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至21日,我校2019年春季工作会议在珠海校区召开。20日上午,罗俊校长作了题为
《以立德为根本 以树人为核心——共创一流本科教育工作新局面》
的大会主题报告。20日下午,7位报告人围绕本次会议的“人才培养 立德树人”主题作了专题报告。专题报告会由常务副校长孙冬柏主持。下面,与大家一起回顾一下7个专题报告的主要内容。
孙冬柏常务副校长主持专题报告会
余敏斌副书记作“加强党的建设 培养时代新人”的专题报告
我校党委副书记余敏斌从党建育人的视角,作了“加强党的建设 培养时代新人”的专题报告。
余敏斌副书记从抓领导班子建设引领育人方向、抓基层组织设置夯实育人基础、抓好党支部建设打造育人堡垒、抓党员队伍建设凝聚育人力量、抓干部教育培训提升育人能力等五个方面回顾了我校2015年以来的党建成效及存在问题。他指出,我们高校的党建要
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着力抓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
,
做好干部工作和人才工作,要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使党支部成为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坚强堡垒。他强调,抓政治建设,要强化领导力、提升执行力,锻造组织力,培养号召力,在强化政治领导中保证立德树人的正确方向;抓思想建设,要推进铸魂育人、价值引领、思想融入,在加强理论武装中夯实立德树人的思想根基;抓组织建设,要优化组织设置,规范基层党建,选优配强支部书记,强化“头雁效应”,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在健全组织体系中筑牢立德树人的组织基础;抓作风建设,要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大学精神,坚持宣传引领,以好的党风带动好的教风学风行风和工作作风,在培育大学文化中引领立德树人的正气清风;抓制度建设,要健全工作落实机制、关怀激励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在建章立制中形成立德树人的长效机制。
王雪华副校长作“构建世界一流师资队伍 为‘双一流’建设提供人才保障”的专题报告
我校副校长王雪华就师资队伍建设作了“构建世界一流师资队伍 为‘双一流’建设提供人才保障”的专题报告。他分析了我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介绍了我校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措施与取得的初步成效,并布置了师资队伍建设的未来工作重点。
王雪华副校长强调,
教育事业的根本是立德树人,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教师的天职是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化人。我们要坚持党管人才,深化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按照“分类评价、突出绩效、保持活力”的原则,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王雪华副校长在报告中谈到,我校正着力继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相关工作机制;继续凸显人才集聚效应,增大人才队伍体量;快速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增强人才队伍能力;改革教师分类评价机制,加大教师发展动力;优化人才薪酬激励体系,提高教师积极性。
他表示,
师德师风建设,人才引进工作,师资培养、激励与考核仍是接下来我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工作重点
。
未来三年,学校将继续在人才引进、人才申报、职称晋升中坚持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更加突出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突出高水平创新团队的组建与培养,实现人才引进数量尤其是高层次人才、专任教师数量再倍增,我们将以更有力、有效的措施,开创学校师资发展新局面。
杨建林主任作“践行管理育人 加强队伍建设”的专题报告
我校校长办公室主任杨建林从管理育人的视角,作了“践行管理育人 加强队伍建设”的专题报告。
杨建林主任表示,
管理育人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体现,是“三全育人”的题中之义,是我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必经之路
。
立德树人赋予管理育人新的内涵,包含制度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等多个方面,管理育人无小事,要增强管理育人意识,齐心协力共落实。他提出,对标世界一流大学的管理要求,我校管理队伍建设水平存在明显差距;对标学校当前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要求,管理队伍水平的提升相对缓慢。我们要追求卓越,就要提升管理育人水平,这就要求我们要提高政治站位,忠于党的教育事业,适应新时期、新期待、新要求,转变角色;要强化担当,做一名忠诚、敬业、有迫切使命感、能主动作为的管理人员,敢于担当、勇于担当、善于担当;要提升个人素养,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要追求“为人师表,率先垂范”;要臻于至善,贯彻“四有”精神,以“培训”为抓手,提升管理水平,实现有效管理。最终,我们要加快转变工作方式,加快转变思想观念,实现
管理水平与学校事业发展同心、同向、同步、同行
。
李善民副校长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构建五个融合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的专题报告
我校副校长李善民就人才培养作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构建五个融合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的专题报告。他总结了学校四年来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成绩及问题,阐明了构建五个融合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的指导思想与目标,介绍了构建卓越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
李善民副校长指出,全校师生在“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引下,
努力构建“德育与智育融合、学科与专业融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融合、科研与教学融合”为特征的“大本科”卓越人才培养体系
,
围绕实施本科专业动态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梳理各类课程体系、科学优化教学安排、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持续增加教学投入、引导教师将精力投入本科教学、营造尊师重教氛围等方面,开展了人才培养内涵式发展的系列改革,成效显著。
他表示,未来五年,学校拟推出一流本科教育建设“1+N”系列行动方案,即“1个指导意见”,制定《中山大学关于加快一流本科教育建设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指导意见》;“N个行动方案”,制定若干项具体行动方案,将指导意见和人才培养体系的科学性、完备性和系统性落地落实落细,夯实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加强专业的内涵建设,强化知识体系的完备性建设,提高人才的竞争性,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教学的过程管理。加快构建“五个融合”,打造“价值引领、通专融合、复合创新、多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形成更具科学性、完备性和系统性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复合创新型人才
。
童叶翔教授作“科教融合 菁莪造士”的专题报告
我校化学学院教授童叶翔结合化学学院教学科研实践,作了“科教融合 菁莪造士”的专题报告。
童叶翔教授认为,
大学的作用在于传授知识,大学的意义是保存理想
,
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我修养,以修身为第一大事,要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他以化学学院教师群体教学科研有效融合的实践为例,提出要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涵养学生的领袖气质。他从自身30余年的基础课教学实践总结中得出,教师要常教常新,坚持“新而精”“博而通”,改革教学方法,以科研促教学,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在科研实践中融汇基础理论,教学活动中助于扩展师生知识面,理清科研思路,获取科研灵感,
实现科教融合,达成教学相长
。
周梓洵同学作题为“德才兼备泽桃李 强院育人书新章”的分享
2018年,我校国际金融学院2015级本科生周梓洵分享了在中大四年自我成长的经历与感悟。
他表示,学校“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人才培养目标、“学在中大、追求卓越”的优良校风和学院“强院育人”战略,不断激励着他深耕所爱,臻于至善。
他说,学院的“党建育人”和“科研育人”战略让他受益匪浅,使他坚定了信仰,提高了思想境界和使命意识,深信学术报国。科研战略鼓励他深度参与研究课题和科研项目,“四个全覆盖”和“五个品牌活动体系”让他从一名“科研菜鸟”成为满怀兴趣的“科研新手”,全流程、全方位、全覆盖的科研育人引导他不断求索。学院提出的“体育强院”和“五个一”体育倡议,激励他热爱体育,每天坚持跑步,创立田径院队并担任队长,个人和团队都曾获校运会殊荣,他说,从个人竞技、团队项目到大众体育,他更希望和更多同学坚持锻炼,养成运动的生活习惯。学院人才培养体系里的“大类培养、博雅教育”方针激励他全面发展,而“第二课堂”体系的建设,不仅丰富了他的校园生活,更能将专业所学运用于实践。学院“学习强院、实践育人”战略激励他与同学进行分享和互助,得以共同进步。
他感恩中大、感恩学院,希望跟他一样的中大学子能勇立潮头,为社会福,为邦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