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智享
智库灯塔旗下微杂志,主要分享强有力的设计作品、产品咨询、动态,是设计师及产品经理的智慧分享平台。设计是信仰,产品是追求,请将您想推送的图私信发给我们。智库灯塔专注于产品经理和UI设计培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独角兽智库  ·  阶跃星辰大模型(StepAI)概念股 ·  22 小时前  
独角兽智库  ·  国资委深化央企“AI+”专项行动:国资云迎千 ... ·  22 小时前  
我是腾腾爸  ·  亮瞎眼了! ·  昨天  
经纬创投  ·  从 Northvolt ... ·  2 天前  
产业互联网大视野  ·  DeepSeek研讨会来了!一起相约北上杭深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智享

我建议你把自己当成最TOP的产品去设计、去打造

智享  · 公众号  ·  · 2019-03-15 14:25

正文


在日常的工作与生活当中,人们通常会为了某些观点争论不休,但只要有人提出我们赌一把的时候,大家就都会变得异常谨慎了。


毕竟言论是廉价的,实践才能出真知。


下面三则小故事,当中的观点不奢望能被所有人接受,但均来自于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很多年前它也曾是那些廉价的言论之一,但今天我想阐述一番实践过后的真知。


也借着这个机会,和大家说一些鼓励的话,分享一些正能量的体验。



-01-

把目标细化,正确对待金钱


三月的广州,哪里都是湿漉漉的,潮湿阴暗,像极了今天投资者的心情。连涨几天的A股市场,终于在本周五被绿了,电梯里都是骂娘的声音。


我记得以前在幼儿园的时候,老师问我们长大想干嘛,大家几乎都能说出一种准确的职业:老师、警察、飞行员等。


如果你现在再问这个问题,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小孩,他们都能给你一个统一且委婉的答案:想去挣更多的钱。但如果追问下去,更多是多少?几乎没有人会知道,因为大家都觉得越多越好。


美国通用汽车的管理顾问Jidelim曾建议: 能把问题清楚地写下来,就已经解决了一半了。 后来这成为了著名的吉德林法则。


我也曾想过上面的问题,到底挣多少钱才够?算上通货膨胀、上一代的养老、下一代的生活,足够的保险额度,靠银行理财产品利息就能覆盖日常开支。


在2019年的广州,需要3850万。


这个数字或许会因人而异,我是按我自己所考虑的方面去计算的。写出明确的数字,瞬间是不是感觉目标清晰了一点,至少你知道还差多少。


但仅仅这样子是不够的,你终究会陷入“为钱打工”的视角里,很多的决策和动作就会变形,然后你做每样事情都会朝着投资回报率最高的方向去走,但有时往往就是最致命的。


我自己的经验是:在达到你真正目标的过程当中,肯定会需要用到钱,钱只是你需要的东西之一,而当你拥有了实现你目标所需的金钱后,金钱就不再是你唯一的东西了。


所以 钱,并不应该成为你真正的目标 ,你需要把隐藏在钱背后真正的目标提炼出来,通常这种目标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你能不厌其烦地做着,一直做一直做...


直到世界的尽头。



-02-

永远往可能性更多的地方走


过年的时候,大家都喜欢聚起来打麻将。


但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大部分的人都是根据自己的起手牌,往最有可能赢的方向去凑,而最后能赢得都不是什么大牌, 只是赢面比较大的牌而已。


并不是每盘都冲着要去胡十三幺大四喜之类的顶级大牌。毕竟每个人起手牌能胡大牌的概率都不一样,大家都是习惯往可能性更多的方向去走。


打多了,总结多了,方法就有了,毕竟做这件事是有成本的,是算钱的。


职业生涯也是如此,职业生涯之漫长和不可重复,往往导致每个人都丧失了对职业选择的全局性考虑,就像牌局一样,每个人的起手牌有高有低,你要做的只是往可能性更多的方向去走。


在这里我感觉需要分享一个我自己的观点: 每个人都有必要去了解一下这个社会是怎么互相影响和互相工作的。(文末有视频介绍)


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最小单位, 我解决了你的问题,你给予我报酬,我用你给我的报酬去请别人解决我自己的问题, 然后不断循环,相互影响。


这是社会巨轮中最小的一个闭环,每个人都是去解决别人的大问题,而拿着报酬去请别人帮忙解决自己的小问题,或者是同等的大问题,毕竟这个倒过来是不成立的,因为大问题自然对应着高报酬。


所以 你的职业怎么选择,很大程度上由社会上的其他人决定,毕竟你做的东西是要为别人创造价值的。每个人都应该不断聚焦在如何更好地解决别人问题之上,并尽可能地覆盖需要解决这个问题的人。


我本科读的是建筑学,毕业之后我去了深圳工作,那是全中国对创业设计文化最尊重的城市,在那里我感到一个明显的不适:


土地公有制,业主对建筑的定位大部分还停留在经济实用阶段,以自住和投资属性居多,对设计的追求可有可无。


业主的问题是什么时候应该买房,而不是我的房子漂不漂亮。


作为建筑师,我解决不了用户的问题,也解决不了开发商的问题,并且在去库存的今天,我能解决的问题将越来越少。


对于我来说,这是双失,而不是双赢,所以我必须离去。我要去寻找真正需要我的地方,真正能通过解决问题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地方。


那一刻我是归零的。


市面上这叫做转行,也称之为裸辞,但在我自己的角度里,这是一个选择,是权衡过的。


就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我做了很多的产品,都是为了解决用户的某些实际问题,几乎每个都是从零开始,真的是由一个想法开始直到发布上线。


有的还没上线就死了,有的勉强过了B轮。


对我来说,从0到1孵化产品的这段经历异常宝贵,包括对我自己的人生规划,也是用这套方法去打磨,往大里看,我也只是一个从0到1的社会产品。


我希望能结合自己的实践经历,归纳出更好的方法,更直接的模式, 提升产品从0到1孵化成功的概率, 帮助那些有志于开创自己事业,孵化自己内部团队的人。


这是我需要去解决的问题,我不是为了去当一名产品经理而选择了这个职位,而是在不断的归纳和总结当中成为了一名产品经理。


随着中国人口跨越了刘易斯拐点,人口红利消失殆尽,国家为了避免迈进中等收入陷阱,必然会进行产业调整。


中国不再是一个出售廉价劳动力的地方,低劳动力成本的工作和环节将逐渐转移至印度、柬埔寨、泰国等周边发展中国家。


国内更趋向于由制造业向服务业全面升级,这当中将伴随着大量的服务性行业产品推陈出新,抛开技术层面的新兴科技产业,能支撑中国下一个经济增长高点的,无疑是眼下这波将会发展起来的服务业了。


当中涉及到产品服务从0到1的孵化、国民逐渐迈进高收入职业、个人自我提升和规划的需求都将越来越多,而我需要做的只是尽可能地把我认为好的解决方案覆盖到目标人群当中。


我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并往更大的可能性去延伸。



-03-

重视场内和场外的赚钱能力


场内和场外这个词,最早是出现在股票市场上,场内通常指的就是股票市场,也就是大家熟知的二级市场,而场外指的就是股票交易市场以外的所有交易。


对于我们来说,工作的工资收入、搞副业赚的佣金等,这些都可以算作为场外的赚钱能力。当你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投入到你的工作里面去时,必然会导致一个结果:


“你的时间只能出售一次。”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