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华的自卑
张华说他很自卑,这让我觉得有点吃惊。
因为在我们看来,张华已经足够优秀,甚至是让人羡慕:工作业绩出色,有漂亮的老婆,和一个可爱的孩子。
但他却说:
我觉得吧,自己就只是一颗螺丝钉,身上没有核心竞争力,终有一天这种程序化的工作会被人工智能替代。到那时,就只会坐吃山空。
接下来,他把这个状态用有画面感的句子呈现了出来:住在一个纸盒子里,旁边是人来人往的过客,有人见他可怜,便扔下 2 元钱。
我问他,你为什么会突然有这样的情绪?
他说,
刚参加完一场同学会,有同学已经自主创业,身价上千万。
(二)朋友圈虚假的美好
我不是医生,只能给出一个简单粗暴、没有营养的回答:
谨慎参加同学会,并且远离朋友圈。
我也不是一个淡定的人。
-
看到朋友圈里有谁去国外了,就会去反观自己平淡的生活,然后长吁短叹。
-
深夜看到有人秀加班,便会感叹自己不够努力,终将被社会淘汰。
-
看到有人分享一篇干货文章,便会脑补他刻苦学习的画面,再看自己还在刷朋友圈看八卦,真的是每天被别人拉开一公里。
但是,朋友圈里的这些,就如同做过磨皮、瘦脸、美白、祛痘的照片,一半真实,一半虚假。
人的行为终有目的:
-
有的是为了被领导看到,升职加薪毕竟也要靠好感。
-
有的是为了被朋友看到,收获夸奖和赞美。
-
有的是为了被客户看到,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刻意表现自己,确实是我们的天性。
(三)更可怕的是我们的认知缺陷
大一下学期的时候,自己也懒了,基本没去过图书馆自习。
有一天实在觉得内心有愧,背起书包进入这个久违的地方。在入口处碰到一个同学,打了个招呼,便找了个角落。
看了一会就犯困,去杂志区找读物,抓起一本《知音》,一个下午就过去了。
但那天回来后,就听到同学在说:
曹将天天去图书馆,真的是厉害!
我去……
我们总是习惯于做引申:看到一个人在旅行,就假想他每天都在路上;看到一个人在看书,就脑补他博览群书。
于是,将美好的他与糟糕的自己类比,自然自卑。
但事实是:
本来这个假设就有问题。
(四)距离产生美,真的!
熟人交往,总是容易产生对比,对比就有情绪。
但如果是陌生人,那问题就不一样了。
比如我们关注一个微博账号,他再好,也跟我没关系,反而是淡然。
做一个不恰当的比方:去知乎上看一个回答,觉得不错,便点个赞,再换个回答看。但如果突然间发现是朋友的发言,那情绪就不一样了——天,他竟然这么厉害了!哎,而我呢!
理解了这一层后,我逐渐远离了朋友圈。与其花时间去感叹,不如去看点有帮助的新闻。
这一周,我没有关掉朋友圈,但刷的次数已经减少到一天一次。剩下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