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
点击图片上方
“
财金新天地
”
→ 点击右上角“...” → 点选“
设为星标
★
”就不会错过每篇好文章啦!
来源:
【王耳朵先生】(ID:
huangezishiba)
(本文不代表财金新天地立场)
江苏的小钱和小乔结了婚,婚后闹矛盾,小乔起诉离婚。
在他们婚姻存续这期间,小乔公婆,也就是小钱父母陆陆续续给儿子转了17万块钱。
后来,公婆又出资160多万,给俩孩子在南京买了房子,交了契税。
他们把儿媳妇告上法庭,说这些钱是儿子和儿媳妇找他们借的,要求还钱。
尤其是小钱联合父母一起,在她起诉离婚这档口,不要脸地补写了10张借条。
把每一笔钱的用途写得清清楚楚,想算成是夫妻共同借款,非要往她身上赖。
意思很明白:
蜜月旅行你去了吧?房子买了你住了吧?坐月子钱你花了吧?
这些钱都是我向我父母借的,你要离婚,可以,先把咱们这些欠债还完再走。
庭审中,小乔说这些钱都用在她和小钱的婚后正常开支,属于正常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赠与,并非她借贷。
副庭长也主张,
儿子对借款事实的认可,并不能直接推定为夫妻共同的借款。
再考虑到双方之间的特殊关系,如果真的属于借款,父母也好,儿子也好,完全有条件让儿媳妇在借条上签字,或者通过其他的方式来确认。
但除了这10张假借条,他们完全找不到别的证据来证明老两口和儿媳达成了借贷合意。
讲白了就是,男方在被起诉离婚的时候单方面补写借条,试图做局让女方分担不存在的“借款”,行不通!
小家庭和和美美时不主张还款,一看分崩离析了就想算计女方赚点回头钱。
若是遇人不淑,一家子都心思诡谲,那女方的境遇实在太坎坷。
尤其是在房产和钱款方面,不多几个心眼,等到撕破脸皮的时候,保不准吃亏的会是谁。
你和对象要结婚了,对方说愿意全款买婚房,写你名字。
先别急着做美梦,最近上海长宁区检察院审理的一起案件,叫人梦碎。
男方不是沪籍,在上海没有独立购房资格;姑娘是沪籍,能购房。
于是小李父亲表示:先把婚结了,用小赵的户口买婚房。
结婚一年后,小李父亲按约定全款买了房,产权写小夫妻两人名字。
可婚后的日子不太好,两人矛盾越来越多,尤其生了孩子后,小李还动不动打小赵。
但背地里,他、他父亲、他堂叔,三个人,开始合演起一场大戏。
当年买房花了1800万元,其中1100万是从小李父亲银行卡走的,剩下700万从堂叔卡上划出。
其实,后面那笔钱也是小李父亲出的,只是拿堂叔的卡走账。
为啥?小赵提出离婚后,小李就告诉她,当年买房有700万是堂叔借的。
姑娘莫名其妙,结婚三四年,从没听说过什么借款,怎么一提离婚就冒出笔债务。
他们找律师,递交证据,开庭,堂叔像真的一样告小李欠款逾期。
不仅有欠条,有交易明细,有还款协议,甚至还有微信上吵着要打官司的聊天记录。
一调查,果然,什么债务,什么欠条,什么聊天记录,全是编的。
为了能把她一脚踢开,不惜绕这么大个圈子,将事做得狠绝。
这个上海姑娘的遭遇,让我想起来之前一个福州女生的求助。
特别相似,都是对方家各种原因不方便买房,产权要写在女方名下。
觉得两个人都到谈婚论嫁地步了,做做资源整合也正常。
这套房买了,虽写在姑娘名下,但资金来源是男方,最终归属未必轮到她。
也就是说她搭进去一个首套房资格,却背上了几百万可能被追回的债。
这就意味着,男方想买二套房出租,就得用某种方式,切断跟首套房的经济关联。
最便利的操作,就是女孩贷了款,然后用现金的方式把这400万转交给男方。
男方家一句看似真诚周到的提议,背后竟是惊人的一笔账:
让女孩背上的,是第一套房500万欠款,以及二套房400万贷款,还有上百万利息。
男方收获的,是一套房实际的归属,以及二套房的产权和出租收益。
若是结了婚,一旦有变故,男方握在手里的是两套房子。
太吓人了,遇上这样的弯弯绕,远看是一桩婚姻,往近了瞅,分明是一场围猎。
谁也不知道现实中究竟有多少人打着如意算盘,想把人一点点榨干。
尤其是房子,这个被中国人最看重、同时又承载着巨额资金的东西,太容易被玩手段了。
婆家说看上一处房子,但自家人名下不方便添房产,让她跟儿子假离婚,房本写她的名字。
利用,踹开,最后还要掠夺,这样天衣无缝的局,把她死死地网了进去。
别轻易相信对方说什么假离婚,大概率最后到你头上是真吃亏。
以为能在利益上钻漏洞,实际是给自己制造了风险,人性哪经得起考验?
婆家出了首付,房本写的小两口名字,婚后还贷女方公积金担了一大半。
结果日子过不下去离婚,婆家为了不给她分钱,不惜把小两口全告上法庭。
只要首付是对方父母出的,到了分割的时候,你的权益还是难以保证。
这事没得到证实,但有个网友就分享过一个类似的遭遇。
男生是个深漂,父母掏光家底给他在深圳买了个40平小户型,均价8万还在涨。
跟女友商量结婚,女方父母说40平实在太小,建议他卖掉。
卖完之后,拿82万做彩礼,女方添成100万带回小家。
男生还真以为这建议很实在,结果一问律师朋友,才惊觉有多后怕。
有的人善于挖坑,但因为太会说了,说得和善又贴心,说得你根本拎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