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书法网
中国书法网(www.freehead.com)是中国成立最早,注册会员最多的专业性书法交流网站。 本站旨在为广大书画家、爱好者提供最新书坛新闻咨讯,学术成果、书画展览、书画印学习创作交流以及艺术品交易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核集团  ·  面向全社会发布! ·  6 小时前  
中核集团  ·  中核承建!我国出海北非最大LNG项目升顶成功 ·  6 小时前  
中核集团  ·  中核集团一周要闻上新! ·  2 天前  
中核集团  ·  卓越绩效大家谈⑥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书法网

三国书法艺术:十碑演义

中国书法网  · 公众号  ·  · 2019-09-12 20:00

正文


三国以前,汉字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等阶段,加上楷书、草书,从中可以发现,汉字的发袭规律是由简到繁,繁简交替,又发展演变为由繁到简三大阶段,总的趋势是从繁杂到简单,从难写到易写,这是书法随时代而发展的必然。

三国时期,从书法的历史发展来说,是完成汉字书体演变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楷书与草书已日臻成熟。 也奠定了三国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那么,在三国时期书法,你们又了解多少呢?


01 /

《受禅表碑》


《受禅表碑》三国魏黄初(202年)刻。

在河南许昌县,额篆书题“受禅表”。

字方正,渐开唐隶之门。


汇品:

明 郭宗昌 :书法同《劝进》,虽小远汉人, 雍雍雅度,衫履自饰,亦复矫矫。(《金石史》)

清 王世贞 :余始喜明皇《泰山铭》, 见此而怳然自失也。汉法方而瘦,劲而整,寡情而多骨,唐法广而肥,媚而缓,少骨而多态。汉如建安,晋三谢,时代所压,故自不可超也。此语得评书三昧。(《石墨镌华》)

清 杨守敬 :下笔如折刀头,风骨凌厉, 遂为六朝真书之祖。(《学书迩言》)

清 康有为 :于时卫敬侯出,古文实与邯郸齐名, 笔迹精熟。今《受禅表》遗笔独存,鸱视虎顾,雄伟冠时。(《广艺舟双楫》)



02 /

《上尊号碑》


三国·魏 《魏公卿将军上尊号奏》

河南省临颍县繁城镇汉献帝庙藏。

全称《魏公卿将军上尊号奏》,

又名《百官劝进表》《劝进碑》《上尊号奏》。

《上尊号碑》的书法,以“方整峻丽”著称于世。

传为梁鹄或钟繇书,皆不可靠。

东汉献帝建安十五年(210),曹操曾下令禁碑。

故曹魏时代,除个别皇家巨制之外,存世者极少。


曹魏之时,三国鼎立,儒、道、佛三教并行,

社会思想比较开放。

文风亦尚通脱、清峻。

故魏初诸刻,

一反汉末分隶之古厚典雅而为空灵峻丽。

就汉字字体的演变而言,

魏初诸刻是由隶变楷的桥梁;

就书风而言,

它们浸淫灌溉了两晋南北朝乃至隋及唐初之书法;

故无论在汉字字体变迁史,

还是书法艺术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



03 /

《三体石经残石》


三国·魏《三体石经残石》,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又称《正始石经》。


因用古文、小篆、隶书三极书体铭刻,

故称《三体石经》。魏正始二年(241)刻。

《三体石经》刻有《尚书》、《春秋》两经,

刻成后与《熹平石经》并立於河南洛阳太学。

於晋代时损坏,屡经战乱埋於土中。


西安碑林所藏《尚书》残石於1945年和1957年

在西安许士庙街小学附近和

西安北大街青年路先后出土。



04 /

《孔羡碑》


又名《鲁孔子庙碑》

《修孔子庙碑》《封孔子庙碑》等,

刻于三国魏黄初元年(220)。

隶书,二十二行,行四十字,

额篆书题:“鲁孔子庙碑”。

石在山东曲阜。

宋嘉祐七年,

张稚圭刻题记于碑末,谓碑为梁鹄书,

但无可靠证据。

张氏并谓:

“昔人评其书云:“龙震虎威,气雄力厚,魏刻之冠。””

洪适《隶释》 云:“魏隶可珍者四碑,此为之冠。”

明赵崡 称其“结法古质遒健”。

杨守敬《评碑记》 谓: “此碑以方正板实胜,略不满者,稍带寒俭之气,六代人分楷多宗此种,唯北齐少似之者。”



05 /

《天发神谶碑》


《天发神谶碑》建于吴天玺元年(公元276年),

又名《天玺纪功碑》、在宋以前已断为三石,

故又名《三断碑》。

传为华(核)文、皇象书,

又传为苏建所书,

因碑文残缺,无从考证。

旧在江苏江宁尊经阁,清嘉庆十年(1805)毁于火。


此碑书法非隶非篆,篆书的笔意重一些。

雄伟劲健,锋棱有威,

下笔多呈方棱,收笔多作尖形。

转折方圆并用,结体上紧下松,

字形修长,形象奇异瑰伟。

其笔法及体势,

在书法史上可说是前无先例,后无继者。

是研究东吴石刻文字的重要资料。


由于原碑早毁,流传拓本很少。

尤以断裂之前的宋拓本极为珍贵。

这里所选的拓本为故宫博物院藏宋拓孤本,

字迹清晰,墨色醇古。



06 /

《谷朗碑》


三国·吴《谷朗碑》全称《吴九真太守谷朗碑》。

隶书,三国·吴凤凰元年(272)立。

纵176厘米,横72厘米,文18行,行24字。

碑在湖南耒阳。


谷朗碑》字虽称隶书,实则体势已非常接近楷书,

故亦有定为楷书者。

当然同后世魏碑、唐楷相比,

它还带有较浓的隶味。

其结体方整,笔画圆劲,书风浑朴古雅,

与曹魏诸刻风格稍异,

但同为开后世楷书法门的重要碑刻。


此碑在清代以前,惟见欧阳修、赵明诚二家著录。

翁方纲《两汉金石记》 云: “其字遒劲,亦有汉分隶法。”严可均谓其“隶法不恶,刻手极拙。”康有为称其古厚,为真楷之极。



07 /

《禅国山碑》


三国·吴 苏建《禅国山碑》(传)

又称《封禅国山碑》、《天纪碑》。

篆书,三国·吴天玺元年(276)立。43行,行25字。

传为苏建所书。碑在江苏宜兴。

《禅国山碑》为三国时期重要碑刻之一,

自宋以来,多见著录。


其书淳古秀茂,体势雄健,笔多圆转,

继承了周秦篆书的遗意,

与方折突出的吴《天发神谶碑》相异趣。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称其“浑劲无伦”。

杨守敬《平碑记》 云:“秦汉篆书,自《琅邢台》、 《嵩山石阙》数碑而外,罕有存者,惟此亏巍然无恙,虽漫漶之余,尚存数百字。玩其笔法,即未必追踪秦相,亦断非后代所及。”



08 /

《毋丘俭纪功碑》


三国·魏《毋丘俭纪功碑》

公元1906年,

吉林集安乡民筑路发现

曹魏安邑侯平定高句丽反叛纪功。


碑系赭红色含石英粒岩石凿刻而成,

发现时只残余全碑之左上角,

表面光洁,碑阴亦作修琢。

残长39厘米、宽30厘米、厚88.5厘米。

汉字阴刻,可见7行47字,

另有三字虽残但可辨识,共得50字。


其字体为隶书,遒劲古朴凿刻工拙。

毋丘俭纪功碑发现之后,

引起当时学术界极大的重视。

诸史家对碑文涉及史实、文意、历史地理

及残字等颇多考证。

其考释最精辟者,当首推王国维。



09 /

《王基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