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正午阳光出品的电视剧《欢乐颂2》终于在大众的瞩目中开播了。《欢乐颂》第一季在去年4月播出,开播之时,其作为一部小众IP改编的剧集,并不被看好。但是因为剧集的品质、演员的演技以及剧情上对于当今都市生活“接地气”的探讨,使之成为一匹黑马,掀起一股追剧热潮,同时获得了收视和口碑的双丰收,成为2016年的现象级“爆款”剧集。
而凭借《琅琊榜》、《伪装者》、《欢乐颂》等剧集奠定了行业内的地位,被称为“国产良心剧”出品方的正午阳光,一早就表明《欢乐颂》会以季播的形式跟大家见面。除了后续对于剧集的期待外,行业内的人士更为关注的还是正午阳光能否找到“季播剧”的正确打开方式。
毕竟,近年来不管是电视剧还是网剧市场都掀起了一股“季播”的热潮。但目前来看,“中国式季播化”的发展形势并不乐观,不仅“叫好又叫座”的季播剧并不多见,还催生了一波“伪季播剧”。
收视飙升、口碑低开
《欢乐颂2》也赶不走正午阳光的“水逆”?
上周四,《欢乐颂2》如期登陆东方卫视、浙江卫视,并在视频网站同步上线。作为一部出身“优渥的剧二代”,其在开播首日就表现出了强势的尽头。根据CSM52城收视数据显示,《欢乐颂2》当晚在双台的收视率相继破1。而与其同时段播出的年度大剧《白鹿原》(播出时间仅早于《欢乐颂2》1天)的收视率则一直在0.6%上下浮动,排在第五名之外,关注度和市占率更是只有《欢乐颂2》的1/6。
难道正午阳光真的逃离掉了前段时间《外科风云》带来的一连串“水逆”,并且完美的找到了季播剧正确的打开方式?
但在近期一连串的“抠图”、“替身”等行业内的负面新闻的影响下,以及上月刚播完的《人民的名义》的洗礼之后,观众对于剧集的要求和审美都在逐渐升高,要想成为“爆款”剧集俨然会更加困难。
而《欢乐颂》就值这个当口,与亮眼的收视情况相比,其在播出之后,口碑却不尽如意,豆瓣评分一直维持在5.2分左右,与第一季的7.3分相差甚远。
作为一个完整追完《欢乐颂》第一季的一员,小官对于第二季的期待值同样很高,但在看完之后,跟众多网友的看法非常一致:剧情节奏拖沓,人设崩塌、剪辑混乱,BGM太多、像中年版MV……
以及出品方看到会“痛哭”的——剧情阶级固化、角色贫富差距悬殊,像电视剧版《小时代》。
其实就目前的成绩而言,《欢乐颂2》的收视情况并不差,观众的评价对于一部一般的电视剧而言也是可以接受,要知道一些电视剧的评价更差,但是仍有观众。《欢乐颂2》的不同在于,后面站着的是正午阳光,作为一家以内容产出为核心的公司,又制作出了《琅琊榜》、《伪装者》、《欢乐颂1》等优秀剧集,为自己树立了更高的行业水准,市场对于其期待值自然会更高,评价也会更加苛刻。
在《外科风云》受“白百合事件”影响后,虽然没有延播,但对于剧集的收视和评价还是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并没有如以往正午阳光出品的作品一样成为“爆款”,《欢乐颂2》因而背起了为公司“正名”的重任。
目前《欢乐颂2》已经播至5集,剧情也从前两集“五美”的家常里短发展至相聚22楼,各自的感情线都在慢慢展开,预告中的“邱莹莹遭遇直男癌,男友处女情结”、“关雎尔邂逅摇滚青年谢滨坠入爱河”、“樊胜美被男友嫌弃”、“曲筱绡家境变故”等都是“大爆点”。
只要延续现在的热度,后续剧情不像前两集的节奏那样拖沓,其他方面正常发挥,口碑或许可以逆袭。毕竟《外科风云》的豆瓣评分都从及格之下跃至7.5分了(不过也不排除刷分的可能性)。
圈钱、圈流量
怎么走出“伪季播剧”的怪圈?
除了要为正午阳光的作品正名外,《欢乐颂2》还背负着另外一项重任,检验季播剧在市场上的可行性。
近年来,不管是电视剧还是网剧市场都掀起了一股“季播”的热潮。而这大多缘于两方面:一是网文IP的改编风潮。近年的多数“爆款”作品大多改编自网络文学作品,其中大部分网文IP的篇幅都较长,一些知名IP系列甚至多达八九卷,需要大量剧集才能完全讲述;二是对于欧美剧的“季播模式”的效仿。
正午阳光属于后者。其主创候鸿亮以及公司非常看好欧美剧完善的商业流程,想要跳出国内目前的“作坊式”生产剧集的模式。而《欢乐颂2》正是想要尝试这种模式,在一开始就计划以季播剧的方式进行制作。
但就像一位业内人士所说的,“中国的季播剧已经出现,但是还没有一部作品带来可供业界参考的成熟季播模式,它们中的大多数只是改编剧的另一重表达,撬动季播的不是不断更新的原生创意,而是其背后的超长网络文学底本。”而纵观国内的季播剧确实只是成为一种加长文本的分段手法,真正意义上季播剧并不多见,还催生了一批“伪季播剧”——这些剧集大多数是受政策的影响,以及短期利益的驱使,明明可以用一季播完的内容,却偏要以季播形式放到第二季播出,而且两季间隔时间较短。
比如前段时间的《大唐荣耀》、《青云志》、网剧《无间道》、《乡村爱情》等剧集均被剪成了多季。同时为了延长播出周期,并且获得更大的收益,这些“伪季播剧”的“注水”现象非常严重,比如剧情拖沓、剪辑松散、副线人物和剧情增多等,剧集变得越来越长。因此这些剧集的后续几季虽然是接着把第一季的故事讲下去,但是效果并不好,收视率和话题都出现“断崖式”下跌。并被网友质疑道:“为什么好端端的一部剧要拆成两部来播,好感都被耗尽了”、“明明是个完整的故事,非要分开播,每一季都结束的很突兀”……
其实,国内并不是没有真正的季播剧,除去其他的不说,《家有儿女》、《爱情公寓》、《重案六组》都是比较典型的季播剧。他们虽然并不是像欧美的季播剧一样边拍边播,但是抓住了其中的要点:前期重在塑造人物形象,然后每一季都会随着社会热点和市场反应更新剧集,不断进行“可持续的原创题材”与“可持续的创作翻新”。这也是季播剧最大的特点——成长伴随感,剧中的人物就像观众的老朋友一样,相互见证彼此的成长。
在现在国内的季播剧热潮中,尚未出现这样经得起持续开发的作品,毕竟国内编剧早已习惯了将电视剧作为一个整体,在开头进行铺垫,中间进行戏剧冲突,结尾高潮反转,“一下子用完所有梗”的单季剧编剧手法。
但《欢乐颂》确实已经具备成为季播的条件:在第一季中,剧中“五美”的性格特色鲜明,演员演技在线,成功塑造出了被大众认同、喜欢的形象,并且可以与大众一起成长;此外,该剧的品质不错,可以做后续的开发。但能否成功,还要看《欢乐颂2》后续的播出情况和口碑发酵了。
季播剧不是一种开发策略
而应看到长远的利益
从目前的电视剧和网剧市场环境来看,季播不是选择,而是一种必然。但是想要培养出成熟的“季播化”市场环境并不简单,国内观众的观众习惯、“伪季播剧”盛造成的负面影响行以及电视剧行业的乱象等都急需改变。
一位爱奇艺的工作人员对《首席娱乐官》讲到,“随便一个IP开发到第二季之后,播放量有的会比那种大IP的第一季还高。”因此,目前来看,季播剧尚且被当作一种开发策略,而不是长远的规划和打算。以国内重收视、点击量以及利益的行业现状来看,首先要转变为了圈钱而进行后续开发的态度。不是等第一季火了,才想着拍摄第二季。
以欧美剧而言,为了达到精良的制作效果,在观众和广告商中获得良好的口碑基础,其前期的资本投入与操作难度上甚至要大于单季剧,第一季基本上是不挣钱的。而这或许也是一些欧美剧堪比电影大片的原因。但这种剧在国内就基本上可以被平台方和广告商说“拜拜”了。
但如果第一季的基础打好了,后续能够继续保持水准,就会吸引到更多资本的关注,产生更好的商业价值。候鸿亮曾表示,“能拍到八九季的美剧,一定是有巨大的利润。比如《权利的游戏》到了第六季,单集成本可以达到2000万美元,但带来的商业利益更是惊人。”
比如《欢乐颂》在第一季大火之后,第二季广告植入费用便水涨船高,暴涨了几倍,“品牌植入,包括美妆、服饰等多种项目,价格是450万起。”有业内人士认为,《欢乐颂2》仅靠广告植入就收回了成本;《爱情公寓1》在在推向市场时也不被看好,最后只能落户于江西卫视,但之后的《爱情公寓4》则成为当年国内单集售价最高的电视剧之一……
另外,也不必太过担忧“伪季播剧”过于泛滥会影响市场的健康发展,《青云志2》、《大唐荣耀2》等的接连扑街,也证明国内观众观剧审美水平的提高。在这种环境下,或许更加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一位行业人士表示,“有市场的好IP自然值得持久开发,没人看的‘伪季播剧’自然会被淘汰。长久发展下去,行业自然会认识到只要好的内容才会创造更长久的价值。”毕竟,欧美剧中也有烂剧,也经常有剧集因收视、评价不好而被砍掉(许多剧集追着追着就没了,跟国内追不完的现象也是差别太大)。
大家更应该担忧的或许应该是国内演员的片酬问题,成功的季播剧除了品质、剧情以外,原班人马的参演也非常重要。但随着剧集的热播,演员总有要涨片酬的。近期就有新闻报导,《破产姐妹》因为收视不佳以及续约费用成本加重,正式被砍。而此前《生活大爆炸》也传出曾因演员片酬过高而差点被砍。
>> 热文 <<
2016电影|2016电视|2016VR|2016直播|2016电竞|2016泛娱乐
阿里影业|华谊兄弟|华策影视|腾讯
艺人经纪|天价片酬|“限韩令”|欢喜传媒
《爵迹》|《一粒红尘》|《我是歌手》|《一句顶一万句》
林丹|包贝尔|刘恺威|《如果蜗牛有爱情》
林依轮|南派三叔|贾乃亮|白一骢|宁浩
>>招聘信息<<
招新媒体主笔、运营、实习生等,点击查看!
发送“姓名+职位”和个人简历至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