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到一期手机销售排行大概是线下的排行,华为、oppo、vivo,占据了前三名,而小米,却掉出了前十名。作为前两年的手机销售神话。小米的滑落令人唏嘘。当然在总销量上,小米也已经掉出了前五,神话褪色,前途堪忧。有一点还算好点的消息是小米产业链的收入做起来了,不过令人担心的是,这些企业未来会不会走上和小米同样的道路。
OV和小米走了两条不同的道路,前者,更注重渠道广告,设计,在配置上并不领先,后者,强调配置的发烧,试图做一个低价性价比的路线。而在前期,小米占尽了优势。慢慢的OV则把优势拉了回来,尽管华为也做的非常的不错,但更像是两者的结合。真正有营销参考意义的,还是ov和小米这两个极端。
小米的营销方法,我称之为高预期尝鲜营销。就是说,它会给你一个高的预期,让你忍不住想尝试一下这个手机,很多人因此而购买。但是因为预期太高,假如手机的体验并不好的话,那么用户下一次就不再购买。小米为此推出过很多举措,比如说粉丝营销,比如说饥渴营销,比如说,发烧友情感归属,但最终,都慢慢失效。
OV则完全不同,OV的广告,是常年的。也并没有高预期的宣传,传达的往往都是很现实的小痛点,比如著名的“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以及影音方面的专业。用户开始可能不觉得怎样,不过就是王婆卖瓜嘛,但是反复灌输多年之后,有些人忍不住也想买一台试一试,觉得他们毕竟坚持这么多年,总会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结果销量就越来越好。OV线下渠道的铺设,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他完成了最后转化消费者的关键环节。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OV的潜力反而越来越大,小米这样风头一时无二的明星企业反而快速滑落,这其实也蕴含着营销的道理,我们到底是用一个高预期去勾引用户进入,还是用一个反复不断的耕耘来吸引用户,这也是很多人选择的不同道路。
比如说有些人在营销中,喜欢搞个大新闻,喜欢传授一些秘诀,喜欢许诺一些发财的道路,很多人信了,就跟着他去做了,一次两次三次,逐渐消耗掉了别人对他的信任,别人也不再去相信他,于是慢慢陨落了。有些人并不会空口承诺太多,而是更多的,去发现,去实践,去慢慢操作,经过几年积累,反而口碑会越来越好,名气也会越来越大,这也是两种不同营销方法的差距,这有些类似华山的剑宗和气宗。前者招式好看,效果明显,但是后续掉的也快,后者虽然鸡肋,比较缓慢,但是成功后,几乎很难从后方后面超越,只要他不犯太大的错误,就可以一直保持领先,当然这也是需要有良好的产品做基础的,就我个人的感受而言,高端手机高端配置其实并非是最好的体验,未必能让用户充分感受到优势,但发热和不稳定却非常明显。采用更稳妥的中端设置,有个稳妥的用户体验,加上更稳妥的营销模式,最终的产品反而更适合大众。
从这个角度来说,高位的成功是一个慢慢来比较快的成功,就算之后会有转折,但是他衰老的速度,也会慢很多,因为他毕竟有常年广告的品牌基础,也有数十万线下门店的渗透基础,根基更为深厚。而逆袭的成功则根基要差很多,小米的线上流量,是大家可以复制和分流的,小米的品牌缺陷目前则是没有办法挽救的,而线下的渠道瘸腿,尤其是因为利润不足带来的渠道漠视,也很难改变,所以在这种竞争之中,一旦丧失了先发优势,就会慢慢的失去市场,被后者超越。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的饥渴营销其实是歪打正着,带来了线下渠道加价销售的额外利润,一旦不饥渴了,就丧失了加价空间,自然大家就都不愿意卖没有利润的产品了。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说,粉丝一般上当几次总会开始长脑子的。
从手机领域来说,供应链更好的,销售渠道更好的,哪怕营销上差一些,但是可以通过学习来迅速弥补,而供应链上和研发上的缺陷,却无法通过花钱来高速弥补,所以,两者一来一去,在几年之内就分出了最终的胜负,而华为则没有明显的短板,还有更好的品牌。
之前一个小米的资深pr最近离职了,写了篇稿子好像还被屏蔽了,大概也是个动摇军心的事情。想想大家当年在网上互相pk,几年之后,人生际遇也有了很大不同。这也是一个时代的落幕,不同的选择带来了不同的结果,希望当年撕逼的小伙伴们,有个好归宿。
时间不是朋友,时间只是裁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