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离开家的第14年。念书的时候,每逢寒暑假回家两次,工作后就变成了一年一次。
父母偶尔来北京小住,我打着让他们来首都旅旅游的旗号,把老两口邀请过来。但,大部分的情况是:他们在家里做好了饭菜,等候我到深夜12点。
项目赶工要加班、同事离职要聚会、朋友生日要唱K……各种晚归的事由之后,我便会出现在火车站,冲他们摆手告别。
转过身去的时候,会在心里暗骂自己:怎么没有带父母好好转转!!!!但是流过几滴眼泪之后,迎着北京的风和太阳,我会打着鸡血打上车奔向公司。
问过一些同样漂在北京的小伙伴,她讲:“最刺激泪腺的那个point,是回到空旷的安静的出租房里。闻不见饭菜香,听不见唠叨声。有一次父母离京后,竟然一个人在房间里哭了整整4个小时。”
当年,看龙应台的《目送》,对一句子印象深刻。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长大的我们有了自己的生活,许多事情,不需要依靠父母,就可以风生水起。而当初希望我们长大成人的爸妈,却开始翻看着相册,碎碎念道:瞧你小时候多乖!
我觉得,长大之后,我们做得最不乖的一件事,大概就是不愿意再将时间分享给爸妈了。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有些时候挺让人哭笑的——比如,我们不肯花上1分钟的时间,跟父母facetime一下,却愿意花个10分钟去美颜自己,然后发个朋友圈求朋友们点赞。
我有时候也会偷偷算一笔时间账:如果我在外打拼,每年春节回家一次,平均一天陪父母3小时,一年只能陪父母21小时。我的父母现在55岁,设想他们能活到85岁,在未来30年里陪在他们身边的时间只有630小时,也就是26天,还不到一个月。
这笔账每次我都算不到头,就内心内疚得不行。有时候想想,或许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之外的头条要紧事,应该是——重新思考与父母的关系和尽孝的方式。
去年,微信好友麻宁在其公号里写的一篇文章在朋友圈刷屏。她在文章中探讨这个时代对父母尽孝的最好方式是什么。
她写道:“最好的敬孝方式有时候真的不是给父母汇多少款、买多少东西,时常带他们出去走一走看一看,隔三差五教他们使用最流行的科技产品,紧跟潮流分享新知给他们听,让他们感觉自己心脏跳动得永远年轻、血液里永远流淌着‘好奇’的因子,永远跟得上这瞬息万变的时代……这也许,才是对父母最好的敬孝方式。”
我也将这篇文章转发到了朋友圈,内疚地写:自己做得真的不够好,要反省!爸爸在底下回复说:“你过得好,才是爸妈最大的心愿。”
我无言。
你知道吗?有时候一通电话,就可以让他们快乐。在你小的时候他们陪伴着你长大,等你长大后,不要留下他们独自变老。
小时候,父母陪着我们长大;长大后,我们理应陪着他们变老。再大的房子,都不能让父母感到真正的温暖,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这句话可不能只对恋人讲。
父母需要陪伴,而旅行或许正是最美陪伴之行。不要让无限的等待和犹豫,错失与他们相伴的宝贵时间。
带着这样的思考,我邀请了6位跟我一样在北京生活工作的好朋友,请他们带着自己印象最深的一次旅行记忆,来到摄影棚,接受我的一次实验性的访问。
▲ 点击观看视频
当我问起他们为何没有想过带父母一起旅行或曾经跟父母一起旅行的感受时。
有人说
“玩不到一起去,跟父母之间有代沟,旅行路上就是吵架之旅。”
◆ 如果平时能多陪陪父母,多一些沟通,摸清他们的兴趣点,其实他们就跟小孩子一样,很好哄的。
有人说
“老人家省钱惯了,不舍得花钱在旅行这件事上。”
◆ 我们的大部分父母生活在一个不可言说的辛苦年代,这样的过往经历使他们有着跟我们不同的金钱观与消费观。仔细想想,他们操劳一辈子省吃俭用,想的都是怎样省下钱来给当子女的买房买车,对旅行这种只往外花钱的项目,还没有形成消费意识,真的需要子女去软磨硬泡。
有人说
“父母身体不好,不适合出行。”
◆ 我只想回答: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时间不等人!
关于“印象最深刻的旅行是什么时候?”这个问题,我还问了这样一群人,一群同你我父辈相仿年纪的人。他们却交出了珍贵的,甚至泛黄的照片,照片中是年轻时的他们带着还是孩童的子女。
其实,我很想问问所有人也包括我自己——我们能不能当父母两鬓斑白,步履蹒跚的时候,紧握着他们的手,带他们去看看世界的风景,就像当年我们蹒跚学步时,他们牵着我们那样?
这组“黄色”小漫画是谁画的?宅sir想找TA赔我眼泪钱!
所以,听宅sir的话,带着父母出去玩,这样他们会向邻居炫耀一个月,自己开心两个月的!要记住:你人生中的无数次旅行经历,需要加上“带着父母去旅行”,才算完美。
最后,宅sir如果给你一次带父母免费出游的机会,你敢接受吗?想接受的话,就来找宅sir索要福利吧!
识别上方活动海报二维码,获取报名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