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究竟是哪里人?
随着电影《哪吒2》突破100亿大关,四川宜宾、天津陈塘庄、河南西峡等地围绕“哪吒故里”的文化归属争议再掀波澜。
本质上,哪吒之争的背后是地方将“文化IP”异化为“经济筹码”的功利逻辑,地方试图通过“哪吒户籍地”带动当地旅游、文化经济发展。
但事实上,关于哪吒出处的口舌之争,除了带来短时的流量收益,对于地方经济来说,带来的收益可谓微乎其微。
首先,无论是四川宜宾的哪吒行宫,还是天津的陈塘庄,抑或是哪吒文化打卡墙,“固态”的文化景观早已吸引不了今天的年轻人。
其次,对于地方争夺的哪吒故里,大多数网友其实都抱着“懒得争”“都是中国”的看客心态。真正吸引观众的还是精良的电影制作、深刻的社会共鸣,以及哪吒文化中打破偏见的勇气、对命运不屈的内核。
因此,与其争论哪吒出自何处,贪图一时的流量数据、经济增量,不如对“哪吒”不问出处,让哪吒文化流动起来,让文化的生命“活”起来。
历史证明,越是开放包容的文化越能绽放异彩。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融合了希腊天使、印度乾达婆与中原羽人的艺术特征,海上丝绸之路的瓷器纹样荟萃了伊斯兰几何、佛教莲纹与道家祥云。
值得一提的是,迪士尼和环球影城可谓是现代动漫IP传播成功的典型范例。通过对动漫人物、故事的场景化再现,将电影人物从二维世界“搬到”了多维空间,并在世界各地收获了众多粉丝,从而实现经济创收。而“哪吒”或许也可以。
并且,文化资源的共享从来不是“零和博弈”,而是一种典型的“正和博弈”——它通过开放、流动与创新,最终实现多方共赢。
当城市管理者仍在用二维地图丈量文化版图时,Z世代早已在虚拟空间重构文化疆域:B站哪吒相关视频总播放量破18亿次,淘宝哪吒主题服饰单品月销超10万件,海外博主不遗余力宣传哪吒,提升哪吒的国际传播力。我们要将文化IP从地域板块中释放,使其成为可自由拼贴的“文化乐高”。
比如,在数字化技术日渐成熟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构建虚拟的“哪吒文化宇宙”:宜宾的翠屏山哪吒洞、天津的哪吒民俗庙会、河南的哪吒祖庭文化节。通过数字技术打破地域限制,丰富哪吒文化的精神谱系,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当哪吒形象在千万网友的集体创作中丰富成千百种形态时,那个关于“故里”的地理坐标,反而成了最不重要的文化注脚。
或许正如网友在热搜话题下的评论:“与其争论哪吒属于哪里,不如问问我们自己能否像哪吒一样,挣脱狭隘的偏见与束缚。”这种超越地域局限的文化自觉,才是文化传播的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