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视频教程,请关注太极养生堂,回复“下载”
关于赵琴老师相关文章:
关于太极拳中双重的话题探讨:
何谓双重:如何克服双重之病
赵琴
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在习练传统太极拳大多数人中,这是个极待解决的问题。我查阅了几部太极名家的著作,对双重的问题见解各有千秋,举例如下:
其一:经济管理出版社的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内功解秘》
第206页说:古人云,持德者昌,持力者亡。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盖言虚则灵,灵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化则无滞耳。善应敌者,常制人而不制於人。而况自为人制乎。用功虽纯,苟不悟双重之弊,犹未学耳。
评:文章引章据典,首先就具备有了权威性。文章写到“持德者昌,持力者亡”。我认同这句话,德者意也,附合太极之理,只是太抽象了一些,具体如何解决双重之病,则未言也。
此书作者又引用了《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引用的是,《易经》六十四卦中的第一卦,乾卦的象辞,乾三联与乾三联重叠成天,天体运行,日复一日,从不休止,君子就应自强,努力不懈,力求进步。我认为此卦与《太极拳论》中的双重之病是风马不相及,扯不到一块去。他又盖言:虚则灵,灵则动……,用功虽纯,苟不悟双重之弊,犹未学耳。
我认为该文引经据典,具体未及双重,犹未言耳。
其二: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
古拳论阐释》
第245页说:形的虚实开合,及上下相随方法,可不犯双重之病,内劲以丹田气海为中心的外发内收为用,可不犯双重之病,内劲与形体配合有逆从之法,阴阳动变平衡,可不犯双重之病,任何攻防招法变化,保证中土不离位的基础上乃自身内不犯双重之病。
评:此文把外形与内劲,丹田与气海,外发与内收,逆从之法,动变平衡,中土不离位。……这些拳术理论,罗列起来,如何不犯双重之病,读完之后,仍是一头雾水,只能望文兴叹了。
其三: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
《大道显隐》
第264页说:双重之病,病于填实,与沉不同也,双沉之不为病,自尔腾虚,与重不易也。
评:文中之义,双重之为病,是由於实,双沉之不为病,是由於虚,也就是说克服双重,只在虚实上下功夫,在实践中(推手与散手)具体虚实落于何处?还是不够明确。
上述几位作者,都是太极拳名家,其水平造诣均臻高级阶段。在双重问题上,非不明也,乃实不欲言耳。毫不讳言,武林中对技艺保守保密非常严重,对一些高深技艺,只传子女,或爱徒,对一般学子是泛泛而言,只教些皮毛,从不讲实质的内涵。有一篇序言中写到世人演练太极拳,而得太极拳之真谛者可谓凤毛鳞角,岂不闻内家拳术精微所在,亦深自秘惜,掩关自理,学子皆不得见,不少有志上进之后学,临太极之门径,望洋兴叹。致使太极拳水平每况欲下,推手变成了顶牛,将对方顶出圈既为胜者,散手则是拳击加脚,看不出一点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太极拳境界。
笔者今年八十五岁,三十年前由于患冠心病,方开始学太极拳,有幸拜在王培生大师门下,仍属业余太极拳爱好者,在拳的道路上仍属后进,虽后乃进。在五十年代,我们曾经学过前苏联的`巴普洛夫的“条件反射论”即人的身体某一部位受到外力(外界)的作用或刺激,身体的那一部位未经大脑指挥,不自觉的马上进行低抗或躲闪。从而避免了外界对自己的伤害。这种不自觉的自我保护就是“条件反射”。这在太极拳理论中就叫作丢与顶。太极拳是高级的技击,就利用你这不自觉的条件反射的丢与顶(双重)来击败你。也就是说,对方的力作用到你的身上某一点上(接触点)你用重力在这一点上去抵抗双方的力集中在这一点上,这就叫作双重。
如果你能在思想意识上(意念)丢开接触点上对方的力,把他转移到你的食指端(十宣穴)上,这叫错点,对方的力对你就不起作用,而 岿然不动。
我的结论是:无论在攻与防上,意念上丢不开接触点就是“双重”能在意念上利用错点丢开接触点,就不是“双重”了,如果说双方都明此理,孰胜孰负?那就看你把接触点丢得干净与否,这就是水平问题。和“松”这个概念一样,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举个实例:对方用力抓住你的右腕使你动弹不得,你这时用右腕努力去挣脱,双方的力都在你的右腕上,这就是“双重”。当然,谁力大谁胜,谁手快谁胜,这就是外家拳,不是太极拳,如果这时你把右腕松垂,把点错到你右手食指端十宣穴上(能感到食指端有气感)食指端是个鱼钩,用意念钩住对方左脚外踝申脉上,因他的接触点是右手手心,右手与左脚在生理学上是交互神经的对应点 。你你一转腰,右手定位随腰而动(实际右手未动,只是意在右手食指十宣穴上)即把对方掷出。
把右腕的力点错到右手食指十宣穴上克服了对方的力是阴,同时意念钩著对方左脚外踝申脉穴,而将对方掷出是阳,这就是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叙述有先有后但阴阳互动,没有先后的时间差。
再举一个实例:对方用手推到你的胸部,在手未上前,你已然作到空胸,紧背(气贴背)胸部有了接触点把该点转到接触点,把该点转移到右手食指十宣穴上十宣穴指向对方中心线,通过中心斜向对方身后一点,树或建筑物,超其象外得其寰中,你只是指向空气,并未接触对方实体,对方已仰出。
我总结了一个口诀:尾闾上三山,错点到指端,手动身腰定,身动手相连。上述只是拙见,尚望明家斧正。
[1] “交互神经解”:行走时向前迈左足,则右手自动向前摆出,迈右足,左手亦同时自动向前摆出,双脚跑的越快,双手摆动得越厉害,走与跑用的是脚,不是手,手为何如此摆动?这在生理学上叫作交互神经,这是不自觉的动作,目的是保持自身平衡,在交互神经上有对应点左肩与右胯,右肩与左胯,左肘与右膝,右肘与左膝,左手与右足,右手与左足,左手大指与右足小趾……,右手大一二三四小指与左足小四三二大趾为对应点,王培生大师,利用西方生理学交互神经特点,利用太极拳的技击上,破坏对方平衡也是交互神经对应点,是一大贡献。例如:你要沉采对方右肘,把注意力放在对方右肘上,即犯双重之病,而是采对方右肘,意念放在对方右肘对应点上——左膝委中穴,对方即应手而扑。
看赵琴先生的讲拳录像有感
河南新乡学院 邓一琳
今年六月份,唐才良先生给了我一张光盘,原来是吴式太极拳名家赵琴先生的讲拳实录。我虽然在学习杨式太极拳,但看过赵老师的讲解之后却有曲径通幽、耳目一新之感。
赵老师的讲解不同于我以往我看到的有关太极拳的讲解。他是从另一个角度,即易经和中医经络穴位的角度,及西方交互神经对应点的角度,并结合诸家太极拳的东西来讲,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讲解,虽然内容涉及的比较深奥,但却给人以深入浅出、简单明了之感。不像有些太极大家讲的东西,深奥难懂,看后给人很”悬”的感觉,只能望洋兴叹。
虽然赵老师讲的是吴式太极拳,但他所讲的一些原则和方法却适用于任何不同门派的太极拳。毕竟天下太极是一家,同根而生,其拳理拳法是一样的。
我把看过赵老师录像之后新的感受写出来,也许会对广大的太极拳习练者有所启发。
一.关于阴阳和意念
任何人大概都知道阴阳。我本人也知道阴阳无处不在。具体到太极拳架上就是虚实分清。但我原来一直以为实脚为阳,虚脚为阴。这次看了赵老师的录像,才知道:
第一,阴阳脚下分。实脚为阴,阴静实,即阴脚是承重脚,是实脚,为阴;虚脚为阳,阳动虚,即不承重脚为阳,是虚脚,是可以动的脚。
第二,手上的阴阳问题。若右脚是实脚,即阴脚,那么同侧的右手正好相反,是阳掌;反之,左脚是虚的,可动的,是阳脚,那么同侧的左手就是阴掌。也即:右脚阳,那右掌就阴;左脚阴,那左掌就阳。永远是交错的。
第三,关于意念。赵老师讲,意念要永远放在阳掌上。如果脚下阴阳在变,那么手上的意念也要随之而变。他举例搂膝拗步:重心在右腿时,右腿为阴,右手为阳,意念要放在右手上;随着左腿逐步前弓,而变为实腿时,即阴,这时就要把意念由右手转到左手上,左手为阳。
第四,关于(眼)神。赵老师讲,体重变位,意念就变。当必须用阴手来打的时候,就用眼神来带阴手打。他举例斜飞势有两种打法:用阳掌来打,是意打。用眼神打,眼看树梢,手追眼神,这是神打。
二.关于交互神经对应点
赵老师讲到西方生理学有一种说法叫人体的交互神经对应点。右手对应左脚;右肩对应左胯;右肘对应左膝。如果你要动右手,那么动手不要想手,你就想左手的对应点,你的左脚,右手自然就动了,这叫“上随下”。如果你要移动左脚,那你就动你的右手,左脚自然随动,这叫“下随上”。赵老师还讲到,你按住对方的右肘了,你不要想肘,你想对方的左膝去打,这叫对应点。视频中,赵老师已经80多岁了,助手是位年轻人,赵老师动作的幅度很小,但稍微一动,对方即刻被发放出去。
由此,我想到本人在平时习练太极拳中,也时时注意到“外三合与内三合”,但我原以为都是同侧的合,看来并非都如此。傅老师曾告诉我,要肩与膀合,要把身体打成球体。现在看来,有时候用右肩去找左胯,球体很容易打出来。
三.关于双重与错点
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我对此著名拳论耳熟能详,但并没有真正理解。我原来认为,双重就是腿上阴阳不分。能把脚上的虚实分清,也就不存在双重问题了。我原来还看过祝大同先生的文章,他借他的老师杨禹廷大师的话说,其实就是一阴一阳。我还纳闷:真的就这么简单么?我当时还不大理解。其实问题远远没有那么简单。而今看了赵老师的讲解,有了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