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总的“海灵格研究”群是难得真正“畅所欲言、言之有度”的群,畅所欲言是我们都能直言不讳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哪怕是跟群主相左,言之有度是大家彼此都能互相尊重、求同存异。
H总想建构与海灵格不同的“系统排列”的理论和方法论,群里的反馈,有说“不看好您这个事儿、但看好您这个人”的,有人认为他这套换个说法可能更好、不要用系统排列这个概念,有对相关的找科学依据、做科学研究、著书立说的意义表示质疑的,有人表示听不懂开溜的,等等。H总都能从容大度地回应。
从对话中,我也能体会到不同的人代表着科学圈、灵修圈、传统文化圈的不同声音,有着不同的背景、用了不同的语言、带着不同的倾向。就此我也表达了一些我的观点:
我带着社会科学领域的背景,学科领域的主流也是科学实证。但是我看到了严格的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难以充分实施、应用在社会、心理等研究领域,我正在学的心理咨询课程中老师也提到原来更多理科背景的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界(虽然心理学也有哲学背景,但科学派长期是主流)也在反思很多实验法得到的结论在心理治疗的临床效果上并不好,现在心理咨询界也在向哲学人文甚至灵修有更多的敞开,我也随之带着头脑的敞开去看向更多以前认为“非科学”的东西,而灵修界呢,也讲敞开、联结,但是可能也有人把灵修搞得比较自恋。
科学界有自恋的,灵修界也有自恋的,当然也包括传统文化界。一旦有了自恋,系统就是封闭的,无法交流、无法交融,也无法发展,这既不是科学的态度,也不是灵修的态度。就拿海灵格体系的系统排列来说,在家排领域,更多的是用灵性感知,因为这个领域本来就是流动着更多的爱,情感和情绪。那么如果应用到商业和其他领域,恐怕导师们还是需要更多更多的知识背景。
比如前几天海校在北京开的商业组织系统排列工作坊,导师托马斯就用排列的方式生动地呈现了资产负债表的各个要素,如果没有资产负债表概念的排列师,就不可能做这样的引导。再比如,我听到海校微课中安吉莉卡的一小段,也提到更多历史、地理知识帮助导师和代表去做更敞开的联结。一个经历和头脑完全空白或者比较浅薄的人,要去做更多的联结和感知恐怕也不可能,或者囿于自己的个人经历和知识,去联结他人、他物时会有局限和偏差。在排列场上要放空,不等于平时不要发展头脑。头脑和感知的发展也是有联系的。排列中收获的觉知,是会沉下来形成头脑里的新的认知,指导行动。总之,如果人能将知识与直觉、逻辑理性与感知灵性自如地整合并行或者切换就是很好的状态。
自恋之外,同时也有另外一个倾向,就是非主流圈子的人并不够自信,生搬硬套一些主流圈子的概念去证明自己,比如,用自己并不懂的科学词汇去解释家排场域里代表感应是怎么回事。而我看到的海灵格本人的书籍中承认场域里感知的现象还无法解释,导师班里有物理学背景的同学上去做了一通解释,被德国导师打断。目前,我们能够肯定的是,场域里代表的呈现表现出的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感知力,也并非什么特异功能,只是存在个体差异。至于物理学上的解释,还是等待真正的研究结果吧。也希望海灵格的系统能够足够开放,接受研究者的探访和实验。
反正今天在群里,以及跟H总的爱人单聊,扯得挺远,不过挺开心的。觉察到自己有很多想法,但是以前更多是在一言堂的环境里,表现出有点“茶壶里的饺子”的感觉,这段时间的聊天锻炼了即兴发言呢,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