走下去。


越剧以其优美的旋律,征服了年幼的我。

@潘锡丹, 上海戏剧学院首届越剧本科班毕业生,师从著名越剧老生张国华、张承好、吴群,现为上海越剧院青年演员。

我喜欢上越剧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或许是我的妈妈。妈妈经常跟我说,她在怀我姐姐和我的时候,就天天听越剧。所以,我想或许有胎教的因素。在我四、五岁的时候,我偶然间听到妈妈和姐姐在唱越剧,觉得旋律特别优美动听,就让妈妈和姐姐教我。而几年后,我渐渐地学会了自己跟着VCD唱。

潘锡丹剧照

爱好越剧的我,从小就十分希望长大后能成为一名专业的越剧演员。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电视上看到上海戏曲学校正在招收越剧班学员。我毫不犹豫地让妈妈带着我去杭州参加初试。之后,我顺利地通过了初试、复试和总试,成为了上海戏曲学校07越剧班的一员。经过十年的学习,我已顺利毕业,并成为了上海越剧院的一名青年演员。出了校门,我就开始怀念起我的学生时期。我学到的东西还太少,我还要继续向老师们学习。我不会停止学习的脚步,我会继续努力,不断向前,争取成为一名合格的越剧演员。


接触戏曲,这是一个美丽的巧合。

@吴波,上海大学艺术学硕士,上海戏剧学院17级戏剧导演博士生,师从赵晓红教授、卢昂导演。

其实接触戏曲纯属一个巧合,这个巧合是与遇见朋友有关的,因为遇见了那群(文理越剧社)可爱的朋友才遇见了戏曲,从他们那里我感受到了大家对这门传统艺术的痴情与执着。而从遇见戏曲到喜欢并走近戏曲,是因为几位老师的影响和引导,尤其是我的硕导赵晓红教授、越剧表演艺术家史济华老师、钱惠丽老师,还有上海京剧院的优秀青年演员于辉老师等等。从他们那里,我学习到了丰富的戏曲艺术知识,深入地了解了戏曲的魅力;从他们那里,我看到了戏曲艺术家们传承的艰辛与不易,同时也发现了当下戏曲发展的一些困境……

或许正是这些许的了解、认识和发现,让我明白了:如果可以,青年人应该用一些实际行动去爱惜、保护和传承这门优秀的艺术。就这样,我也慢慢踏上了戏剧之路,从一个非专业的旁观者变成了一个要系统学习研究的专业“学戏人”。 就目前来说,我应该是幸福的,因为遇到了很多的同路人(或者说是戏曲的“守护者”),其中有我的师兄、师姐,京剧班学戏的师友,以及众多的戏友。同他们一起交流学习,我受益良多。现在,我只希望在上戏的几年博士学习生涯中,能进一步充电,学习更多的戏曲知识,提高实践能力,能为中国戏曲艺术的传承尽一点力。


历经千百年的艺术,像木质的香气一样,细微却亘古绵延。

@马艺珈, 上海大学戏剧与影视学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艺术理论家、戏剧理论家蓝凡教授。

2011年下半年,十七岁的我脱离了十几年的应试教育训练,步入了一个自由的大学空间,我看到的是更大、更多样的世界。欣喜之余便是迷茫,同龄人都在找寻和实践自己的爱好和人生追求。偶然之间或是冥冥之中,一个学姐问我有没有兴趣去“兰苑”看戏,我不知“兰苑”是什么,对戏曲的印象也是“浓墨重彩”的“咿咿呀呀”。但还是跟着去了,一路走至江苏省昆剧院所在的江宁府学旧址,闹市中的古典院落,跨过高高的木质门槛,走过回廊,院落的西北角便是“兰苑”,是一个不大的剧院,充盈着木质陈旧的气味。坐定开场,响起的第一个音符便击中了我,突然间清醒,继而沉浸在这六百年前的音乐中,一整晚的体验都是与现实生活隔离开的。我惊叹于戏曲表演中处处节制的美感,这是视听感受的全新认知,戏曲舞台的美绝对不同于影视。从那时起,我开始热爱戏曲,随着阅历的丰富,从对昆曲专一的热爱逐渐扩展至京、昆及各地方剧种。

兰苑剧场

本科毕业,我选择继续读研,戏剧与影视学专业。在进一步的学习中更深刻地理解了戏曲的美,我希望能将戏曲与新的影视环境放在一起研究,找寻古老艺术新的传播方式,让戏曲艺术传播给最广大的观众。我对戏曲最初的感知是与木质陈旧的香气分不开的,历经千百年艺术像木质的香气一样拥有强大生命力,细微却亘古绵延,所以我个人对戏曲的热爱和研究不会停止,也坚信会有更多的人识得香气,识得美。


越文明越是不疯不傻,但也正是一个危险。 所以据我推想,戏剧怕是越到将来越需要的,需要它来调剂人的生活,培养人的心情。

——梁漱溟




你眼中的戏曲是怎样的一门艺术?

你与戏曲之间又有怎样的故事?

你是否也还在为戏曲而执著?

我们真诚地希望你能与我们分享

属于你的故事,属于戏曲的故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