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开智学堂
开智学堂,促进你的人生发展。为18-48岁的知识工作者提供信息分析、行为分析、阅读、写作与编程等核心技能课程,助力你的人生发展。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成都市场监管  ·  事关无理由退货!这项国家标准即将实施 ·  12 小时前  
蛋先生工作室  ·  2月8日蛋价:今年饲料成本会大涨吗? ·  20 小时前  
网购投诉平台  ·  春节网购狂欢背后的隐忧 ... ·  2 天前  
蛋先生工作室  ·  2025年2月6日鸡蛋收盘价 ·  2 天前  
蛋先生工作室  ·  最新豆粕、玉米、生猪行情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开智学堂

为什么我们不该将自我价值、幸福与绩效挂钩?

开智学堂  · 公众号  ·  · 2024-06-03 07:42

正文


作者: 神译局
译者: Araon_
来源: 36氪旗下编译团队「 神译局

企业内部正在发生一场范式转变,而员工的表现处于这种转变的中心。企业组织正在从一种自上而下的模式,即 通过从员工身上榨取更多资源来提高生产率,转变为一种着眼于在工作场所释放人的潜能的绩效模式
这种转变是由多种力量共同推动的,但其中最主要的是,面对瞬息万变、难以预测的商业环境,企业需要创新、快速和敏捷地作出反应。领导者提出的核心问题是:“我们如何为员工创造出最佳表现所需的内部和外部条件?”
技术在企业经营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能够帮助企业在绩效方管理方面实现优异的结果。在“无法衡量就无法管理,无法管理就无法改进”这句格言的推动下,我们现在几乎做什么都有量化的绩效考核指标。
数字设备和应用程序可以测量各种人类的表现,比如睡眠时间、消耗的卡路里、工作流程、生产力、参与度、幸福感、印象、粉丝的点评赞、社会影响力、点击率以及呼吸次数等等。
追求高绩效表现同样在文化中盛行。播客节目分享高绩效成功人士的经验。书籍解开高绩效员工的成功密码,从他人身上汲取智慧,揭示巨人的工具。咨询业巨头们承诺“让人们和组织具备释放持续绩效的能力。”知名讲师在在线课程中分享他们的心路历程、思维方式和真知灼见。十佳榜单向我们展示了通往高绩效的捷径和秘诀,尽管实际上毫无作用。
出于这种痴迷,一种新的身份形式出现了——基于绩效的身份(简称绩效身份)。 基于绩效的身份不是通过传统的标签来定义我们自己,比如我们做什么(专业身份)或我们在哪里做(组织身份),而是通过我们做得有多好来定义我们的身份。 我们通过将自己的绩效结果与他人进行比较,来了解自己是谁。比如说,我比_(某个领域)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强。
基于绩效的自我认同可以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 当人们的身份认同与绩效挂钩时,他们往往会更加努力地工作,并让自己做得更好。
与其他工作身份不同,基于绩效身份的部分诱惑力在于它的可转移性。它可以跨越公司,甚至跨越工作岗位,这在我们频繁更换职业和角色的时代是很有吸引力的。基于绩效的身份可以让你变得优秀,甚至卓越,但这也是一个陷阱。
绩效表现是为了表达我们是谁,而不是定义我们是谁。

01
身份与表现

当我们以自己相对于他人的表现来定义自己时,我们的身份就会取决于我们的表现和活动的结果。理论上,如果表现得好,我们就会自我感觉良好。
如果我能完成那笔交易……如果我能升职……如果我完成了待办事项清单……如果我上了光荣榜……如果我今年又是销冠……如果我赢得了当地俱乐部的比赛……如果我在温布尔登网球赛获胜……如果我的社交帖子爆火……
实现业绩目标只能带来暂时的解脱和轻松,因为在这个业绩目标的背后,还有下一个目标。我们的自尊成了一系列“如果……那么……”的副产品,我们在追求价值的过程中陷入了一个永无止境的循环。
追求卓越和高绩效非常重要。我们通过做困难的事情和测试自己的认知极限来了解自己。但是, 当追求卓越的核心动机是确认自己的价值时,错误、失败、意见和批评就会被视为一种威胁,而不是学习的机会。
如果我们的身份是基于我们的所作所为,那么所作所为就会成为我们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当我们把自己的全部价值都放在绩效上时,我们就会不遗余力地保护自己的形象。
南加州大学副研究员本·霍尔特伯格(Ben Houltberg)博士对追求卓越背后的动机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他指出:“ 基于表现的身份认同的一个最重要的后果是,它要求人们在面对不对称时,在认知和行为上努力维护自己的身份认同。

02
降低危险

我们采用各种策略来减轻对以绩效为基础的身份认同的威胁。 为了不断证明自己,我们工作得更久更努力,却忽视了健康、幸福和人际关系。
我们回避有失败风险的挑战性任务或项目,但却错失了成长机会。如果结果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我们会为自己找借口。如果受到批评,我们会否定对方。或者,我们攻击被批评的人,试图抹黑他们。我们用合理化和对证据的选择性评估来回应。我们提出反驳。我们忽略与自己的信念相悖的信息。这些反应的强度取决于该观点与我们身份的核心有多接近。
霍尔伯格博士指出, 身份认同不仅仅在一个人的专业领域内起作用。 “这种思维模式会转移到其他领域。它体现在人际关系中,在工作和养育子女中都有体现。如果不加以处理,它就会在你的生活中蔓延,直到你总觉得自己的价值和身份是建立在自己的表现上的。”
以客观标准衡量,那些发展出基于绩效的身份认同的人往往表现得很好。事业成功和外界认可会助长这种认同感。当你的销售业绩下滑时会发生什么?当新技术削弱了你专业知识的价值时怎么办?当华尔街出现新的“狼”时怎么办?对表现的极度需求会撕裂幸福感、人际关系和人自身的潜能。

03
建立目标认同感

我们还有另一种选择: 基于目标的身份 。目标是一种信念,即你活着就是为了做某件事情。它是一种内在的、概括的意图,对你自己有意义,对你之外的世界也有影响。简而言之,你的目标很重要,它对你有内在价值。而且,它是面向未来的。
与其用他人来衡量我们的表现,不如只和自己比,对照我们自己的目标。 “我是否忠于自己的目标?”成为新的参照点,而不是“相对于竞争对手,我是否取得了成功?”
目标/目的,而不是认可,成为我们做决定、确定优先事项和做出选择的过滤器。我们要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言语是否符合我们的目标。
从表面上看,无论是体育比赛还是商业竞争,其目的都是为了获胜。但是,那些长期保持胜利的个人或组织,其驱动力往往不只是领奖台或股票价格。
目标并不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先决条件,但当我们的生活以目标为基础时,我们在面对挑战时就会更加敏捷、更有韧性。
当一件事对我们很重要时,我们会不惜一切代价,对所爱的人如此,对我们重要的想法或信念也是如此。我们不在乎自己的长相,也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们。相反,我们与当下正在做的事情紧密相连。
目标是一种强大的动力,它塑造我们的认同感。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篮球教练伦纳德·汉密尔顿(Leonard Hamilton)给传奇播音员吉姆·南兹(Jim Nantz)写了一封信,信中展示了当目标嵌入身份认同时的样子:
我从未有过糟糕的一天。作为一名教练,我希望被人记住的远不止比赛的输赢。我希望看到我的球员成为好父亲、好丈夫。当我后来看到他们成为他们家庭的领袖时,这就是一种胜利。当他们打电话告诉我他们要结婚了,当他们邀请我参加他们的婚礼,当他们邀请我做他们孩子们的教练时,我在乎的是那些胜利。
对于那些有目标认同的人来说,驱使他们或激励他们并非他人的评价,而是他们所做的事情的意义和他们所能影响的潜力。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动力,一种是可持续的,另而一种只会让你精疲力竭。
本文改编自迈克尔·热尔韦与凯文·雷克合著的《掌握第一法则:别再担心别人怎么看你》(The First Rule Mastery: Stop Worrying About What People Think of You,哈佛商业评论出版社,2023 年 11 月)。
迈克尔·热尔韦(Michael Gervais)博士是一位高效能心理学家,他的客户包括世界纪录保持者、奥运选手、著名艺术家和音乐家、各大体育项目的 MVP 以及财富 100 强的首席执行官。他还是高性能心理咨询机构“Finding Mastery”的创始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