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点评的照片)
....................
作者提问
徐老师,您好!很忐忑,第一次向您的公号投稿,因为自己的不自信。虽然接触摄影也有些时间了,但是,一直以来都搞不清自己在拍什么。很多时候按下快门的那一刻心里似乎有所感觉,但事后,看着自己拍下的画面,却又不清楚自己想要表达什么。比如这一幅。当时是在洗车店的门口。这个孩子的父亲正在洗车,他和我一起坐在一旁的凳子上等。和我一样,他也在玩手机。当我偶然瞥见他专心地玩着手机时,忽然很有冲动想拍下来,于是便走到他的对面,悄悄地拍了下来。当时只觉得这个画面让我有所触动,现在的孩子和手机的交流似乎远远多于他们和身边环境的交流。但事后,看着这个画面,我连给它取个题目都成问题,究竟我想说什么?这个画面又能让别人看出什么?很迷茫。
我很担心,这样下去,真不到自己还能拍什么。希望能从您这儿得到一点启发,按快门的冲动怎么才能变成画面中的语言。谢谢!
........................
徐晓刚讲评
您的照片最大的问题是主体有了,当时感觉也有了,立意也有了,最后照片表达不出当时的感觉、立意。这就是我所说的“眼到手不到”,知道该拍了,却表达不好。为什么会这样?还是摄影语言没有掌握的很娴熟。摄影语言最核心的架构是主体与陪体关系,您找到了主体,但却没有给他找到合适的陪体。您文字中提到,“当时是在洗车店的门口。这个孩子的父亲正在洗车”,多好的陪体呀,为什么不用?画面背景中只有关系不大的街道、车辆,要它们何用呢?您可能为了拍孩子的一个正面,其实侧面行不行?背面行不行?完全可以的。画面中有自己玩的孩子,有洗车店中忙碌的父亲,意思不就表达得更清楚了吗?甚至只取孩子的头部、手中的手机就够用了,要把其它陪体交代好。
美国有个这样的统计,穷人的3岁孩子要比富人的3岁孩子平均少听过4000个单词,虽说数据不一定科学准确,但反映了经济条件不好的人,或者更忙碌的人用于陪伴孩子、与孩子交流的时间更少,也说出了家长陪伴的重要性。当然,孩子长大一点后可以自己学习,与他人交流,缺少家长陪伴的孩子也不一定不优秀。家长对孩子可以“言传”,也可以“身教”,家长的行动也是孩子的人生的参照。如果你的画面中出现了孩子、家长,会让人联想到很多很多。
参照几幅主体与陪体关系处理得非常好的佳作:
《渔父》 徐晓刚 摄 引自《一招出牛片》,主体是认真劳作的父亲,玩耍的孩子是重要的陪体。
《教练》 樊学贵 摄 主体是紧张投入的教练,虚化的运动员作为主要陪体。
《梦从脚下开始》 赵骏庆 摄 主体是蓄势待发的孩子,背景的画作为主要陪体。
.............................
总结
摄影语言很多,先从主体与陪体关系练起吧,把触动你的事件交代清楚,再运用其他的摄影语言修饰你的画面,这样作品才会越来越精彩。如想多看我的文章,关注微信公众号“摄影讲评”吧,历史消息里面有200多篇文章了。
我的著作《一招出牛片》上市。
获得方法:(当当网、京东商城、亚马逊有货,进入后搜索“一招出牛片 徐晓刚”,认准作者徐晓刚,即可。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直接进入当当网相关页面)
关注微信公众号“摄影讲评”,每天进步一点点。更多文章,关注本公众号之后,选择“查看历史消息”,可以看到。
如要投稿被点评,可发jpg大图到[email protected],写上您的疑问,留下电话姓名。如果适合后期,我将会把制作好的照片发回给您留念。所以一定要给我大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