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环,又红了一把。
继岳云鹏的那首《五环之歌》之后,北京的五环7月5日再次成为了热搜话题。
这一次,引爆的是百度的当家人李彦宏。
2017百度AI开发者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会议进行期间,百度首席运营官陆奇现场连线李彦宏。李彦宏当时正乘坐着百度开发的无人驾驶汽车,在北京五环路上向会议现场赶来。
百度无人车在当晚成了社交圈的热门话题,与此同时,在大洋彼岸上市交易的百度股价上涨2.14%报收183.83美元。
▌ 当无人车成为话题
作为一种科技前沿技术,无人车对于业内人从来不是一个新事物。
但是,显然这次五环之旅,让无人车真正进入了公众视野——对于许多的普通人而言,许多一直以为无人车是科幻小说中的技术,距离我们还很遥远。
但是如今,当我们熟悉的五环之上真正出现了这么一辆无人车,我们才会意识到,原来无人车距离我们真的很近,很近。
这就如电动汽车其实说了很多年,也早就有许多款产品推出,但是让公众突然意识到电动汽车的实用,还是那个神奇的特斯拉衍生的诸多话题——这里面的诸多八卦,迅速的让电动汽车这个概念走入了大街小巷,成为了一个公众常识。
而今次百度无人车的五环之旅,毫无疑问,也有着类似的效果。
如果要说2017年中国无人车行业的最佳事件营销,我要给李彦宏100分。
▌ Apollo与DuerOS
当然,如果7月5日,焦点只是五环上的百度无人车,那么未免有过于的娱乐化。
毕竟,当天核心是百度的开发者大会。
而在大会上,百度发布的两项人工智能的大项目,也无愧于开发者大会的期待。而这两项产品,也证明了百度的人工智能,终于进入了全面B端输出的阶段。
Apollo,也就是与此次五环之旅密切相关的无人驾驶平台Apollo,目前已经向开发者开放,源码已经上传至GitHub。
对于这款产品,百度首席执行官陆奇认为Apollo 1.0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百度开放了封闭场地循迹自动驾驶能力、自定位能力和端到端等非常有价值的数据。更重要的是,Apollo会快速地开放越来越多的能力,每周都会更新,每两个月左右都有新的版本和总体能力的提升。
Apollo是一个有意思的开放。
无人车前景远大,这个结论我相信不会有多少人会反对。就如许多科幻小说和电影中呈现的那样,不需要司机,没有拥堵,可能也不会有车祸,一切都很美好。
但是无人车「钱景」几何有,能确定的人却并不多。因此除了国际巨头级的汽车和IT厂商,真正涉猎这块的并不多,尤其是国内的汽车厂商更少,即使有涉猎,也往往将目标定在比较初级的阶段,而不敢直接目标无人驾驶。
然而,一个行业的发展,必然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如果只有少数厂商推动,无法形成合力,那么无人车进入现实的步伐必定是慢的。
如今,百度开放了对无人车重要的「封闭场地循迹自动驾驶能力」等技术储备,无疑有助于更多的厂商低成本的去试错,避免了各自造轮子的浪费——尤其是时间上的浪费。
当然,百度开放的,毕竟只是一部分技术储备,当更多的厂商进入这个市场之后,必然会出现分化,部分会全力自主研发,而部分从降低风险和成本的角度,会选择后发制人,使用成熟的自动驾驶系统——已经开放Apollo系统而为其他厂商熟识的百度无人车技术,无疑在那个时候就会有先发优势,更容易获得汽车厂商的接纳——尤其是国内的自主品牌。
从这点说,Apollo对于百度,更重要的是埋下了未来对汽车厂商输出商用无人驾驶系统的种子。「Apollo是自动驾驶的‘安卓’,但比‘安卓’更加开放、能力更强。」 陆奇的这番说法,也印证了这一点。
不过,无人车从可行驶,到可上路,依然是一个还没有目标时点的问题。即使不过是7月5日的五环之旅,就已经引发了道路监管领域的探讨。
从这点而言,同样是人工智能能力的B端输出,其实DuerOS同样重要,甚至短期内会更重要。
DuerOS是百度此次推出的对话式人工智能系统开放平台,运用了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赋予机器听清、听懂人类语言的能力,为用户提供最自然的人机交互体验。
「只要接一个电源,接一个麦克风,就可以让你身边的家电设备‘说话’了。」,这是开发者大会上给众人的期许,而会场上百度工程师罗兴现场演示了,如何将百度DuerOS的能力接入搭载Alexa的Anker音箱,展示智能设备开放平台的便捷性。通过十七行代码,用1分钟的时间,原本只会英文的音箱变得能够听懂中国话。
相比无人车存在政策的巨大不确定因素,家电+人工智能显然是近期可以摸得着看得见的需求。也许在今天看来对着一台家居说话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但是正如在iPhone刚刚面世的时候,我们又有多少人意识到未来会有大量的时间盯着手机,成为「低头一族」呢。
用键盘进行交互,终究是人去适应机器,而不是机器来适应人。像钢铁侠和他的Javis那样基于人工智能的对话体交互,显然是一种更美妙的体验。DuerOS这样的体验,如果被用户接受,再涌现一家独角兽级的企业,也并不会令人意外。
▌ 针对B端的人工智能输出
如果你有留意7月5日在北京的另一场发布会就会发现,智能音箱似乎成为了百度和另一巨头阿里不约而同角力的战场。当天下午,阿里巴巴推出一款智能音箱产品「天猫精灵」。
虽然同样聚焦智能音箱,百度和阿里巴巴显然选择了不同的道路。阿里巴巴选择直接出产成品,而百度则是输出技术,鼓励合作厂商开发产品。
如果我们相信人工智能是像水电煤那样未来的基础设施,那么阿里巴巴的选择就如同一家电厂自己生产灯泡为用户安装,而百度则是鼓励电灯泡厂商发展,自己则是专注于输出电灯泡需要的电能。
这两条道路孰优孰劣暂时不好说,但显然百度的战略与其近期的一系列动作包括Apollo那样,专注于在B端输出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很重要,大家都知道。但是人工智能除了下围棋还能怎么应用,大家都在摸索。
要在民用领域应用人工智能,并且成为一款销售的产品,类似智能音箱这样的产品正在摸索中。但是要说服消费者购买一个并不便宜的音响,是否能够带来足够的便利度却是一个问题。而且音响作为一个家居用品,很多时候的取舍成败还不仅仅是技术,还有渠道、设计等诸多因素。
相比针对C端最终用户提供产品,也许针对B端提供技术是相对更快捷的一条道路。毕竟厂商对于技术的判断更精准也更渴求,这对于技术领先型企业更为友好——就像沃尔沃虽然将不容易赚钱的民用车卖给了吉利,但是自己依然保留着容易赚钱的商用车产品线并赚钱着。有时候,B端产品,反而会有着更稳定的市场需求和前景。
在人工智能尚处于从概念到产品推广的初期,百度此次选择针对B端的Apollo与DuerOS两项计划,显然更希望率先说服更懂技术的B端用户。
▌ AI能否拉动股价的崛起
百度,将未来早就押宝在了人工智能上,并宣布自己不是一家搜索公司,而是一家人工智能公司。
但是,市场对此是否买账呢?前不久才有的百度市值差点被京东超越的惊险一刻,虽然随着京东市值的迅速回落,显得不再那么紧迫。但对于百度自身股价而言,AI到底意味着什么?
当然,对于押宝在人工智能的百度,相比京东的威胁,其实更大的挑战在于,人工智能这条道路是否能够获得投资者的人工,在公司市值上重演多年前微软的那一幕。
下图是微软过去20年的股价表现,可以看到自从2000年股价见顶之后,微软的股价差不多十年里面就始终在15-20块左右的区间内横盘。如果你有留意当时的新闻就会知道,伴随互联网的崛起,原本依靠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办公软件为主业的微软被认为是错过了互联网、移动互联热潮的「老家伙」,尤其是伴随智能手机的崛起,微软的系统和办公软件的存在感越发薄弱。
微软股价的再度崛起,已经是2013年的事情了。
下图是微软过去几年的财报数据,可以看到无论是销售额还是毛利,其实微软并没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若是从毛利来看,2016年相比2012年甚至是下降的。但是股价却是从20美元一路飙升到了70美元。
至于说原因,不外乎市场逐步认可了云计算云服务的概念,并对于微软的Azure云计算和Office的云服务化认可,所以在更乐观的情况下给出了更高的估值。
眼下的百度,就有点像之前的微软。虽然百度眼下就像当年微软发力云服务一样全力转型人工智能,但却面临着微软当年一样的问题:一方面是最终用户市场受到竞争对手的蚕食(iPhone、iPad蚕食了Windows和Office),另一方面则是市场对于云计算、人工智能对于整个商业环境推动的认识和感知不足。
事实上,从2008年10月微软宣布Azure云服务到真正推动股价的上涨,差不多微软用了4年时间去慢慢的推动产品的发展和引导公众的认知。
当然,在人工智能领域,也有同样的例子出现。
作为显卡两大巨头的英伟达(NVIDIA),在整个PC行业步入平缓期后,同样在2002年到2013年之间,出现了长达十多年的横盘期,股价一直在15美元上下徘徊。
而到了2013年,英伟达的股价一飞冲天,从不到15美元一路飙升到如今的150多美元,股价飙升10倍,市值也一跃达到了将近900亿美元的水平。
一飞冲天的催化剂是什么?恰恰是人工智能。
很长一段时间里面,英伟达的显卡仅被游戏玩家所使用,所以其公司业绩的兴衰,往往跟着PC市场而走。
但是之后,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显卡的GPU在许多大规模计算上比起CPU来有着极大的优势,无论是从比特币的挖矿还是深度学习的计算,GPU都有着极大的用武之地。如今,许多的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应用,都依赖于大量的GPU集群的计算能力。
在这股人工智能大热的趋势之下,作为计算能力的主要提供者,英伟达自然是咸鱼翻生,一飞冲天了。
比起英伟达,百度的人工智能之路,无疑要更曲折一点。毕竟英伟达是提供硬件,是「卖水的」,而百度则是在此基础之上开发技术和应用的「淘金者」。从入手到被市场认可,必然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通过B端开始输出人工智能技术的百度,不知道要等多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