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裕彬量化分析
海量货币金融数据挖掘---重量级的脑力劳动,别处读不到的原创量化分析,毫不含糊绝不模棱两可的宏观金融经济趋势大预测,只在这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国际金融报  ·  正式官宣!上汽华为牵手,达成智选车合作 ·  昨天  
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  ·  盗用身份证,“贷”价惨重! ·  2 天前  
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  ·  盗用身份证,“贷”价惨重!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裕彬量化分析

从万科到万达,大佬的黄昏

裕彬量化分析  · 公众号  · 金融  · 2017-07-26 23:55

正文

来源:房地产投资融资俱乐部(公号ID:fdctz888)

导读 今年不少中国企业家老面孔离场,或也是商业大佬从国际市场上回撤开始。所谓守规矩既是对市场,也是对监管者。日本企业的国际化,对中国有何启示?

又别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017年的夏天酷暑不退,中国资本市场场内场外,也酣战正炽。

7月19日,北京万达索菲特酒店的“三国杀”被各路大小媒体自由演绎,从推迟发布会到背景板上“富力”字样的神出鬼没。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融创集团董事长孙宏斌、富力地产董事长李思廉三人觥筹交错之间,600多亿的交易敲定。融创以438.44亿收购万达13个文旅城项目91%的股权,富力以199.06亿收购万达旗下77家酒店。

万达从2000年起就发力商业地产,和地方政府合作紧密。全国大小城市的94座万达广场铺就其成功之路,将商业中心、酒店、步行街等模式结合得驾轻就熟,仅万达旗下酒店就有四个品牌;而2010年之后万达在文化旅游等领域更投入不少,王健林在6月30日还为哈尔滨万达城开业站台。

如今,说卖就卖,急于成交之下,价格并不高,军人出身的王健林果断可见一斑。

万达为什么要卖资产?万达一直有转型轻资产的战略,但此次王健林表示打算是还银行贷款,降低负债率。但细究下来, 万达的负债率其实并不算高。中国房地产企业平均负债率大概是80%左右,万达负债率在2017年年初为70.61% 以万达的发展速度和地位,如此负债率实属难得,负债率并不是如旁人设想那般是万达的软肋。

如果加上这次交易所得,那么万达的负债率会更低。那么低的负债率目的是为了什么?这位曾经的中国首富在交易结束后,在对财新的书面采访中表态“ 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我们决定把主要投资放在国内。

这个夏天,或许是中国商业大佬从国际市场上回撤的开始。 王健林前段时间接受金融时报的采访中,也提到海外收购美国电视制作公司迪克•克拉克制片公司交易告吹。王健林解释是两边的政策都发生了变化所以放弃,“两个国家的有关政策都发生变化,美国也有人不同意我们收购,中国这边的一些有关的政策也有变化”,“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在海外自己融资解决,只是不愿意成为一个不守规矩的公司。”

所谓守规矩,既是对市场,也是对监管者而言。一边在出售国内资产,一边强调投资回国,对应的大背景是中国企业尤其是民企在海外投资大跃进。 根据胡润研究院与Deal Globe合作的《2017中国企业跨境并购特别报告》,中国企业去年海外投资并购交易金额大幅增长150%。其中,制造业、金融服务和能源成为跨境并购交易最集中行业;就企业而言,海航、安邦、万达等俨然是最活跃的并购企业,可谓当之无愧“头羊”。

以万达为例,这些年万达海外并购总额折合下来接近2500亿人民币。 6月期间,媒体报道银监会要求各家银行排查包括万达、海航集团、复星、浙江罗森内里在内数家企业的授信,据悉“排查对象多是近年来海外投资比较凶猛、在银行业敞口较大的民营企业集团。”这一表态,导致了万达复星等几家企业突遭股债双杀,万达电影股价一度暴跌9.87%。

银行对万达不仅早已收紧贷款,而且还在逼债。但这还不是最致命的,这边银根吃紧,那边监管层又在不停滴念紧箍咒,这才是压倒王健林的最后一根稻草。

面对如此狙击,王健林展现其枭雄本色,大举甩卖之下断臂求生,急流勇退之举,倒也令人想起两年举国议论的李嘉诚。对比之前海外买买买颇为得力的安邦,其海外并购规模估算接近200亿美元,2014年更高调把纽约华尔道夫酒纳入囊中,但今年局面急转直下,其传奇董事长吴小晖被公司公告表示“个人原因不能履职”。

在当前的特殊时刻,商界大佬大都销声匿迹,沉默蛰伏,唯独马云马大侠还在纵横江湖。金融监管演变成如今的这般面孔,不能不说是尴尬不过了。“不能因为昨天的问题而去制裁明天。”马云这话虽然是对美国说的,可是笔者却听出了别样的味道,将这话放到最近的金融监管,倒也是如此的贴切。

中国改革开放,其起步本身就是不断和国际接轨的一个过程。过去,以市场换技术是不少地方吸引外资的重要目的,如今中国不再缺钱之后,随着外汇储备不断积累,官方态度对于企业走出去收购资源技术一直是鼓励为主,加上2008年金融危机与随后的人民币升值,更是给予民营企业“海外捡便宜”的动机。

时移事往,当人民币外汇储备近些年降低到3万亿之下后,以往官方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政策变得微妙起来。从2015年8月人民币贬值开始,保持金融稳定成为首要底线,意味着即人民币汇率以及外汇储备都不能出现太大变化,这其实是两难选择,对企业而言直接后果则是资金出海变得困难起来。2017年以来,关于加强金融监管的官方口风日益严厉,2017年7月,五年一度的金融工作会议更是强调防范金融风险。

如今,对于海外收购盲目批判四起,这也让人反思,海外收购如何做才好?有意思是的是,中国批判民企海外收购,往往以日本海外收购作为教训案例,日本企业国际化似乎成为失败案例。

事实上,日本企业国际化不可简单称为失败 。日本企业国际化从60年代起步,早期经历了出口导向与海外生产阶段,再到80年代之后的全球化战略与90年代之后的全球本土化发展不同阶段。在80年代广场协议前后,日本政府为了缓和贸易摩擦,也希望从制造业立国转向贸易立国进而投资立国。

对比之下,当下中国发展阶段,其实和80年代日本有些类似。当时对日本企业而言,一方面本币升值,另一方面是海外投资回报率更好,日本对海外投资有其合理性。在90年代初期,日本泡沫经济之后海外投资一度有所下降,但是后来再度回升。多年来日本企业持续的走出去战略,虽然在日本国内也引发制造业空心化等争论,日本企业在泡沫经济时代高价买入日后低价卖出在海外也曾是新闻,但其正面效应不可抹杀,评价日本企业海外投资需要公允。

恰恰是因为日本企业持续的国际化,使得日本经济即使国内萎靡,海外资产仍旧能够带来不菲收益。其经济结果,虽然不能如一些评论者所言再造一个“海外日本”那么夸张,但是日本企业依靠海外投资其实也国内生产总值(GDP)持续下滑的同时提升了日本国民生产总值(GNP): 以购买力计算,2016年GNP为5.444 万亿美元,对比之下,GDP为4.939 万亿美元。更不用说这些海外投资,对缓和贸易争端、整合国际资源、带动亚洲等国家工业化的无形贡献。

日本企业的国际化,对中国有何启示?企业海外投资,不可避免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是经验和教训都是企业摸索所得,并不存在政府的统一战略步调。企业尤其私有企业在合理激励之下,或许有冒险与杠杆,但是其自身也承担了结果。

今年的热闹令不少人始料未及,中国企业家不少老面孔离场,比如王石离开万科。我当时在个人微信号感叹“ 王石退出,偶像黄昏,枭雄末日,小丑狂欢 ”。

万科和万达模式,一直是很有意思的对比。万科被誉为中国房地产的头牌,在住宅产业化等领域贡献不少,万达则一直在商业地产领域可谓独树一帜。

王石退出,一点引发不少纪念追思热潮。王石的伟大,不如说那个时代的伟大。柳传志、王健林、孙宏斌甚至贾跃亭,彪悍如斯,何尝不是借92南巡春风占得改革开放先机。 野蛮生长的时代,英雄狗熊凡人都能有机会上场,如今一切,真是俱往矣。更关键的是,英雄或许不问出处,但是一定要择时,或者英雄也要迎合时代,而很多自诩挑战时代的人物,无非是时代挑选宠儿而已。须知,这个时代已经不同了。

房地产是中国商业最贴切缩影,7月末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除了再次强调确保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也强调要稳定房地产市场,坚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我多次感叹,土地财政之下,权力浸润着房地产业方方面面。土地财政成为地方政府之最大动力,政治与商业结合成为企业做大做强通行证,不知多少企业对此食髓知味。

问题在于,这一道路有超额收益,自然也存在意外风险。从统计看,中国富豪数量不少,但十亿美元之上富翁分布一直显著低于他国,这说明商业做大到一定程度,也面临更大不确定性。

在这个燥热而多事的夏天,这个时候,最该佩服的就只有马云了。人家创造了一个接一个的奇迹,与全球首脑一个接一个地会晤,并扬言要打造第五大经济体,人家波涛汹涌执着,至今稳坐钓鱼台,这其实也是一种能耐。或许中国商人大佬们,应该重读一下胡雪岩,这次不是学他的成功,是学习如何避免他的失败。


延伸阅读: 反腐纵深化,金融监管化



1


商界大佬在离场?

最近,资本市场有点忙。 这个市场看似热闹非凡,可内里却暗潮涌动……

王健林出售文创旅游和酒店 :7月19日,万达商业与融创中国、富力地产签订合作协议,融创以438.44亿收购万达13个文旅城项目91%的股权,富力以199.06亿收购万达旗下77家酒店。万达由此可套现 637亿元


潘石屹从“重资产”到“轻资产” :SOHO中国披露,6月26日,SOHO中国以35.73亿元人民币整售上海虹口SOHO,从中获得毛利润约1.27亿元。 光华路SOHO2、凌空SOHO两个项目将被整售,加上之前出售的上海虹口SOHO和自2014年起陆续抛售的物业,预计套现超 340亿元 。按照潘石屹的规划,SOHO中国将向轻资产转型,不会再拿地建房,将集中精力聚焦SOHO 3Q的发展,以租赁方式获取物业。

贾跃亭套现百亿去美国了 :2015年5月,当时贾跃亭直接或间接持有乐视网股份共计8.3亿股,占乐视网股本的44.85%。就在当月,贾跃亭拉开了他减持股份的大幕。三次减持,三次套现,贾跃亭共获得超过 117亿元现金

此前贾跃亭夫妇被司法冻结的12.37亿元资产,原来不过1/10罢了。



2


上市公司高管频套现

相比之下,上司公司高管的减持,低调到让人几乎察觉不到。 根据Wind统计数据,仅2017年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的重要股东便累计减持2278次,涉及781家公司,所减持的股份市值高达962.6亿元。2017年上半年超过1000名高管股东对577只公司股票进行了减持,累计1512笔,远超公司股东和个人股东。减持金额方面,高管股东占了总额的30%,减持参考市值为284.7亿元。




3


套现的钱都干嘛去了?

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上市公司高管套现总额超过万亿。套现的资金用于何处了?不排除部分用于改善生活、重新创业, 更多的是海外置业投资去了 国际房地产顾问戴德梁行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海外商业地产投资总额达到383亿美元,此前的2015年是257亿美元。

潘石屹说过:此前房地产业之所以发达,是因为人有一个拥有的欲望,要有一个房产证,要有房子的钥匙,要有一个房产的本。因为人拥有的欲望促成了房价不断上涨。 还有更重要的一个因素则是上层建筑方面的调控。 有业内人士点破房地产开发商赚钱,其实不外乎两招:


一是通过关系和寻租修改容积率,本来只允许盖10层的楼盘,通过规划更改,盖到15层,容积率提高了,在地价不变的情况下,利润大幅上升;


二就是通过土地抵押到银行贷款,或者通过其他渠道直接融到资金。所谓贷款,其实就是负债,所谓负债,其实就是应用杠杆。用1亿元的本金放大杠杆做到10亿,甚至上百亿的生意。

这种高负债经营、高杠杆运转的套路,是中国房地产企业的普遍现象。据媒体的披露,内地142家地产企业负债总量接近3.4万亿。

所以很多开发商看表面都是土豪,看里子全是负债。在经济上升时期,在房价上涨时期,这个游戏当然可以一直玩下去。如果负债比率能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倒也不会出现大问题。

但是现在完全不一样了,除了高负债会给企业带来巨大风险之外,国家也已经意识到,这种重资产的高负债,会给整个金融系统带来风险。不过,这一次降杠杆,并不只是针对房地产行业,而是全面的、系统性的。

与焦头烂额的王健林不同,苏宁当家人张近东的日子也不好过。虽然张近东在前几日还在中美企业家峰会上大谈苏宁年销售额达1300亿美金,可是在后方,官媒央视却是大篇幅点名苏宁:投资海外足球,是拿着境内的钱到境外挥霍,而且有洗钱嫌疑,是一种转移资产的行为。在官方还未定性之前,官媒就这次这般赤裸裸下结论,可谓是前所未有。所以央视话音未落,苏宁股价就应声腰斩5%。

实际上,从去年底,企业的大规模海外投资就被一再警告,重点投资领域是娱乐与酒店。

苏宁2.5亿美金收购国际米兰,被央视重点提及。苏宁为什么大手笔收购?用央行副行长潘功胜的话说就是:如果说收购有利于提升中国的足球水平,我觉得是好事,但是情况是这样的吗?有很多企业在中国的负债率已经很高了,再借一大笔钱去海外收购,有一些则在直接投资的包装下转移资产。

听了这样的话,身处美国的张近东估计也坐的不安稳,所以今天苏宁紧急发出回应:坚决拥护国家对外投资产业政策。但为时已晚,国家的金融监管已经从房地产、酒店,转到了影城、娱乐业、体育俱乐部等领域。接下来,苏宁是否真有洗钱,转移资产等行为,将会面临监管部门重点核查。

从明天系到复星,从安邦到万达,从券商和监管部门,再到苏宁等企业,国家的监管方面再明白不过了,保证国家的金融安全,杜绝非理性海外投资。

财大气粗的万达都到了买儿卖女的地步,苏宁等企业又会好到哪里去呢?




4


央视发话,一针见血?

事实上,不管是地产大佬,还是其他商界大佬, 过度的海外置业对中国经济来说并非好事: 最为直接的后果便是国内实体经济的投资迅速减少,导致工业产出、社会就业、员工消费萎缩;其次会产生从众效应,严重影响社会精英阶层甚至整个社会的发展信心,财富流失,对社会的负面影响难以计量。

7月18日晚,央视新闻1+1节目发话了, 内容是《企业对外投资,谁在“非理性”?》,其中的内容十分耐人寻味。



下面仅摘录部分发言内容。

周小川: 有一部分实际上一是跟我国对外投资产业政策要求不符合,对中国也没什么太大好处,同时在外面还引起了一些抱怨。

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严鹏程: 有关部门将继续关注房地产、酒店、影城、娱乐业、体育俱乐部等领域非理性对外投资倾向,防范对外投资风险,建议有关企业审慎决策。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